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常常看到教师讲一篇课文前,急着去网上收集教案或课件,而不是静下心来首先研读文本。或者说,很多教师不愿去独立备课,总想着分享集体备课的成果,长此以往,语文教师就沦落为抄自己以前的教案,抄别人的教案,抄网络不同版本的教案,忽略了备课的意义和价值,慢慢地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迷失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方向。而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文本研读,没有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没有对课堂生成的灵活处理,没有对教学之后的及时反思,语文备课就是残缺的。
一、研读文本——备课成功的关键
阅读与教学,对语文教师而言,从来都是个性化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必然建立在语文教师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追求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的文本解读,才有可能是“多元化”的解读,而有些教师借助参考书“知其然”之后,又不能很深入地去“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研读当然只能是单一的。
如备《长亭送别》,只是把主题归结为对礼教的反抗,显然是单一的。这是教师不必多讲学生几乎可以一望而知的。孙绍振教授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长亭送别》有对礼教的突围、对婚姻价值观的颠覆,也有人性的启蒙、自我的萌动,更有对传统的郎才女貌式爱情的超越,作者尝试去刻画二人在心灵上的契合,这些是值得我们通过文本解读去探究的内容。
语文教师要乐于感知文本意义,乐于追求文本深度研读时的审美愉悦,当然,对文本作深度研读,和文本作深度对话,是要有学养做本钱的。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作为一种专业,不断获得专业修养,如此,方能带领学生多元地理解文本。
二、研究学情——备课必要的基点
研究学情就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实施。语文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就是研究学情。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学生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的学情研究走入了误区,如手法单一,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性的印象式判断,而研究学情需要对教学语境与学生学习状态作详细分析。《长亭送别》是苏教版必修三“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的重点在“情”上,研究学情可事先调研现代学生的爱情观,了解现代学生与古代女子爱情观的共同与冲突之处,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或许更能直达莺莺的内心深处,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女子的尴尬处境和被动人生。
研究学情既要研究学生的既有与需要,也要研究学生的可能与期望,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学情研究的着力点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长亭送别》中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曲牌【满庭芳】【五煞】等,极真实地写出了莺莺担心张生出门在外的生活起居,希望他健康平安回来的心理。这一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改写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并以此体验莺莺对张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牵挂。这样的教学方式应该会是学生的需要,也更易达成教学目标,理解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
三、有效调适——备课应有的思考
语文教师要能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学习方案的设计、有交流互动形式与内容的设计,还要有为生成所准备的“留白”,要为学生准备进行“生成”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和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的条件。对于《西厢记》太唯美太浪漫的结局,笔者始终怀疑其真实性,而《莺莺传》或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莺莺嫁人,张生别娶”这样的结局实在凉薄,然而真实。就《长亭送别》一文而言,莺莺情深深意绵绵,语切切泪涟涟,文中的“怕”、“忧”、“怨”等满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担忧和“栖迟异乡,停妻再娶妻”的担心,满是莺莺的绝望,基于此,学生是否也会提出对《西厢记》结局完美的怀疑,对此该如何为学生解疑,这是在备课时需要预先思考的问题。
教学是动态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教学的生命力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育,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和智慧,把课堂上将会出现的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四、课后反思——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堂课上完不应该是教与学的结束,教学反思是新的自我成长的开始。批判地考察自我教学行为,通过回顾、诊断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或给予否定、思索,将“反思”与“成长”结合起来,能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学反思一是成功之处的分析,分析某一处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某一个环节的经典设计等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如教《长亭送别》,对莺莺在生命意识和危机意识激烈冲突下内心潜在的绝望的分析,可以作为教学的亮点进行处理,而课后反思重点分析因“绝望”而成就的爱情的“绝美”和艺术的“绝美”,应该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二是教学的不足之处,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的认知问题,教学设计的问题,还是教学机智的问题。针对生成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策略和教学新方法,写出改进方案和教学的新设计。三是课堂中的“教学生成”和“生成教学”,教师要对有价值的教学生成进行分析,分析教学生成的引发条件,有效引发有价值的教学生成。如何合理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进行生成教学,这也是教师必须反思的地方,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机智的积累,这是一个教师需要积淀的教学经验。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一文中说:“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在备课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比如,《守财奴》结尾‘这最后一句话证明基督教应是守财奴的宗教’究竟该怎么理解?又如,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后半部分的结构是否不太严密?我就以此带动学生去钻研教材。”如此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教师备课时对教材的钻研和反思。而只有教师备课的深入方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方能灵活地应对课堂的生成,方能上出内涵、上出吸引力、上出辐射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14423)
