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得亲切 学得透脱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d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陈善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语文教学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而如何在文言文课堂读出文字的精彩,又是一个充满奥妙的话题。
  翻开课文,面对眼前的文字,我们读的不仅仅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还有我们生命历程中所需要的快乐、气度和聪颖。笔者曾和学生尝试着在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大声去读那些经典的文言文课文,在书声琅琅的课堂收获生活的真谛。
  一、读出人生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真正从心底感知。诵读文本的一字一句,年轻的生命会绽放鲜亮的本色,这绝非是教师的说教所能达到。
  教学实例一:
  在讲授《报任安书》的第一节课上,笔者并没有急于走进文本去分析具体的问题,而是提出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司马迁和自己的关系?”
  全班所有的回答中都有这一条:作文素材。
  随后,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司马迁这个人?”
  忍辱负重、坚韧、坚强、才情横溢、伟大的智者……都是意料之中的回答。
  紧接着是第三个问题:“在司马迁的人格品质中,你希望自己拥有哪几个?”
  也可能是新奇,也可能是措手不及,当这个问题出现时,笔者明显察觉到课堂上有了一份疑惑,也多了一种异样的兴奋,随即说道:
  “大家知道,当奇耻大辱使司马迁陷入绝望的那一刹那,司马迁似乎成了天地间最冷静、最纯粹的灵魂。他清醒地望着眼前的这个世界,仿佛看到了红尘真正的摸样。一支笔,蘸着冰冷的心流淌的热血,将历史汇聚在的那个角落,写成了历史长河中不朽的光芒——我们称它——《史记》。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诵读《报任安书》,走进司马迁《史记》的精神世界,去感悟那些人、那些事,还有那绵绵的岁月……为我们年轻的时光收获鲜亮的颜色。”
  课堂上随即响起的琅琅书声告诉笔者:讲台下的年轻生命开始向往文本的字字句句,向往一个别样的世界。
  二、读出情感
  文言文教学中,反复诵读于朴素琐细的字里行间,让那份深意真情,在朗朗的书声中流淌。
  教学实例二:
  在《项脊轩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用一课时让学生来诵读文本。
  环节一:诵读文本,结合小组预习方案,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字义。经过对预习学案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到基本疏通文义。
  环节二:默读文本,感知文本蕴含的深情挚爱,形成一句话的文字概括。
  环节三:情境诵读,读出诗意,读出欣喜,读出深意,读出感伤。
  播放林海的《琵琶语》音乐,让学生在轻缓的乐曲中再次诵读,读出文字的喜从何来,悲从何起。
  环节四:细读文字,读出个性,感悟人生。让学生结合个人理解和体验,自读触动最深的语段,给出文字点评。可以选择意味深长的句子或运用精妙的词语,加以点评。也可以依据给出的提示,做出个性解读。
  三、读出真意
  文言文课堂上,不是靠乏味的记忆、枯燥的练习来实现对语言知识点的严谨、准确掌握。而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活动来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带来高效快乐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实例三:
  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按照预先的设计,建议学生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紧紧围绕“情”字,展开对各知识点的有效梳理,领会李密运用文言字词表达情感的技巧。
  在小组答疑环节,又出现了一个老问题。文中第四段:“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两个“愿”字该如何解释?一种解释是依据文本的注释以及多种教辅解释为“希望的意思”。一种解释是依据情境理解为“祈求”、“乞求”、“盼望”。
  当学生把目光聚集在教师身上,等待笔者做出最终判决时,笔者随机给出了以下建议:
  ①以李密的身份分别带着两种理解的内在情感,诵读这段话,体会意味。
  ②以皇帝的身份分别倾听带着两种理解的奏文,体会感受。
  ③也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仔细品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反复的细致诵读之后,得出一致结论: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目标,李密书此表就是要以挚情深深打动晋武帝,结合李密身份地位和当时处境,“祈求”、“乞求”、“盼望”之意更符合这一情境。
  四、读出灵魂
  看似艰涩的古文背后,是生命的一束折射。我们读着它,读的是文字,读的更是一份灵魂的洗涤。
  教学实例四:
  文言文复习课是对原有知识点的复习,但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对人生的一次提升。《项脊轩志》和《陈情表》的复习课就可以搬到家长会上。
  步入高三,学生和家长本已紧张的神经,无疑又上紧八度。叛逆期与更年期的碰撞,必使原有的代沟更加深不可测,教师的情理调和早已被视为绝缘体,不妨换个方式,在读书声中来一次共同的心灵净化。
  在一次小型家长会上,笔者特意告知每一名学生,按时和自己的家长坐到教室里,共同参加。站到讲台上,笔者宣布:“这次我们的家长会改为复习课,复习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和《陈情表》。”
  下面的环节并没有什么特殊,首先是让学生和家长一起默读文本,然后请学生和家长分别选出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话。分组交流后,每组分别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有感情诵读。
  这节课,笔者没有再设计另外的环节,也没有说再多的话,就是和大家一起在用心聆听,静静听一段段的读书声,还有一滴滴泪水滑落的声音。
  课后笔者没做任何要求,但每一位学生都仔仔细细地整理了文言知识点,都写了一篇读书随笔,工工整整,交到了我的手上。
