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离索中的艺术美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iul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厢记》被誉为一流作品、古代诗剧的范本,其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从艺术角度分析,《长亭送别》一段最为精妙。文章景中有别、别中有情、情中有景,真正做到了浑然天成。
  一、写景入目
  生动的场景需要生动的形象与典型意象。《长亭送别》将落叶之秋描写得淋漓尽致。从开篇寥寥二十余字,便可见状秋艺术技巧炉火纯青。“碧云天,黄花地”已经让读者联想到了色彩绚丽黄花遍地的情韵,明确了时间地点,也为下文奠定了情感基调。随后北雁南飞,连大雁都飞走了,那楼中的家人又怎么能做到雁字回时的大圆满呢?这种写作手法表面上看似乎十分粗疏,但细加咀嚼便会发现其意蕴深远。“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将男女主人公的一次离别变成了天下有情人的离别。语言色彩浓厚,言辞精准让王实甫在秋词中拥有了卓越的地位。
  二、别事如出其口
  在《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复杂心理是文本的一大特色。从起初的赖简之变就可以看到她内心的重重矛盾,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压迫下,送爱人进京赶考,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1.怀念往昔的恩爱
  崔莺莺遭受离别之苦的源头在《赴约》和《酬简》。当面对爱人离别时不禁有了不思量自难忘的幸福苦楚。失去以前,过往的甜蜜回忆最让人难以割舍。
  2.期盼此刻的相亲
  往事已矣,早已经成为过去。崔莺莺难免有些期待此时的相偎相依,有心举案齐眉,又盼疏林挂斜晖。这样的心态道尽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何处锁雕鞍的无奈。
  3.掩饰自身情感
  作为相府千金,无论如何缠绵于情,表面上也不得不自重。生怕别人知道她独自落泪,作者将女子柔肠描绘得淋漓尽致。
  4.设想以后的生活
  此时此刻,情郎就要离去。等待崔莺莺的只有食之无味的艰难日子。
  5.否定离别的原因
  离别的痛苦让崔莺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原因,并对离别的原因进行了反驳。原因无非就是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这就导致崔莺莺有了违抗父母之命的东西,叮嘱张生不论得不得官都快些回来。这也是崔莺莺只慕鸳鸯不慕仙的执着,也是其感情最为耀眼的地方。
  6.挂念远行的情郎
  在分手离别时,崔莺莺还不忘叮嘱张生注意保重身体。一字一句都显得情真意切,道尽了女主人公无论多么怨恨世事都坦然面对现实,也外显出对爱人生活细节关心的情意。
  7.忧虑爱情前途
  从古至今,女人都反对一夫多妻。爱情来临了可以是山盟海誓,可分别后采得野花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张生休妻再娶,崔莺莺就会遭受到前途与爱情的双重打击。因此,在文中,崔莺莺最后叮嘱张生,如果见到了他乡有美丽的花草,再也不要像在此地般留恋着不肯离去。
  如此复杂地勾勒崔莺莺的心情,足以看到作者手法之巧妙。在古代文学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但在唐宋两代表现为片段形式,直到元朝,女子形象才更加鲜活起来。
  三、沁人心扉的愁情
  若要制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就不得不在情上下功夫,《长亭送别》真正做到了黯然销魂。王实甫在写情之时面对两个难题:既浓又要有新意。作者运用典故与反复解决了这个问题。
  《长亭送别》对哭泣的描写十分巧妙,有七处使用了泪字,那么,连珠般落泪会不会让人觉得十分做作呢?在开篇,王实甫写道:“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已经鲜明地点明了主题,之后的叠叠泪、泪汪汪等又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眼泪之多以及欲诉还休的情态,而且在首尾照应的同时又用了《拾遗记》中的典故,写出了崔莺莺“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娇楚姿态。以泪开始以泪结束,将崔莺莺对张生的留恋,对爱情的忧愁凝结成凄凉,但又不失惊艳。这种细节也让读者见识到了大家的创作水平。
  而说到用典,王实甫真正做到了无匠气却优美工整。如“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道尽了倾世缠绵,“未饮先醉”又平添了愤慨,《诗经》中的离别又让人的眼前不禁浮现出崔莺莺形单影只的背影,在收尾处,源于李清照的诗词又让这股愁情变得更广、更重。王实甫成功地使用了用典与反复两种艺术手法,构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巨作。同时又以一首散曲《别情》为《长亭送别》做了补充。为读者搭建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殿堂的同时,也成就了读者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
  综上所述,作为古代文学戏剧的奇葩、元杂剧的璀璨明珠,《长亭送别》以如花间美人一样的词汇,成为脍炙人口的巨作。无论写景状物还是人物情态,以及精彩纷呈的语言修辞,都吸引无数人为之细细品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黄桥中学(225411)
其他文献
《断魂枪》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写得很精彩的短篇小说,小说讲的是三个拳师的故事:一个是沙子龙,保守愚顽,会六十四路断魂枪,威震西北,没遇见过敌手;一个是沙子龙的大徒弟王三胜,鲁莽气盛,一身武艺,只能去摆场子、混日子;一个是孙长者,武林名家深藏不露,刚直锐进。三个人物性格各异,反差极强,练武之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外形和动作,所以,作者在小说中没有多少人物心理的描写,连对话也很少,很简
期刊
