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师比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确定合理的生师比,不仅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高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办学效益的必要前提。新建本科高校面对新一轮的“合格评估”,不应根据评估指标的限制性要求,主观的确定一个生师比,应该在保证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下,依据学校现有的学生、专业规模的多少,科学地测算学校各类教师的需求量,从而确定体现自身特点的、合理的生师比。
高校生师比教师需求量教学工作量合格评估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了“内涵发展”时期,强调“质量立校”和“特色兴校”成为各高校追求的目标。合理的生师比,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高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办学效益的必要前提,更是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我国高校生师比的现状
生师比的高低是教育的内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教育投资、人口基数、学校类型、在校生规模、班级规模、教师人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程度、教育理念、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从宏观层面上看,难以用统一的生师比来衡量所有高校。事实上,各高校在发展中承担的角色和目标定位不同,对教师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
1999年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新建本科高校的生师比一再上升。如浙江省,1999年是11.55;2005年达到17.6的历史最高水平。为了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和保障教学质量,2004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规定,生师比的合格标准上限为18︰1,限制招生的上限为22︰1。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的生师比短期内生师比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教育部考虑的这一实际,在本轮合格评估中将这一指标合格的标准确定为不高于22︰1。
在本轮的新建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新建本科高校要使生师比这一指标合格,从理论上来说,要么压缩招生规模,减少在校生的数量;要么通过引进或外聘兼职教师来提高教师数量。对一个新建本科高校来说,多大的生师比是合理的呢?对于这一问题许多高校的管理者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而是根据教育部的上限要求,主观的臆造一个生师比。为了这个臆造的生师比而虚构外聘教师或是将本校非教学人员硬拉进教师队伍,从而达到降低生师比的目的。这样做即使评估过关了,但对于今后学校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一个高校合理的生师比是多少,应当进行科学地测算,不能主观地确定一个低于教育部要求上限的生师比。科学的做法是在保证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下,依据学校现有的学生、专业规模的多少,科学地测算学校各类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师的需求量,从而确定体现自身特点的、合理的生师比。本文以我校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新建本科高校的评建工作有所帮助。二、高校生师比测算的基本思路
一个高校的生师比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找出一个通用的科学方法。但对新升本科高校而言,由于办学层次中只有本科和专科教育,教师也主要以教学为主,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教学。因此,当专业数、学生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班级的要求,就能计算出学校当年的教学工作量,然后按照教师工作量标准,便可测算出教师的需求量,生师比也就自然求得。
我校为了教学的方便,一个专业招生人数一般是按70的倍数来安排的,下面的分析中教学班按70人计算。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各专业基本相同,因此下面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经济管理系为例来分析。
三、依据培养方案核算教学工作量、各类教师需求量及生师比
(一)依据培养方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师需求量与比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文社科类专业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下面依据我校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计算一个教学班(70人)的教学工作量。我校本科培养方案大致包括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第二课堂等。根据我校现行的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的规定,现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教学工作量统计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没有考虑教师批改作业、命题评卷、辅导,以及个别课程的实验分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公共课为1006学时,专业课为2950(或2662)学时,总课时为3956(或3668)学时。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1︰2.93或1︰2.65。由于专业方向选修时,部分专业方向人数较少难以同时开设两个方向,按1.5个方向计算,专业方向课为432学时,那么专业课为2806学时,培养方案总课时为3812学时,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为1︰2.79。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文科类专业中具有代表性,但对于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来说专业课的教学工作量将高于该专业的比例,因此两者的比例将小于上述比例,只有将全校所有专业全部计算才能得到各类教师的准确比例。
(二)按教学工作量计算院系专业教师需求量及生师比——以经济管理系为例
2012年6月,我校经济管理系在校生1776人,实际教学班27个,平均每个专业班为65.78人(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每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量仍按70人计算)。由于我校本科培养方案在总学时、总学分、模块构成要求的一致性,因此,经济管理系五个专业的工作量基本相同。下面该系2012年春季学期学生数和教学班数做静态分析。有关指标如下:
一个专业班每学期教学工作量平均为476.5学时(3812/8学期);
全系27个教学班每学期教学工作量平均为12865.5学时(476.5*27班);
一個教师每学期平均教学工作量为148.14学时(8.23*18周)(我校现行的教师工作量标准是:高、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周工作量分别为9、8、7学时,教师周平均工作量为8.23学时[我校高级职称(含按高级职称计算工作量的博士)教师比例约为35%,中级职称的教师(初级职称的硕士工作量按中级职称要求)约为65%,8.23=9*0.35+8*0.65]); 全系每学期教师需求量平均为86.85人(12865.5学时/148.14学时/人);
满足经济管理系教学需求的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分别为22.91和63.94,即不少于23人和64人,那么,经济管理系的生师比为20.41︰1(1776︰87)。经济管理系现有专业教师如果少于64人,可根据要求外聘部分兼职教师。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一般理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的总学时要高出人文社科类专业200~300个学时;如果再考虑理工科专业实验分组、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实际总学时将会高出文科专业约500学时,按上述方法计算,全校的生师比将是19.84︰1(按两类学生、专业各占1/2计算)。下面将是根据调整后的情况计算的我校各类教师的数量与比例,见表2。如果将教师批改作业、命题评卷、课外辅导、教育教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非假期期间的科学研究等工作均考虑在内的话,一个高校的生师比不会高于18︰1,教育部关于办学条件中关于18︰1为合格的要求是科学、合理的。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按照教学工作量和教师工作量标准计算一个高校的教师需求量和生师比是科学合理的。在本轮合格评估中,按上述方法,一个高校可以计算出各个专业的实际教学工作量,然后根据教师工作量标准和在校学生数计算出本校的生师比,以及各类教师的需求量、各个院系的生师比,外聘教师数量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生师比的政策选择受高等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目标定位、高校性质、师资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由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各教學环节的加强和深化,及研究生教育的开展,生师比也必然会由现在的高位向低位发展。
新建本科高校实际生师比一般较高,在评估过程中不能根据评估指标的要求主观地确定一个生师比,而后让个教学院系去盲目的外聘教师,从而达到降低生师比满足评估要求;应根据本校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计算出应有的工作量,再根据教师的工作量标准和学生人数计算出本校的合理的生师比。虽然实际的生师比大于评估指标的要求,但通过科学的核算,至少学校知道合理的生师比应该是多少,从而引导学校今后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引进计划和外聘教师的数量,向生师比18︰1合格水平靠近,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昊.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生师比的实证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160-163.
[2]董乃涵.从生师比指标探究浙江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考试,2009,(31):20-21.
基金项目:黄淮学院教改项目“黄淮学院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XJGLX0201)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生师比教师需求量教学工作量合格评估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了“内涵发展”时期,强调“质量立校”和“特色兴校”成为各高校追求的目标。合理的生师比,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高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办学效益的必要前提,更是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我国高校生师比的现状
生师比的高低是教育的内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教育投资、人口基数、学校类型、在校生规模、班级规模、教师人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程度、教育理念、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从宏观层面上看,难以用统一的生师比来衡量所有高校。事实上,各高校在发展中承担的角色和目标定位不同,对教师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
1999年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新建本科高校的生师比一再上升。如浙江省,1999年是11.55;2005年达到17.6的历史最高水平。为了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和保障教学质量,2004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规定,生师比的合格标准上限为18︰1,限制招生的上限为22︰1。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的生师比短期内生师比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教育部考虑的这一实际,在本轮合格评估中将这一指标合格的标准确定为不高于22︰1。
在本轮的新建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新建本科高校要使生师比这一指标合格,从理论上来说,要么压缩招生规模,减少在校生的数量;要么通过引进或外聘兼职教师来提高教师数量。对一个新建本科高校来说,多大的生师比是合理的呢?对于这一问题许多高校的管理者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而是根据教育部的上限要求,主观的臆造一个生师比。为了这个臆造的生师比而虚构外聘教师或是将本校非教学人员硬拉进教师队伍,从而达到降低生师比的目的。这样做即使评估过关了,但对于今后学校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一个高校合理的生师比是多少,应当进行科学地测算,不能主观地确定一个低于教育部要求上限的生师比。科学的做法是在保证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下,依据学校现有的学生、专业规模的多少,科学地测算学校各类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师的需求量,从而确定体现自身特点的、合理的生师比。本文以我校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新建本科高校的评建工作有所帮助。二、高校生师比测算的基本思路
