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以“学科系统化”为理论依据的高职标志设计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建立一套全新的、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模式就成为高职教育界的新课题。本文在剖析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更具实践指向性的课程模式:以“厚基础、强能力”和“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为总体的设计理念,以“项目导向”与“纵向为主,横向为辅”为操作模式。不断审视传统,紧扣时代脉搏,摸索出一条现代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模式的新路。
[关键词] 高职 标志设计 课程模式 学科系统化 实践 项目教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高职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高职教育界内部正在酝酿着一场改革,即改革传统课程模式中教学和实践分离的弊端,将实践环节融入到教学之中,使得课程具有了明确的实践指向性。
对于标志设计课程而言,“实践指向性”的意义也一样很重要。标志是整个企业视觉形象系统的核心,对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树立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行的高职设计教学体系中,“标志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于平面设计与广告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实践又是检验设计理念的定位、图形、字体、色彩的选用是否成功,是否具有优势的标准。所以标志设计课程的设计实践水准也往往成为评价一所设计学院或设计教育机构的重要衡量标准。
那么,扬弃传统标志设计课程模式中的弊端,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就成为我们教学的新任务。
一、传统的弊端
1.传统的课程模式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是构建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校外或企业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原则和方法主要沿用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的一套理论,即:重视逻辑性较强的理论基础部分的学习,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的严谨性,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
传统的高职标志设计课程也同样处于“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影响之下,主要的特点是采用“横向排列”的方式(如表1所示),将标志设计的各个知识点分割成独立的章节,然后依次进行“渐进式”的单独训练,从而达到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之目的。
具体来说,标志设计教学单元被分为:标志的功能与作用、标志的设计原则、标志设计的形态创意、标志的基本构成要素、标志的设计的新趋势,标志设计的设计定位、标志的色彩表现等项目。这样的排列方式,在课程的逻辑性、知识的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深入性方面都是非常到位的。
2.问题与弊端
如前文所述,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标志设计课程,固然在逻辑性、系统性及深入性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却并不能掩盖问题和弊端的存在。
首先,“无的放矢,平铺直叙”。
虽然具有很多理论的成分,但从本质上来说,标志设计还是一门实践类的课程。学生学习标志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基础理论,而是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之中。这种实践性的特征就决定了标志设计课程模式的设置必须“有的放矢”,要以设计实践的具体流程、方法、法规等为依据。
反观“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标志设计教学体系,缺乏上述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将标志设计课程“平铺直叙”的分为若干个孤立的知识点进行逐一讲授,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安排,学生必须将所有章节学习完毕以后才能窥见标志设计的实践性环节。这样,学生无目的的学习,教师无针对性的讲授,教与学从根本上脱节。
其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前文所言,在“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标志设计教学体系下,知识点是平行、横向排列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的相对平等的。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生们在具体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由于不明白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很有可能盲目坠入对某一个知识点的孤立学习,越陷越深,从而忽视了对整体课程内容的把握。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或许可以凭借兴趣和经验对某一个知识点掌握得很好,但对多数知识点、整个的教学环节以及实践的过程茫然无知,不知所云。
二、全新的体系
针对标志设计课程在“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指导下的种种弊端,有针对性的重新设计了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以“厚基础、强能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为总体的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的课程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点:
1.“有的放矢,针对实践”——“项目教学”为先导
针对“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平铺直叙、无针对性的弊端,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标志设计课程中,以达到“有的放矢,针对实践”的目的。
顾名思义,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操作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在标志设计教学中,将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依据知识点横向排列的结构改为依据不同项目“纵向排列”(如表2所示),如产品类标志设计项目、企业类标志设计项目、文化类标志设计项目、公共类标志设计项目、个人类标志项目,等等。