世界文学长廊里,文学大师层出不穷,各有各的风格,写文章的技巧却是共通的。欧·亨利以擅长小说结尾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他的文章结尾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魅力,其中一个重要技巧是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令人拍案称奇。这主要得力于伏笔的运用。
期刊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而当代高中生普遍对古文缺少兴趣。笔者尝试将《赤壁赋》作为剧本的来源,将之变成有声、有色、可看、可感的电影,给经典古文穿上时髦的外套。  一、活动准备  学生一听“拍电影”,马上就来劲了,但要把传统篇目上成时髦的活动体验课,课前的功夫可不能少下。在提出认真预习课文,熟悉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之外,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几个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练习作文是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这是一种理想,理想的作文教学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不以应付考试为目标,而是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要通过写作让人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在写作中学习人与人的交流,让写作成为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面临升学的压力,不得不功利地努力提高学生作文的分
期刊
单从题目上看,这篇小说就够新颖别致的了。在已经习惯于男高女矮结合的现实社会中,特别是以团结大楼几十户住家的世俗眼光看来,这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实属“另类”,因为这一对夫妇的身材、相貌都很不成比例:女高男矮、女瘦男胖。不过,题目只是小说魅力的一个窗口,读完掩卷,不仅为习惯性偏见的冷似利刃与文革动乱期间的打击摧残感到吃惊,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在双重压力叠加下的执着坚守深深震撼,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作家洞察
期刊
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拿来主义》被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录。而苏教版教材将其定位为高中必修教材的文章,把教学重点落实到思路结构上。课前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从文章结构入手,以作者的思路为切入点,论述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而课后练习要求学生阅读时要理清作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拿来主义”的含义。可见,理顺文本是教学《拿来主义》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从语言视角切入,浅析如何激活个性化阅读。 
期刊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高中语文中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方法也理应做出相应的探索与调整。教学时,我们应当尊重写景散文文体固有的“形散而神不散”之基本特点,坚决打破传统的提纲挈领式、日趋程式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因为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这样的写景散文是灵动的、精美的、极富生命韵律等美学特质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作者将自己的美好情感付诸文学艺术
期刊
议论文重在“说理”,写作议论文必须学会“讲理”。学生写作议论文“理屈词穷”、“言不成理”或“强词夺理”的根源在于认识模糊,思想肤浅,思维混乱。因此深化认识,提升思辨能力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辨析”,广义上讲,这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和方法;狭义上讲,“思辨”就是面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或话题所展开的一个不断深入的小型逻辑思维程序。那么,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思辨训练呢?  一、逻辑
期刊
自2001年开始,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里都把“感情真挚”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但是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却屡屡呈现低幼化和虚假化的现象,内容雷同,表达亲情大多数是雨中送伞,雪中送衣。情感做作不真实,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感慨社会和人生。给人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感。那么如何在记叙文中表达情感呢?  一、选材真实,慧眼识材  优秀的记叙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真实。只有真实的
期刊
语文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个性解读是尊重学生主体性、有创意的解读,带给阅读教学生机和活力。如何深入有效地进行创意解读,笔者将以老舍《我的母亲》为例探讨人物散文“点面”式文本解读的方法与途径。  老舍《我的母亲》是一篇典型的人物散文,本文纵向贯穿记录母亲一生,虽只有三千多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