一个高校的生师比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找出一个通用的科学方法。但对新升本科高校而言,由于办学层次中只有本科和专科教育,教师也主要以教学为主,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教学。因此,当专业数、学生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班级的要求,就能计算出学校当年的教学工作量,然后按照教师工作量标准,便可测算出教师的需求量,生师比也就自然求得。
我校为了教学的方便,一个专业招生人数一般是按70的倍数来安排的,下面的分析中教学班按70人计算。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各专业基本相同,因此下面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经济管理系为例来分析。
三、依据培养方案核算教学工作量、各类教师需求量及生师比
(一)依据培养方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师需求量与比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文社科类专业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下面依据我校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计算一个教学班(70人)的教学工作量。我校本科培养方案大致包括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第二课堂等。根据我校现行的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的规定,现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教学工作量统计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没有考虑教师批改作业、命题评卷、辅导,以及个别课程的实验分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公共课为1006学时,专业课为2950(或2662)学时,总课时为3956(或3668)学时。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1︰2.93或1︰2.65。由于专业方向选修时,部分专业方向人数较少难以同时开设两个方向,按1.5个方向计算,专业方向课为432学时,那么专业课为2806学时,培养方案总课时为3812学时,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为1︰2.79。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文科类专业中具有代表性,但对于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来说专业课的教学工作量将高于该专业的比例,因此两者的比例将小于上述比例,只有将全校所有专业全部计算才能得到各类教师的准确比例。
(二)按教学工作量计算院系专业教师需求量及生师比——以经济管理系为例
2012年6月,我校经济管理系在校生1776人,实际教学班27个,平均每个专业班为65.78人(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每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量仍按70人计算)。由于我校本科培养方案在总学时、总学分、模块构成要求的一致性,因此,经济管理系五个专业的工作量基本相同。下面该系2012年春季学期学生数和教学班数做静态分析。有关指标如下:
一个专业班每学期教学工作量平均为476.5学时(3812/8学期);
全系27个教学班每学期教学工作量平均为12865.5学时(476.5*27班);
一個教师每学期平均教学工作量为148.14学时(8.23*18周)(我校现行的教师工作量标准是:高、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周工作量分别为9、8、7学时,教师周平均工作量为8.23学时[我校高级职称(含按高级职称计算工作量的博士)教师比例约为35%,中级职称的教师(初级职称的硕士工作量按中级职称要求)约为65%,8.23=9*0.35+8*0.65]); 全系每学期教师需求量平均为86.85人(12865.5学时/148.14学时/人);
满足经济管理系教学需求的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分别为22.91和63.94,即不少于23人和64人,那么,经济管理系的生师比为20.41︰1(1776︰87)。经济管理系现有专业教师如果少于64人,可根据要求外聘部分兼职教师。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一般理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的总学时要高出人文社科类专业200~300个学时;如果再考虑理工科专业实验分组、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实际总学时将会高出文科专业约500学时,按上述方法计算,全校的生师比将是19.84︰1(按两类学生、专业各占1/2计算)。下面将是根据调整后的情况计算的我校各类教师的数量与比例,见表2。如果将教师批改作业、命题评卷、课外辅导、教育教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非假期期间的科学研究等工作均考虑在内的话,一个高校的生师比不会高于18︰1,教育部关于办学条件中关于18︰1为合格的要求是科学、合理的。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按照教学工作量和教师工作量标准计算一个高校的教师需求量和生师比是科学合理的。在本轮合格评估中,按上述方法,一个高校可以计算出各个专业的实际教学工作量,然后根据教师工作量标准和在校学生数计算出本校的生师比,以及各类教师的需求量、各个院系的生师比,外聘教师数量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生师比的政策选择受高等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目标定位、高校性质、师资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由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各教學环节的加强和深化,及研究生教育的开展,生师比也必然会由现在的高位向低位发展。
新建本科高校实际生师比一般较高,在评估过程中不能根据评估指标的要求主观地确定一个生师比,而后让个教学院系去盲目的外聘教师,从而达到降低生师比满足评估要求;应根据本校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计算出应有的工作量,再根据教师的工作量标准和学生人数计算出本校的合理的生师比。虽然实际的生师比大于评估指标的要求,但通过科学的核算,至少学校知道合理的生师比应该是多少,从而引导学校今后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引进计划和外聘教师的数量,向生师比18︰1合格水平靠近,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昊.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生师比的实证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160-163.
[2]董乃涵.从生师比指标探究浙江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考试,2009,(31):20-21.
基金项目:黄淮学院教改项目“黄淮学院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XJGLX02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