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能够从教学的开始就进入到实际的工作项目的情境之中,达到学完一章就能够基本掌握标志设计的大体流程和方法,并能够进行独立设计工作的目标。同时,在对纵向排列的标志设计项目进行循环性学习之后,由于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学生逐渐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融会贯通,从而熟练自如的应用。
2.“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纵向为主线,横向为补充
如上文所述,新的标志设计课程是以不同的项目为依据纵向排列的,也就是说课程的章节是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但是单一的、纯粹的项目教学充其量仅仅是一种企业员工的岗前实训,不能称之为课程。标志设计毕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有关创意思维知识性内容也是标志设计课程必不可少的。
我们强调纵向的项目,并不是说我们要彻底“放弃”横向的知识,而是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扬弃”。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精髓在于它他的知识性和逻辑性,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横向的知识与纵向的项目结合起来,织成一张知识点和能力点相互交织的大网,“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系统。
具体来说,新的课程模式可以概括为:纵向为主线,横向为补充;项目为主线,知识为补充。
(1)纵向结构(如表3所示),主要是指在总的章节编排方面以项目的分类和项目实践的流程为依据。
所谓以项目的分类和项目实践的流程为依据,就是指:在课程章节总的排列方面按照标志设计的分类来进行,即产品类标志设计项目、企业类标志设计项目、文化类标志设计项目、公共类标志设计项目、个人类标志项目等;
在每一具体个章节中,主要以每一个项目的操作流程来编排,即背景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要素的挖掘、标志设计开发完成、标志的推广应用。
(2)横向结构。主要是指在各个具体的章节中穿插不同的基础知识点,以补充“纵向排列”留下的基础知识方面的漏洞。
新的课程体系突出的是“实践性”,但是实践是要有知识和理论来指导的。我们在强调实践项目的同时,并不放弃基础知识点的学习,但又不是以原有的“平铺秩序”的方式呈现,而是有针对性的将基础知识点分批的、有机的融入到各个实践项目之中(如表4所示),使得知识与项目相得益彰、融会贯通,使得学生的学习既有整体、又有局部,“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三、实践的过程
“厚基础、强能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总体设计理念有针对性的修订和发展了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问题和弊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辩证的统一在一起,明确了课程的实践指向性,适应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从思想和理论上促进了新时期标志设计课程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但是仅仅有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是不够的,任何先进的思想和理论都需要具体的实践来印证和实施。标志设计课程也不例外,如何将“厚基础、强能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总体设计理念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就成为新的问题。
1.如何增强实践能力——能力点与实践流程的对应
在具体的项目之间之中,平淡的、流程化的描述的项目的实践步骤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真正的项目教学,首先要甄选与项目流程相对应的能力点,然后再将不同的能力点融入到不同的项目操作步骤之中(如表5所示),并明确实现各个技能点与实践流程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的操作和训练,有针对性的解决每一步骤的问题,继而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高整体项目实践能力的目的。
2.如何丰富项目内涵——知识点与项目的有机组合
前文中已经提到我们的课程设计理念是“厚基础,强能力”,也就是说课程教学要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放松基础理论部分的教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纵向为主线,横向为补充。既然如此,如何很好的、有针对性的实现上述思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
在实践中,标志设计的不同知识点和不同项目之间是存在某种天然的内在联系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天然的联系,将知识点和项目有机组合,在各个不同项目中有针对性的设置不同的知识点,使特殊知识点为特殊的项目服务,从而达到丰富项目内涵的目的。
比如,就一般情况而言,个人类标志对于汉字元素运用较多,企业产品类标志则相对青睐字母元素,而文化公共类标志则更多的使用图形化元素。据此,我们将知识点“标志设计的形态创意”分解为三个部分:“汉字元素的创意表现”、“字母元素创意表现”、“图形元素创意表现”,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重组,即将“汉字元素的创意表现”设置在个人类标志设计项目中,将“字母元素创意表现”设置于企业产品类标志设计项目之中,再将“图形元素创意表现”设置于文化公共类标志设计项目实践中,加强了知识点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如表6所示),切实有效的实现“厚基础,强能力”的理念。
综上所述,新的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模式是在不断修正和调整传统课程模式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审视传统,放眼未来,将课程目标指向实践,同时将传统的课程模式解构和重组,与项目教学相互融合,使课程兼具了设计项目的实践性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厚基础、强能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形成全新的、完备的现代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模式(如图2所示),探索出一条实践教学的新路。
