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修辞就是人们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交际时,运用语言手段加强言语表达效果的言语现象。《课标》中对初中学段修辞教学提出的目标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就强调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来理解修辞。
【关键词】修辞;修辞手法;语言运用;阅读赏析;表达效果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91-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段修辞教学提出的目标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一句话非常明确地对修辞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修辞教学和课文教学的紧密结合,强调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来理解修辞。
那么,什么是修辞呢?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漫谈语法研究》一文中说:“修辞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瘦,衣服要称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换言之,修辞就是人们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交际时,运用语言手段加强言语表达效果的言语现象。修辞在我们的言语活动中普遍存在,只要你写点什么或者说点什么,其中就像必定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一样,也一定有修辞。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修辞教学,并在作文教学中大胆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接受修辞的熏陶,使他们逐步掌握修辞的运用规律,并循序渐进地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过去的修辞教学存在不少弊端,比如重辨识,轻效果;多空泛评价,少具体分析;重知识传授,轻迁移运用等。在教学中,修辞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知识,教材讲的是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学生记的是各种手法的概念、例句以及如何对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甄别。考试时,过去既考概念,又考甄别,包括给出几个语句区分各是哪种修辞手法,或者从指定的语段中提取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这样,学生对修辞的学习,一直没有很好地与表达紧密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学到了一些修辞手法,但这些知识没有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语言运用的能力,没有发挥促进语言表现力提升的作用。
学习修辞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欣赏某种技巧,而是为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在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必须把着眼点由重“知识规则”转向“知识和能力”并重,由重“辨识”转到重“深入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延伸到“迁移运用”的指导上。能力的形成要在理解和运用修辞的语言实践中实现,所以,修辞教学必须在阅读赏析和实际运用上双管齐下。
首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范文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多在品析语言材料上下功夫。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这“美”的原因很大程度得益于作者的修辞功夫,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在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粗略看来,这个比喻很普通,但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就会发现它的精妙。讲这句时,可引导学生分析:(1)为什么要用小摇篮作喻体呢?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在什么地方?学生可能会回答:形状相似,四周高,中间低平。这种情况下则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2)济南被称为盆地,正是因为四周有高山,中间低平。为何课文里不用“盆子”作喻体而用“摇篮”?学生可能回答,用摇篮更合适、更好。继续追问:好在哪里?这就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上文说:“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从其中晒着、睡着等词语就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一个熟睡的“婴儿”,这一圈小山则像“摇篮”一样看护着孩子,更体现出了“济南的冬天”的“慈善”与“温晴”。这样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生就不难理解用“摇篮”作喻体的原因和妙处了。再如这一册《春》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可将“偷偷地”删去,用“长”字来替换“钻”字,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原句更生动,“偷偷地”修饰“钻”,表现小草不知不觉,贪婪地享受春天的恩赐,写出小草具有人的灵性。用好了教材这个重要的资源,学生就会在大量感性材料的耳濡目染中得到“应该这样做”的启发。这方面现在多数人还没有做好,教学过程还嫌浮躁,大量的语言教育资源被忽视被浪费掉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深入文本內部,重视体验与感受,坚持由语言文字入手探明其内容,又由其内容回悟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这种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规律的做法,真正把功夫落实到了字、词、句、段及篇章,而且经常注意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来实现消化与迁移,学习效果肯定更好。
其次,在写作教学中强化应用修辞的指导和训练。对此,修改文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自己的文章,同学的文章,或其他人的文章,都可以拿来作为修改的对象。修改过程中,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把那些欠准确、欠鲜明、欠生动的表达借助于修辞手段使之趋于鲜明、准确和生动。这是实战演习,学生用已有的修辞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知道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养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和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强化了语言表达过程中的修辞意识。这个做法比单纯的辨析或仿写几个句子效果要好,因为有一个大的语言环境,更接近学生语言交际的常态。
第三,要注重修辞教学的系统性。初中语文教材中修辞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所限,我们运用教材进行修辞教学时应该有一个统筹安排,使修辞教学和作文教学基本协调起来,一般来说,初一可以侧重于词语的锤炼和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知识的教学;初二重点进行句式的选择和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等的教学;初三的修辞教学重心应放在“简明、连贯、得体”和不同语体、语言风格等知识上,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修辞能力。
语文版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实验教科书有关修辞内容的安排:在初中的六册书中,共介绍了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都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我认为不尽合理,分两期编排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比较恰当,便于教师统筹安排指导和训练。
