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把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并把过程性目标分为经历、体验、探索三个不同的阶段,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提出了要求。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让学生亲历和体验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长期以一种讲授式、讲练式的教学模式存在和发展,忽视了个体经验对数学学习的价值,忽视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严重束缚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尝试让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巧设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以其特有的形式对世界进行精确、简洁的表述。随着现代数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学语言正日益成为人们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思想不可缺少的工具。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创设一种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同学之间互相当小老师,或者请一位同学上前边当小老师,开展我问大家或大家问我的交流活动。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老师出示例题“24 9=”后,让每个学生先自己试着算一算,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计算,会出现不同的算法。然后老师再安排同学们把各自的算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更是对计算方法的反思和体验。
在学习难点知识、区别概念、揭示规律、判断关系时,教师要注意多放手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交流中,为了把自己的想法讲清楚、讲明白,他就必须要把自己的观点用数学语言令人信服地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言之有理,言之有序了。
(二)巧设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数学的一种方式。
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我让每个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要求学生可以凭借对钟面的原有认识自己设计,可以直接仿照自家的钟面制作、也可以请家长来帮忙(但不许包办代替)。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行动起来,用纸壳、图画纸等材料制作了各式各样的钟面。我请同学们拿着自己制作的钟面给全班同学进行介绍,同学们通过交流制作钟面的过程,便掌握了与钟面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原本零散琐碎的、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变得轻松有趣。同学们由于课前对钟面的认识程度不同,所做的钟面也不同。有的只画了12个大格,有的还画出了60个小格;有的标出了12个数,有的只写上3、6、9、12四个特殊位置上的数;有的制作了3根表针,有的制作了2根。在小组和班级交流中同学们发现了彼此间制作的钟面的不同之处,使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正是这一体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巧设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玩数学”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活泼好动,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针对学生的这一天性,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游戏活动,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抽象的几何图形的兴趣,使他们產生研究的动机,进而认识图形的特征。我设计了“玩积木”的活动。“积木”是一年级学生最熟悉的玩具,“玩积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一上课,听说老师让玩积木,孩子们异常兴奋。有的同学把积木搭得高高的,有的同学拿着小球又拍又滚。活动停止后,老师提出建议,建议同学们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同学们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在收积木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注意到积木的形状不同,然后就根据积木的形状来进行分类,这时学生的兴奋点很自然地从无意识的玩转移到数学知识的研究过程中。
练习中,我又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取名为“超级侦探”。我们都知道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更多的应该凭借看和摸去感受,我却把积木藏在纸盒里,学生看不见,也摸不到。老师晃动盒子,让学生通过听声音,猜一猜盒子里可能藏着什么形状的积木。这个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和探究意识。游戏开始后,教室里异常安静,学生们都静静地听着。当学生听到积木在盒子里与盒子摩擦发出的声音后,再凭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判断出里面所藏积木的形状时,不约而同地发出欢呼声。
(四)巧设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用,神秘难懂,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才能使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从而建立必须认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
例如:在学生认识了加法和减法之后,就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能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问题。认识了时间之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等等。学生学习了认数后,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数,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画出来,还可以用相机拍下来,也可以在班中交流时说给同学听。在学习了找规律后,让学生设计规律世界。认识图形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图形等,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是什么”的知识以及“为什么”的知识,而且还知道了“怎么办”的知识,找到了知识形成的土壤。
总之,体验是学生学习的科学过程,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知识下的“知识就是过程”的这一定义相吻合。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在讨论质疑中明理,在合作交流中成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这样,数学将会走向一个全新的天地。
(一)巧设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以其特有的形式对世界进行精确、简洁的表述。随着现代数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学语言正日益成为人们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思想不可缺少的工具。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创设一种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同学之间互相当小老师,或者请一位同学上前边当小老师,开展我问大家或大家问我的交流活动。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老师出示例题“24 9=”后,让每个学生先自己试着算一算,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计算,会出现不同的算法。然后老师再安排同学们把各自的算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更是对计算方法的反思和体验。
在学习难点知识、区别概念、揭示规律、判断关系时,教师要注意多放手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交流中,为了把自己的想法讲清楚、讲明白,他就必须要把自己的观点用数学语言令人信服地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言之有理,言之有序了。
(二)巧设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数学的一种方式。
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我让每个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要求学生可以凭借对钟面的原有认识自己设计,可以直接仿照自家的钟面制作、也可以请家长来帮忙(但不许包办代替)。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行动起来,用纸壳、图画纸等材料制作了各式各样的钟面。我请同学们拿着自己制作的钟面给全班同学进行介绍,同学们通过交流制作钟面的过程,便掌握了与钟面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原本零散琐碎的、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变得轻松有趣。同学们由于课前对钟面的认识程度不同,所做的钟面也不同。有的只画了12个大格,有的还画出了60个小格;有的标出了12个数,有的只写上3、6、9、12四个特殊位置上的数;有的制作了3根表针,有的制作了2根。在小组和班级交流中同学们发现了彼此间制作的钟面的不同之处,使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正是这一体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巧设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玩数学”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活泼好动,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针对学生的这一天性,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游戏活动,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抽象的几何图形的兴趣,使他们產生研究的动机,进而认识图形的特征。我设计了“玩积木”的活动。“积木”是一年级学生最熟悉的玩具,“玩积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一上课,听说老师让玩积木,孩子们异常兴奋。有的同学把积木搭得高高的,有的同学拿着小球又拍又滚。活动停止后,老师提出建议,建议同学们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同学们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在收积木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注意到积木的形状不同,然后就根据积木的形状来进行分类,这时学生的兴奋点很自然地从无意识的玩转移到数学知识的研究过程中。
练习中,我又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取名为“超级侦探”。我们都知道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更多的应该凭借看和摸去感受,我却把积木藏在纸盒里,学生看不见,也摸不到。老师晃动盒子,让学生通过听声音,猜一猜盒子里可能藏着什么形状的积木。这个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和探究意识。游戏开始后,教室里异常安静,学生们都静静地听着。当学生听到积木在盒子里与盒子摩擦发出的声音后,再凭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判断出里面所藏积木的形状时,不约而同地发出欢呼声。
(四)巧设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用,神秘难懂,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才能使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从而建立必须认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
例如:在学生认识了加法和减法之后,就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能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问题。认识了时间之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等等。学生学习了认数后,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数,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画出来,还可以用相机拍下来,也可以在班中交流时说给同学听。在学习了找规律后,让学生设计规律世界。认识图形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图形等,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是什么”的知识以及“为什么”的知识,而且还知道了“怎么办”的知识,找到了知识形成的土壤。
总之,体验是学生学习的科学过程,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知识下的“知识就是过程”的这一定义相吻合。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在讨论质疑中明理,在合作交流中成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这样,数学将会走向一个全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