  读书,如何让学生读得亲切,用得透脱?真的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着和学生在书中读生活,读到生活,自然就亲切,读到生活,也会慢慢用得透脱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253013)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拿来主义》被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录。而苏教版教材将其定位为高中必修教材的文章,把教学重点落实到思路结构上。课前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从文章结构入手,以作者的思路为切入点,论述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而课后练习要求学生阅读时要理清作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拿来主义”的含义。可见,理顺文本是教学《拿来主义》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从语言视角切入,浅析如何激活个性化阅读。 
期刊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高中语文中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方法也理应做出相应的探索与调整。教学时,我们应当尊重写景散文文体固有的“形散而神不散”之基本特点,坚决打破传统的提纲挈领式、日趋程式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因为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这样的写景散文是灵动的、精美的、极富生命韵律等美学特质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作者将自己的美好情感付诸文学艺术
期刊
议论文重在“说理”,写作议论文必须学会“讲理”。学生写作议论文“理屈词穷”、“言不成理”或“强词夺理”的根源在于认识模糊,思想肤浅,思维混乱。因此深化认识,提升思辨能力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辨析”,广义上讲,这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和方法;狭义上讲,“思辨”就是面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或话题所展开的一个不断深入的小型逻辑思维程序。那么,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思辨训练呢?  一、逻辑
期刊
自2001年开始,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里都把“感情真挚”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但是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却屡屡呈现低幼化和虚假化的现象,内容雷同,表达亲情大多数是雨中送伞,雪中送衣。情感做作不真实,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感慨社会和人生。给人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感。那么如何在记叙文中表达情感呢?  一、选材真实,慧眼识材  优秀的记叙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真实。只有真实的
期刊
语文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个性解读是尊重学生主体性、有创意的解读,带给阅读教学生机和活力。如何深入有效地进行创意解读,笔者将以老舍《我的母亲》为例探讨人物散文“点面”式文本解读的方法与途径。  老舍《我的母亲》是一篇典型的人物散文,本文纵向贯穿记录母亲一生,虽只有三千多字
期刊
《西厢记》被誉为一流作品、古代诗剧的范本,其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从艺术角度分析,《长亭送别》一段最为精妙。文章景中有别、别中有情、情中有景,真正做到了浑然天成。  一、写景入目  生动的场景需要生动的形象与典型意象。《长亭送别》将落叶之秋描写得淋漓尽致。从开篇寥寥二十余字,便可见状秋艺术技巧炉火纯青。“碧云天,黄花地”已经让读者联想到了色彩绚丽黄花遍地的情韵,明确了时间地点,也为下文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元语文”教学理论出现了。该理论根据语文知识水平提高与能力形成的根本特点,遵循高中生认知和智能建构的发展规律,通过“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生命的强度”三个层面去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最终实现培养高中生健康人格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生喜欢读散文,可语文教师最怕讲散文
期刊
眼下,常常看到教师讲一篇课文前,急着去网上收集教案或课件,而不是静下心来首先研读文本。或者说,很多教师不愿去独立备课,总想着分享集体备课的成果,长此以往,语文教师就沦落为抄自己以前的教案,抄别人的教案,抄网络不同版本的教案,忽略了备课的意义和价值,慢慢地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迷失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方向。而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文本研读,没有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没有对课堂生成的灵活处理,没有对教学之后的及时反
期刊
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适量地引入地方文化,利用地方文化,让学生在动态发展的大语文空间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是语文教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一、绸都文化的语文教育价值  盛泽位于江苏省的最南端,是苏州吴江的一个千年古镇,历史上曾被称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在丝绸文化的不断发展中,绸都人不断奋斗、不断创新,形成了“仁爱、智慧、精致、柔韧”的精神品质。该地区90%以上的人在
期刊
自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新增文科附加题以来,《红楼梦》这部作品每年都会涉及到,其中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都是考5分的简答题,2010年是在选择题里呈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确实很值得中学生阅读。  每年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里面都会提到对名著阅读的要求,即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2013年的关于《红楼梦》的简答题是由次要人物入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