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上半年我来到六安城南镇中心小学支教,带的是一年级的数学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那边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具、教具的使用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觉得太麻烦了,也可能觉得没什么必要,能讲清楚何必麻烦。但在后来教学中大家遇到了一些问题,由此也开始意识到学具的重要性。下面是教学中出现的几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
现象:在第一单元学习了10以内的数之后,进一步学习数的比较大小。这节课学完以后,办公室的年轻教师非常困惑,为什么学生课堂上学习了数的比较以后,孩子们对这种纯数的比较掌握不佳,怎么说他们也听不懂,让年轻的老师们在焦虑的同时感到困惑。
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之前的教学中忽视了数形结合,忽视了直观教学,即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字与具体数量的多少之间不能直接对应,才导致练习时数的大小无法正确比较。
对策:现在说说我的课堂做法以及我的教学意图。这是本节课的内容: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先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自己找信息,把数字信息找完整。再比较兔子的数量和篮子的数量的大小、兔子的数量和胡萝卜的数量的大小、小猴的数量和秋千的数量的大小到时候。先让学生用动物的头像图片摆一摆,并写出相应的数量,引导学生在比较时做到一一对应。然后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根据摆的的结果,得出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抽象成符号。
通过这个过程,先把实物抽象成图片,再有图片抽象成小棒,最后抽象成数字符号逐步实现思维的抽象过程,思维的能力在不断提升。这个过程是为了做到数形结合,把数字与具体数量多少进行一一对应。这样在后面的练习中就能把数字与数量的多少建立联系,比较大小自然易如反掌。在这个过程中教具、学具的使用就是为了把具体的实物与具体的数量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思维的抽象和提升。让学具成了数学学习的灵魂。
案例二
现象:这依然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有几瓶牛奶》本质上是9加几的内容。这节课之后,我们六安的同事们觉得教学效率不高、孩子学得费力。关键的凑十法,有些孩子很难理解和掌握,让我帮忙指导一下。
分析: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上课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一支粉笔和一个课件,传授知识的过程以放课件为主,这个过程孩子们的学习就跟看动画片一样,比较缺乏思考和探索。所以孩子在看课件的时候都觉得挺简单,但离开课件让他们自己着手的时候,缺无从下手。这个局面怎么破?
对策:我给他们支的招就是课堂让每个孩子都准备好小棒,在算法的探究过程中,与其看课件不如让每个人都摆一摆,数一数。借助小棒,把数和图形结合起来,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经历算法的探究过程,用直观的操作化解抽象的算理,初步建立起“点数法”“凑十法”等计算模型。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体会9+5的算法。因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是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老师要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当作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注重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总结:
通过以上的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学具的重要性:学具可以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到动手活动中,去探索、观察,获得一些直接的经验。再把直观的经验抽象成数学知识与技能。学具是把抽象的概念、规律、符号具体化、形象化的钥匙。通过丰富学生的想象,手脑并用,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些学具需要自己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学具、教具的使用有利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以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为数学插上翅膀。
上半年我来到六安城南镇中心小学支教,带的是一年级的数学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那边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具、教具的使用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觉得太麻烦了,也可能觉得没什么必要,能讲清楚何必麻烦。但在后来教学中大家遇到了一些问题,由此也开始意识到学具的重要性。下面是教学中出现的几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
现象:在第一单元学习了10以内的数之后,进一步学习数的比较大小。这节课学完以后,办公室的年轻教师非常困惑,为什么学生课堂上学习了数的比较以后,孩子们对这种纯数的比较掌握不佳,怎么说他们也听不懂,让年轻的老师们在焦虑的同时感到困惑。
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之前的教学中忽视了数形结合,忽视了直观教学,即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字与具体数量的多少之间不能直接对应,才导致练习时数的大小无法正确比较。
对策:现在说说我的课堂做法以及我的教学意图。这是本节课的内容: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先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自己找信息,把数字信息找完整。再比较兔子的数量和篮子的数量的大小、兔子的数量和胡萝卜的数量的大小、小猴的数量和秋千的数量的大小到时候。先让学生用动物的头像图片摆一摆,并写出相应的数量,引导学生在比较时做到一一对应。然后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根据摆的的结果,得出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抽象成符号。
通过这个过程,先把实物抽象成图片,再有图片抽象成小棒,最后抽象成数字符号逐步实现思维的抽象过程,思维的能力在不断提升。这个过程是为了做到数形结合,把数字与具体数量多少进行一一对应。这样在后面的练习中就能把数字与数量的多少建立联系,比较大小自然易如反掌。在这个过程中教具、学具的使用就是为了把具体的实物与具体的数量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思维的抽象和提升。让学具成了数学学习的灵魂。
案例二
现象:这依然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有几瓶牛奶》本质上是9加几的内容。这节课之后,我们六安的同事们觉得教学效率不高、孩子学得费力。关键的凑十法,有些孩子很难理解和掌握,让我帮忙指导一下。
分析: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上课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一支粉笔和一个课件,传授知识的过程以放课件为主,这个过程孩子们的学习就跟看动画片一样,比较缺乏思考和探索。所以孩子在看课件的时候都觉得挺简单,但离开课件让他们自己着手的时候,缺无从下手。这个局面怎么破?
对策:我给他们支的招就是课堂让每个孩子都准备好小棒,在算法的探究过程中,与其看课件不如让每个人都摆一摆,数一数。借助小棒,把数和图形结合起来,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经历算法的探究过程,用直观的操作化解抽象的算理,初步建立起“点数法”“凑十法”等计算模型。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体会9+5的算法。因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是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老师要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当作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注重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总结:
通过以上的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学具的重要性:学具可以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到动手活动中,去探索、观察,获得一些直接的经验。再把直观的经验抽象成数学知识与技能。学具是把抽象的概念、规律、符号具体化、形象化的钥匙。通过丰富学生的想象,手脑并用,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些学具需要自己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学具、教具的使用有利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以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为数学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