一、研读文本——备课成功的关键
阅读与教学,对语文教师而言,从来都是个性化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必然建立在语文教师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追求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的文本解读,才有可能是“多元化”的解读,而有些教师借助参考书“知其然”之后,又不能很深入地去“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研读当然只能是单一的。
如备《长亭送别》,只是把主题归结为对礼教的反抗,显然是单一的。这是教师不必多讲学生几乎可以一望而知的。孙绍振教授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长亭送别》有对礼教的突围、对婚姻价值观的颠覆,也有人性的启蒙、自我的萌动,更有对传统的郎才女貌式爱情的超越,作者尝试去刻画二人在心灵上的契合,这些是值得我们通过文本解读去探究的内容。
语文教师要乐于感知文本意义,乐于追求文本深度研读时的审美愉悦,当然,对文本作深度研读,和文本作深度对话,是要有学养做本钱的。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作为一种专业,不断获得专业修养,如此,方能带领学生多元地理解文本。
二、研究学情——备课必要的基点
研究学情就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实施。语文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就是研究学情。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学生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的学情研究走入了误区,如手法单一,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性的印象式判断,而研究学情需要对教学语境与学生学习状态作详细分析。《长亭送别》是苏教版必修三“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的重点在“情”上,研究学情可事先调研现代学生的爱情观,了解现代学生与古代女子爱情观的共同与冲突之处,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或许更能直达莺莺的内心深处,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女子的尴尬处境和被动人生。
研究学情既要研究学生的既有与需要,也要研究学生的可能与期望,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学情研究的着力点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长亭送别》中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曲牌【满庭芳】【五煞】等,极真实地写出了莺莺担心张生出门在外的生活起居,希望他健康平安回来的心理。这一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改写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并以此体验莺莺对张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牵挂。这样的教学方式应该会是学生的需要,也更易达成教学目标,理解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
三、有效调适——备课应有的思考
语文教师要能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学习方案的设计、有交流互动形式与内容的设计,还要有为生成所准备的“留白”,要为学生准备进行“生成”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和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的条件。对于《西厢记》太唯美太浪漫的结局,笔者始终怀疑其真实性,而《莺莺传》或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莺莺嫁人,张生别娶”这样的结局实在凉薄,然而真实。就《长亭送别》一文而言,莺莺情深深意绵绵,语切切泪涟涟,文中的“怕”、“忧”、“怨”等满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担忧和“栖迟异乡,停妻再娶妻”的担心,满是莺莺的绝望,基于此,学生是否也会提出对《西厢记》结局完美的怀疑,对此该如何为学生解疑,这是在备课时需要预先思考的问题。
教学是动态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教学的生命力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育,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和智慧,把课堂上将会出现的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四、课后反思——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堂课上完不应该是教与学的结束,教学反思是新的自我成长的开始。批判地考察自我教学行为,通过回顾、诊断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或给予否定、思索,将“反思”与“成长”结合起来,能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学反思一是成功之处的分析,分析某一处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某一个环节的经典设计等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如教《长亭送别》,对莺莺在生命意识和危机意识激烈冲突下内心潜在的绝望的分析,可以作为教学的亮点进行处理,而课后反思重点分析因“绝望”而成就的爱情的“绝美”和艺术的“绝美”,应该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二是教学的不足之处,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的认知问题,教学设计的问题,还是教学机智的问题。针对生成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策略和教学新方法,写出改进方案和教学的新设计。三是课堂中的“教学生成”和“生成教学”,教师要对有价值的教学生成进行分析,分析教学生成的引发条件,有效引发有价值的教学生成。如何合理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进行生成教学,这也是教师必须反思的地方,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机智的积累,这是一个教师需要积淀的教学经验。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一文中说:“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在备课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比如,《守财奴》结尾‘这最后一句话证明基督教应是守财奴的宗教’究竟该怎么理解?又如,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后半部分的结构是否不太严密?我就以此带动学生去钻研教材。”如此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教师备课时对教材的钻研和反思。而只有教师备课的深入方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方能灵活地应对课堂的生成,方能上出内涵、上出吸引力、上出辐射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1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