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备课的再思考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i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常常看到教师讲一篇课文前,急着去网上收集教案或课件,而不是静下心来首先研读文本。或者说,很多教师不愿去独立备课,总想着分享集体备课的成果,长此以往,语文教师就沦落为抄自己以前的教案,抄别人的教案,抄网络不同版本的教案,忽略了备课的意义和价值,慢慢地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迷失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方向。而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文本研读,没有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没有对课堂生成的灵活处理,没有对教学之后的及时反思,语文备课就是残缺的。
  一、研读文本——备课成功的关键
  阅读与教学,对语文教师而言,从来都是个性化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必然建立在语文教师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追求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的文本解读,才有可能是“多元化”的解读,而有些教师借助参考书“知其然”之后,又不能很深入地去“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研读当然只能是单一的。
  如备《长亭送别》,只是把主题归结为对礼教的反抗,显然是单一的。这是教师不必多讲学生几乎可以一望而知的。孙绍振教授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长亭送别》有对礼教的突围、对婚姻价值观的颠覆,也有人性的启蒙、自我的萌动,更有对传统的郎才女貌式爱情的超越,作者尝试去刻画二人在心灵上的契合,这些是值得我们通过文本解读去探究的内容。
  语文教师要乐于感知文本意义,乐于追求文本深度研读时的审美愉悦,当然,对文本作深度研读,和文本作深度对话,是要有学养做本钱的。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作为一种专业,不断获得专业修养,如此,方能带领学生多元地理解文本。
  二、研究学情——备课必要的基点
  研究学情就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实施。语文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就是研究学情。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学生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的学情研究走入了误区,如手法单一,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性的印象式判断,而研究学情需要对教学语境与学生学习状态作详细分析。《长亭送别》是苏教版必修三“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的重点在“情”上,研究学情可事先调研现代学生的爱情观,了解现代学生与古代女子爱情观的共同与冲突之处,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或许更能直达莺莺的内心深处,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女子的尴尬处境和被动人生。
  研究学情既要研究学生的既有与需要,也要研究学生的可能与期望,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学情研究的着力点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长亭送别》中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曲牌【满庭芳】【五煞】等,极真实地写出了莺莺担心张生出门在外的生活起居,希望他健康平安回来的心理。这一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改写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并以此体验莺莺对张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牵挂。这样的教学方式应该会是学生的需要,也更易达成教学目标,理解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
  三、有效调适——备课应有的思考
  语文教师要能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学习方案的设计、有交流互动形式与内容的设计,还要有为生成所准备的“留白”,要为学生准备进行“生成”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和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的条件。对于《西厢记》太唯美太浪漫的结局,笔者始终怀疑其真实性,而《莺莺传》或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莺莺嫁人,张生别娶”这样的结局实在凉薄,然而真实。就《长亭送别》一文而言,莺莺情深深意绵绵,语切切泪涟涟,文中的“怕”、“忧”、“怨”等满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担忧和“栖迟异乡,停妻再娶妻”的担心,满是莺莺的绝望,基于此,学生是否也会提出对《西厢记》结局完美的怀疑,对此该如何为学生解疑,这是在备课时需要预先思考的问题。
  教学是动态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教学的生命力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育,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和智慧,把课堂上将会出现的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四、课后反思——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堂课上完不应该是教与学的结束,教学反思是新的自我成长的开始。批判地考察自我教学行为,通过回顾、诊断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或给予否定、思索,将“反思”与“成长”结合起来,能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学反思一是成功之处的分析,分析某一处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某一个环节的经典设计等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如教《长亭送别》,对莺莺在生命意识和危机意识激烈冲突下内心潜在的绝望的分析,可以作为教学的亮点进行处理,而课后反思重点分析因“绝望”而成就的爱情的“绝美”和艺术的“绝美”,应该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二是教学的不足之处,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的认知问题,教学设计的问题,还是教学机智的问题。针对生成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策略和教学新方法,写出改进方案和教学的新设计。三是课堂中的“教学生成”和“生成教学”,教师要对有价值的教学生成进行分析,分析教学生成的引发条件,有效引发有价值的教学生成。如何合理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进行生成教学,这也是教师必须反思的地方,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机智的积累,这是一个教师需要积淀的教学经验。