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对于习作困难生,我们必须实行差异教学策略,全方位地了解他们,准确地找到金钥匙,做到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只要我们根据学生习作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而又科学地训练,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每一个训练点,同时辅以积极的评价方式----赏识加高分,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亲近习作,喜欢习作。
關键词:语文教学 习作阅读
一、为习作打下基础,享受阅读之乐
学生习作写不具体的另一个原因是缺少语言积累。语言贫乏,不足以承载思维,即使有了生活体验也难以顺畅地转化为有条理的文字,理应享受的成就感也只能变成不会写、不能写、不善写了。只要我们把阅读与积累作为一种任务,日长天久,学生的语言储备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而当学生的阅读与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脑子里就建立起一座“语言仓库”,习作时,它就会像喷泉似的,喷涌而出。
为改变本习作困难学生“读”得少,不重视“积累”,肚中无“货”这一现状,我是这样做的:
1、运用名人名言引导明白“读”的重要意义
人往往知道了自己要做的事的重要性,才会更有热情更有兴趣去做。我是用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引导该生明白“读”的重要意义,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文的父亲。”多读多见,熟能生巧,久而久之,也就融会贯通,可以拿来为己所用了。
2、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阅读的书
我为他们选择的第一本书是杨红缨写的《淘气包马小跳》。这是一套非常吸引人的书,事实也是如此,该他们对此书非常着迷。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了阅读,也慢慢地扩大了阅读的范围。
3、带着“写”的需要去阅读
有看法认为:需要是人的行动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个性发展的决定因素。以往,我们让学生积累语言,都存在着盲目性,有点放任自流之嫌。学生没有明确的积累需要,因此,积累的积极性不高,总是为完成任务而积累。在引导学生阅读积累的过程中,我则反其道而行之,即在每次作文前一周,向学生布置要写的习作,让他们明白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让他们带着“写”的需要去阅读与本次习作有关的写作知识和优秀习作,将其中的优美词句、片断、警句等摘录下来,习作时视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自然写出来的习作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品尝到了阅读积累的甜头,也就大大地激发了阅读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品尝成功之乐
作文是学生认识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没有扎实的遣词造句能力的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上就会不如人意,写出来的文章只会干巴巴的几条筋,就像光秃秃的树干,没有繁茂的枝叶,读之味同嚼蜡。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就要十分注意指导遣词造句的训练,使他们习作时有“法”可依,能写出比较具体的文章来。
1、分解动作训练
分解动作训练就是把一个动作分解为一组动作。学生写人物的动作往往过于简单、笼统,只写最后一个表示结果的动作。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动作分解训练的。以“剥花生”为例:
首先,让学生亲自剥花生,并写下来。有生这样写:我拿起花生,用牙齿咬开,然后剥去花生壳。
我告诉他们:这样写,比较简单。如果把每一个动作分解成一组动作后,就会具体多了。
其次,让学生再次剥花生,并要求细细的体会每一个动作。进行引导点拨后,她这样写:我拿起花生,放在嘴边轻轻一咬,“嘎”的一声,咬破了外壳,而后用手剥去壳,把花生仁托在手心,两只手掌并拢了搓一搓,搓去那层红色的仁衣,再举到嘴边“呼”地一吹,仁衣飞走了,白白胖胖的花生仁留在手心里。
第三,比较前后两次写的“剥花生”片段,进一步体会感悟:将笼统动作细分解,确实能使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具体,更具可读性。
在学生理解了怎样分解动作后,就要求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此项训练。训练题如:在家里的吃螺丝、擦桌子……体育课上的跑步、跳远……课间活动的跨步、斗鸡……
2、修辞运用训练
如果在描写时,能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文章就会大放异彩。为了进行修辞运用训练,我分两步走:
第一步:找一些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的典型片段,品读感悟。并配合进行专项积累。
如:朵朵烟花,赤如红梅,粉如桃花,黄如秋菊,白如玉兰,绿如翡翠……它们忽而像盏盏明灯,红光闪闪,忽而像闪烁的繁星,银光熠熠……(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烟花的无比美丽。)
又如:晨风轻轻吹来,河畔的柳枝翩翩起舞,河面上荡起了圈圈涟漪,整个河面就像一匹抖动的大绸缎。(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逼真地描绘出柳枝与河面的动态美。)
第二步:指导练习运用。
我剪辑了一幅春天草地上盛开着野花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要求学生先细致观察,再口述。学生在讲述花的颜色时说:有白的,有黄的,有粉的,有红的……美极了。我提示:“你能用上比喻的方法将五颜六色的野花描绘得更美吗?”经过思考,该生这样写:春天,绿油油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白的如雪,黄的像金,粉的似霞,红的如火……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床花地毯,美极了。通过这样修改,比喻的运用使各种颜色的野花跃然纸上,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使文章内容写得更具体。
3、巧添修饰成分训练
巧添修饰成分就是把一句或一段描写不具体的话,巧妙地添加上一些修饰成分,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生动。这一点相对比较容易,我就举例子引导掌握方法,然后提醒他们在习作时加以运用。
4、运用事实说话训练