图2 全新的、完备的现代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模式然而,任何一种课程的设计模式都不能用完美来描述。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课程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厚基础,强能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为理念的标志设计课程体系也是这样,应该不断求新、求变,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调整,“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高职 标志设计 课程模式 学科系统化 实践 项目教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高职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高职教育界内部正在酝酿着一场改革,即改革传统课程模式中教学和实践分离的弊端,将实践环节融入到教学之中,使得课程具有了明确的实践指向性。
对于标志设计课程而言,“实践指向性”的意义也一样很重要。标志是整个企业视觉形象系统的核心,对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树立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行的高职设计教学体系中,“标志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于平面设计与广告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实践又是检验设计理念的定位、图形、字体、色彩的选用是否成功,是否具有优势的标准。所以标志设计课程的设计实践水准也往往成为评价一所设计学院或设计教育机构的重要衡量标准。
那么,扬弃传统标志设计课程模式中的弊端,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就成为我们教学的新任务。
一、传统的弊端
1.传统的课程模式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是构建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校外或企业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原则和方法主要沿用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的一套理论,即:重视逻辑性较强的理论基础部分的学习,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的严谨性,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
传统的高职标志设计课程也同样处于“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影响之下,主要的特点是采用“横向排列”的方式(如表1所示),将标志设计的各个知识点分割成独立的章节,然后依次进行“渐进式”的单独训练,从而达到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之目的。
具体来说,标志设计教学单元被分为:标志的功能与作用、标志的设计原则、标志设计的形态创意、标志的基本构成要素、标志的设计的新趋势,标志设计的设计定位、标志的色彩表现等项目。这样的排列方式,在课程的逻辑性、知识的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深入性方面都是非常到位的。
2.问题与弊端
如前文所述,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标志设计课程,固然在逻辑性、系统性及深入性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却并不能掩盖问题和弊端的存在。
首先,“无的放矢,平铺直叙”。
虽然具有很多理论的成分,但从本质上来说,标志设计还是一门实践类的课程。学生学习标志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基础理论,而是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之中。这种实践性的特征就决定了标志设计课程模式的设置必须“有的放矢”,要以设计实践的具体流程、方法、法规等为依据。
反观“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标志设计教学体系,缺乏上述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将标志设计课程“平铺直叙”的分为若干个孤立的知识点进行逐一讲授,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安排,学生必须将所有章节学习完毕以后才能窥见标志设计的实践性环节。这样,学生无目的的学习,教师无针对性的讲授,教与学从根本上脱节。
其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前文所言,在“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标志设计教学体系下,知识点是平行、横向排列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的相对平等的。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生们在具体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由于不明白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很有可能盲目坠入对某一个知识点的孤立学习,越陷越深,从而忽视了对整体课程内容的把握。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或许可以凭借兴趣和经验对某一个知识点掌握得很好,但对多数知识点、整个的教学环节以及实践的过程茫然无知,不知所云。
二、全新的体系
针对标志设计课程在“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指导下的种种弊端,有针对性的重新设计了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以“厚基础、强能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为总体的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的课程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点:
1.“有的放矢,针对实践”——“项目教学”为先导
针对“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平铺直叙、无针对性的弊端,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标志设计课程中,以达到“有的放矢,针对实践”的目的。
顾名思义,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操作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在标志设计教学中,将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依据知识点横向排列的结构改为依据不同项目“纵向排列”(如表2所示),如产品类标志设计项目、企业类标志设计项目、文化类标志设计项目、公共类标志设计项目、个人类标志项目,等等。
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能够从教学的开始就进入到实际的工作项目的情境之中,达到学完一章就能够基本掌握标志设计的大体流程和方法,并能够进行独立设计工作的目标。同时,在对纵向排列的标志设计项目进行循环性学习之后,由于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学生逐渐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融会贯通,从而熟练自如的应用。