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一文中说:“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在备课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比如,《守财奴》结尾‘这最后一句话证明基督教应是守财奴的宗教’究竟该怎么理解?又如,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后半部分的结构是否不太严密?我就以此带动学生去钻研教材。”如此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教师备课时对教材的钻研和反思。而只有教师备课的深入方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方能灵活地应对课堂的生成,方能上出内涵、上出吸引力、上出辐射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14423)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而当代高中生普遍对古文缺少兴趣。笔者尝试将《赤壁赋》作为剧本的来源,将之变成有声、有色、可看、可感的电影,给经典古文穿上时髦的外套。  一、活动准备  学生一听“拍电影”,马上就来劲了,但要把传统篇目上成时髦的活动体验课,课前的功夫可不能少下。在提出认真预习课文,熟悉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之外,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几个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练习作文是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这是一种理想,理想的作文教学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不以应付考试为目标,而是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要通过写作让人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在写作中学习人与人的交流,让写作成为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面临升学的压力,不得不功利地努力提高学生作文的分
期刊
单从题目上看,这篇小说就够新颖别致的了。在已经习惯于男高女矮结合的现实社会中,特别是以团结大楼几十户住家的世俗眼光看来,这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实属“另类”,因为这一对夫妇的身材、相貌都很不成比例:女高男矮、女瘦男胖。不过,题目只是小说魅力的一个窗口,读完掩卷,不仅为习惯性偏见的冷似利刃与文革动乱期间的打击摧残感到吃惊,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在双重压力叠加下的执着坚守深深震撼,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作家洞察
期刊
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拿来主义》被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录。而苏教版教材将其定位为高中必修教材的文章,把教学重点落实到思路结构上。课前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从文章结构入手,以作者的思路为切入点,论述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而课后练习要求学生阅读时要理清作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拿来主义”的含义。可见,理顺文本是教学《拿来主义》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从语言视角切入,浅析如何激活个性化阅读。 
期刊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高中语文中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方法也理应做出相应的探索与调整。教学时,我们应当尊重写景散文文体固有的“形散而神不散”之基本特点,坚决打破传统的提纲挈领式、日趋程式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因为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这样的写景散文是灵动的、精美的、极富生命韵律等美学特质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作者将自己的美好情感付诸文学艺术
期刊
议论文重在“说理”,写作议论文必须学会“讲理”。学生写作议论文“理屈词穷”、“言不成理”或“强词夺理”的根源在于认识模糊,思想肤浅,思维混乱。因此深化认识,提升思辨能力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辨析”,广义上讲,这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和方法;狭义上讲,“思辨”就是面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或话题所展开的一个不断深入的小型逻辑思维程序。那么,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思辨训练呢?  一、逻辑
期刊
自2001年开始,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里都把“感情真挚”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但是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却屡屡呈现低幼化和虚假化的现象,内容雷同,表达亲情大多数是雨中送伞,雪中送衣。情感做作不真实,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感慨社会和人生。给人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感。那么如何在记叙文中表达情感呢?  一、选材真实,慧眼识材  优秀的记叙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真实。只有真实的
期刊
语文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个性解读是尊重学生主体性、有创意的解读,带给阅读教学生机和活力。如何深入有效地进行创意解读,笔者将以老舍《我的母亲》为例探讨人物散文“点面”式文本解读的方法与途径。  老舍《我的母亲》是一篇典型的人物散文,本文纵向贯穿记录母亲一生,虽只有三千多字
期刊
《西厢记》被誉为一流作品、古代诗剧的范本,其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从艺术角度分析,《长亭送别》一段最为精妙。文章景中有别、别中有情、情中有景,真正做到了浑然天成。  一、写景入目  生动的场景需要生动的形象与典型意象。《长亭送别》将落叶之秋描写得淋漓尽致。从开篇寥寥二十余字,便可见状秋艺术技巧炉火纯青。“碧云天,黄花地”已经让读者联想到了色彩绚丽黄花遍地的情韵,明确了时间地点,也为下文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元语文”教学理论出现了。该理论根据语文知识水平提高与能力形成的根本特点,遵循高中生认知和智能建构的发展规律,通过“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生命的强度”三个层面去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最终实现培养高中生健康人格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生喜欢读散文,可语文教师最怕讲散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