习作困难学生往往都有一个很严重的毛病:写文章喜欢用概括性的话来叙述。他们作文中的人物,读者无法感受到人物的具体形象,而只有空泛的“特点”。这样写,其实是没有让事实说话,没有让人物在他所做的事情当中变得鲜活起来,变得感人起来。针对这一点,我重点训练学生围绕某一个意思运用事实写具体。如:给她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奶奶视我为掌上明珠”、“我是个粗心的孩子”、“我爱”等等,要求用事例把它写具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如何运用事实说话有了一定的领会,习作也具体多了。
關键词:语文教学 习作阅读
一、为习作打下基础,享受阅读之乐
学生习作写不具体的另一个原因是缺少语言积累。语言贫乏,不足以承载思维,即使有了生活体验也难以顺畅地转化为有条理的文字,理应享受的成就感也只能变成不会写、不能写、不善写了。只要我们把阅读与积累作为一种任务,日长天久,学生的语言储备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而当学生的阅读与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脑子里就建立起一座“语言仓库”,习作时,它就会像喷泉似的,喷涌而出。
为改变本习作困难学生“读”得少,不重视“积累”,肚中无“货”这一现状,我是这样做的:
1、运用名人名言引导明白“读”的重要意义
人往往知道了自己要做的事的重要性,才会更有热情更有兴趣去做。我是用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引导该生明白“读”的重要意义,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文的父亲。”多读多见,熟能生巧,久而久之,也就融会贯通,可以拿来为己所用了。
2、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阅读的书
我为他们选择的第一本书是杨红缨写的《淘气包马小跳》。这是一套非常吸引人的书,事实也是如此,该他们对此书非常着迷。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了阅读,也慢慢地扩大了阅读的范围。
3、带着“写”的需要去阅读
有看法认为:需要是人的行动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个性发展的决定因素。以往,我们让学生积累语言,都存在着盲目性,有点放任自流之嫌。学生没有明确的积累需要,因此,积累的积极性不高,总是为完成任务而积累。在引导学生阅读积累的过程中,我则反其道而行之,即在每次作文前一周,向学生布置要写的习作,让他们明白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让他们带着“写”的需要去阅读与本次习作有关的写作知识和优秀习作,将其中的优美词句、片断、警句等摘录下来,习作时视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自然写出来的习作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品尝到了阅读积累的甜头,也就大大地激发了阅读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品尝成功之乐
作文是学生认识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没有扎实的遣词造句能力的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上就会不如人意,写出来的文章只会干巴巴的几条筋,就像光秃秃的树干,没有繁茂的枝叶,读之味同嚼蜡。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就要十分注意指导遣词造句的训练,使他们习作时有“法”可依,能写出比较具体的文章来。
1、分解动作训练
分解动作训练就是把一个动作分解为一组动作。学生写人物的动作往往过于简单、笼统,只写最后一个表示结果的动作。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动作分解训练的。以“剥花生”为例:
首先,让学生亲自剥花生,并写下来。有生这样写:我拿起花生,用牙齿咬开,然后剥去花生壳。
我告诉他们:这样写,比较简单。如果把每一个动作分解成一组动作后,就会具体多了。
其次,让学生再次剥花生,并要求细细的体会每一个动作。进行引导点拨后,她这样写:我拿起花生,放在嘴边轻轻一咬,“嘎”的一声,咬破了外壳,而后用手剥去壳,把花生仁托在手心,两只手掌并拢了搓一搓,搓去那层红色的仁衣,再举到嘴边“呼”地一吹,仁衣飞走了,白白胖胖的花生仁留在手心里。
第三,比较前后两次写的“剥花生”片段,进一步体会感悟:将笼统动作细分解,确实能使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具体,更具可读性。
在学生理解了怎样分解动作后,就要求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此项训练。训练题如:在家里的吃螺丝、擦桌子……体育课上的跑步、跳远……课间活动的跨步、斗鸡……
2、修辞运用训练
如果在描写时,能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文章就会大放异彩。为了进行修辞运用训练,我分两步走:
第一步:找一些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的典型片段,品读感悟。并配合进行专项积累。
如:朵朵烟花,赤如红梅,粉如桃花,黄如秋菊,白如玉兰,绿如翡翠……它们忽而像盏盏明灯,红光闪闪,忽而像闪烁的繁星,银光熠熠……(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烟花的无比美丽。)
又如:晨风轻轻吹来,河畔的柳枝翩翩起舞,河面上荡起了圈圈涟漪,整个河面就像一匹抖动的大绸缎。(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逼真地描绘出柳枝与河面的动态美。)
第二步:指导练习运用。
我剪辑了一幅春天草地上盛开着野花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要求学生先细致观察,再口述。学生在讲述花的颜色时说:有白的,有黄的,有粉的,有红的……美极了。我提示:“你能用上比喻的方法将五颜六色的野花描绘得更美吗?”经过思考,该生这样写:春天,绿油油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白的如雪,黄的像金,粉的似霞,红的如火……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床花地毯,美极了。通过这样修改,比喻的运用使各种颜色的野花跃然纸上,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使文章内容写得更具体。
3、巧添修饰成分训练
巧添修饰成分就是把一句或一段描写不具体的话,巧妙地添加上一些修饰成分,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生动。这一点相对比较容易,我就举例子引导掌握方法,然后提醒他们在习作时加以运用。
4、运用事实说话训练
习作困难学生往往都有一个很严重的毛病:写文章喜欢用概括性的话来叙述。他们作文中的人物,读者无法感受到人物的具体形象,而只有空泛的“特点”。这样写,其实是没有让事实说话,没有让人物在他所做的事情当中变得鲜活起来,变得感人起来。针对这一点,我重点训练学生围绕某一个意思运用事实写具体。如:给她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奶奶视我为掌上明珠”、“我是个粗心的孩子”、“我爱”等等,要求用事例把它写具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如何运用事实说话有了一定的领会,习作也具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