2.“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纵向为主线,横向为补充
如上文所述,新的标志设计课程是以不同的项目为依据纵向排列的,也就是说课程的章节是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但是单一的、纯粹的项目教学充其量仅仅是一种企业员工的岗前实训,不能称之为课程。标志设计毕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有关创意思维知识性内容也是标志设计课程必不可少的。
我们强调纵向的项目,并不是说我们要彻底“放弃”横向的知识,而是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扬弃”。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精髓在于它他的知识性和逻辑性,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横向的知识与纵向的项目结合起来,织成一张知识点和能力点相互交织的大网,“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系统。
具体来说,新的课程模式可以概括为:纵向为主线,横向为补充;项目为主线,知识为补充。
(1)纵向结构(如表3所示),主要是指在总的章节编排方面以项目的分类和项目实践的流程为依据。
所谓以项目的分类和项目实践的流程为依据,就是指:在课程章节总的排列方面按照标志设计的分类来进行,即产品类标志设计项目、企业类标志设计项目、文化类标志设计项目、公共类标志设计项目、个人类标志项目等;
在每一具体个章节中,主要以每一个项目的操作流程来编排,即背景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要素的挖掘、标志设计开发完成、标志的推广应用。
(2)横向结构。主要是指在各个具体的章节中穿插不同的基础知识点,以补充“纵向排列”留下的基础知识方面的漏洞。
新的课程体系突出的是“实践性”,但是实践是要有知识和理论来指导的。我们在强调实践项目的同时,并不放弃基础知识点的学习,但又不是以原有的“平铺秩序”的方式呈现,而是有针对性的将基础知识点分批的、有机的融入到各个实践项目之中(如表4所示),使得知识与项目相得益彰、融会贯通,使得学生的学习既有整体、又有局部,“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三、实践的过程
“厚基础、强能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总体设计理念有针对性的修订和发展了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问题和弊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辩证的统一在一起,明确了课程的实践指向性,适应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从思想和理论上促进了新时期标志设计课程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但是仅仅有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是不够的,任何先进的思想和理论都需要具体的实践来印证和实施。标志设计课程也不例外,如何将“厚基础、强能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总体设计理念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就成为新的问题。
1.如何增强实践能力——能力点与实践流程的对应
在具体的项目之间之中,平淡的、流程化的描述的项目的实践步骤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真正的项目教学,首先要甄选与项目流程相对应的能力点,然后再将不同的能力点融入到不同的项目操作步骤之中(如表5所示),并明确实现各个技能点与实践流程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的操作和训练,有针对性的解决每一步骤的问题,继而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高整体项目实践能力的目的。
2.如何丰富项目内涵——知识点与项目的有机组合
前文中已经提到我们的课程设计理念是“厚基础,强能力”,也就是说课程教学要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放松基础理论部分的教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纵向为主线,横向为补充。既然如此,如何很好的、有针对性的实现上述思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
在实践中,标志设计的不同知识点和不同项目之间是存在某种天然的内在联系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天然的联系,将知识点和项目有机组合,在各个不同项目中有针对性的设置不同的知识点,使特殊知识点为特殊的项目服务,从而达到丰富项目内涵的目的。
比如,就一般情况而言,个人类标志对于汉字元素运用较多,企业产品类标志则相对青睐字母元素,而文化公共类标志则更多的使用图形化元素。据此,我们将知识点“标志设计的形态创意”分解为三个部分:“汉字元素的创意表现”、“字母元素创意表现”、“图形元素创意表现”,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重组,即将“汉字元素的创意表现”设置在个人类标志设计项目中,将“字母元素创意表现”设置于企业产品类标志设计项目之中,再将“图形元素创意表现”设置于文化公共类标志设计项目实践中,加强了知识点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如表6所示),切实有效的实现“厚基础,强能力”的理念。
综上所述,新的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模式是在不断修正和调整传统课程模式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审视传统,放眼未来,将课程目标指向实践,同时将传统的课程模式解构和重组,与项目教学相互融合,使课程兼具了设计项目的实践性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厚基础、强能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形成全新的、完备的现代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模式(如图2所示),探索出一条实践教学的新路。
图2 全新的、完备的现代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模式然而,任何一种课程的设计模式都不能用完美来描述。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课程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厚基础,强能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为理念的标志设计课程体系也是这样,应该不断求新、求变,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调整,“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