总之,要让我们的学生能说会道和妙笔生花,就要改变传统的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的方法,不仅要注重知识规则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能力,在阅读赏析和语言表达的实践中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理解和运用修辞的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周平,1961年出生,女,汉族,湖南省邵东县,现供职于湖南省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是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修辞;修辞手法;语言运用;阅读赏析;表达效果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91-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段修辞教学提出的目标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一句话非常明确地对修辞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修辞教学和课文教学的紧密结合,强调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来理解修辞。
那么,什么是修辞呢?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漫谈语法研究》一文中说:“修辞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瘦,衣服要称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换言之,修辞就是人们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交际时,运用语言手段加强言语表达效果的言语现象。修辞在我们的言语活动中普遍存在,只要你写点什么或者说点什么,其中就像必定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一样,也一定有修辞。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修辞教学,并在作文教学中大胆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接受修辞的熏陶,使他们逐步掌握修辞的运用规律,并循序渐进地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过去的修辞教学存在不少弊端,比如重辨识,轻效果;多空泛评价,少具体分析;重知识传授,轻迁移运用等。在教学中,修辞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知识,教材讲的是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学生记的是各种手法的概念、例句以及如何对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甄别。考试时,过去既考概念,又考甄别,包括给出几个语句区分各是哪种修辞手法,或者从指定的语段中提取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这样,学生对修辞的学习,一直没有很好地与表达紧密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学到了一些修辞手法,但这些知识没有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语言运用的能力,没有发挥促进语言表现力提升的作用。
学习修辞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欣赏某种技巧,而是为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在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必须把着眼点由重“知识规则”转向“知识和能力”并重,由重“辨识”转到重“深入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延伸到“迁移运用”的指导上。能力的形成要在理解和运用修辞的语言实践中实现,所以,修辞教学必须在阅读赏析和实际运用上双管齐下。
首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范文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多在品析语言材料上下功夫。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这“美”的原因很大程度得益于作者的修辞功夫,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在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粗略看来,这个比喻很普通,但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就会发现它的精妙。讲这句时,可引导学生分析:(1)为什么要用小摇篮作喻体呢?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在什么地方?学生可能会回答:形状相似,四周高,中间低平。这种情况下则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2)济南被称为盆地,正是因为四周有高山,中间低平。为何课文里不用“盆子”作喻体而用“摇篮”?学生可能回答,用摇篮更合适、更好。继续追问:好在哪里?这就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上文说:“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从其中晒着、睡着等词语就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一个熟睡的“婴儿”,这一圈小山则像“摇篮”一样看护着孩子,更体现出了“济南的冬天”的“慈善”与“温晴”。这样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生就不难理解用“摇篮”作喻体的原因和妙处了。再如这一册《春》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可将“偷偷地”删去,用“长”字来替换“钻”字,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原句更生动,“偷偷地”修饰“钻”,表现小草不知不觉,贪婪地享受春天的恩赐,写出小草具有人的灵性。用好了教材这个重要的资源,学生就会在大量感性材料的耳濡目染中得到“应该这样做”的启发。这方面现在多数人还没有做好,教学过程还嫌浮躁,大量的语言教育资源被忽视被浪费掉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深入文本內部,重视体验与感受,坚持由语言文字入手探明其内容,又由其内容回悟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这种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规律的做法,真正把功夫落实到了字、词、句、段及篇章,而且经常注意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来实现消化与迁移,学习效果肯定更好。
其次,在写作教学中强化应用修辞的指导和训练。对此,修改文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自己的文章,同学的文章,或其他人的文章,都可以拿来作为修改的对象。修改过程中,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把那些欠准确、欠鲜明、欠生动的表达借助于修辞手段使之趋于鲜明、准确和生动。这是实战演习,学生用已有的修辞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知道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养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和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强化了语言表达过程中的修辞意识。这个做法比单纯的辨析或仿写几个句子效果要好,因为有一个大的语言环境,更接近学生语言交际的常态。
第三,要注重修辞教学的系统性。初中语文教材中修辞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所限,我们运用教材进行修辞教学时应该有一个统筹安排,使修辞教学和作文教学基本协调起来,一般来说,初一可以侧重于词语的锤炼和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知识的教学;初二重点进行句式的选择和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等的教学;初三的修辞教学重心应放在“简明、连贯、得体”和不同语体、语言风格等知识上,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修辞能力。
语文版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实验教科书有关修辞内容的安排:在初中的六册书中,共介绍了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都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我认为不尽合理,分两期编排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比较恰当,便于教师统筹安排指导和训练。
总之,要让我们的学生能说会道和妙笔生花,就要改变传统的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的方法,不仅要注重知识规则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能力,在阅读赏析和语言表达的实践中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理解和运用修辞的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周平,1961年出生,女,汉族,湖南省邵东县,现供职于湖南省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是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