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探究学习,是科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科学实验探究是科学学科中最主要的探究方式,也是学习科学的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上,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下面我分三个方面谈谈学生在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一、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和意志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实验,加强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是科学学科的基础,离开了实验,该学科就无从谈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现象,形成科学概念,理解科学规律,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引发思考,突出实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演示实验的目的之一,特别是在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的第一堂课。为了增加学科学的兴趣,引导思维活动,我在科学的第一堂课就演示了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实验。a、清水变牛奶(让学生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变浑浊);b、清水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和酚酞试液混合);c、用清水点酒精(酒精灯灯芯中事先放入一小颗粒钠)。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觉得好奇有趣,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注重示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性教学贯穿着学科的每个实验中,而课堂实验教学永远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演示实验的质量和态度,对学生的实验意识和科学态度起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教师必须认真做好示范操作,从药品取用,仪器安装到现象的观察、记录,每个环节都应合理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3.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努力学习课程知识,积极体验实验过程,深刻领悟科学精神。在具体的科学实验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不能盲目地接受实验的方法,操作过程,被动地记忆实验现象和结果,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设计、操作,主动实践、思考、提问。也就是说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了常见植物的有关知识,我指导学生制作植物标本,这可别小觑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制作成的标本好多算得上是佳作。通过植物标本的制作,掌握了植物分类的依据和各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抓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的态度和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已知实验过程与结果,很容易流于重复和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实验可能会流于形式,学生不能提出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激情,创新了。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课前预习,培养自学习惯。预习是做好分组实验的保证。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有关知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抓好实验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减少实验时忙乱现象,提高实验效率,从而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探究问题的机会。
2.实验操作要规范,掌握实验技能。分组实验时学生多,老师少,时间紧。如任由学生操作,易犯一些常识性错误,实验不一定成功,甚至会出现险情。如做氢气的可燃性实验时,不检验其纯度就会发生危险(整个装置爆炸!);用氢气还原气氧化铜时,为什么一定要先通过氢气后加热,完毕这后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氢气,由学生提出问题,再去探究。要求同学们互相检查、交流和配合,以保证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重视创新思想,营造探索情境。学生实验是协同实验过程,是学生感性认识和思维活动协同发展的重要过程。在实验中特别要提醒学生观察那些现象与课本中表述不相符的地方,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思想。例如在做氢气可燃性实验中,纯净的氢气在尖玻璃管口燃烧呈现的火焰是黄色的,这与课本上所描述的蓝色火焰有太大的差别,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观察力强,思维敏捷,敢于质疑,无疑是一种进步,是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通过探究之后老师再释疑。在做“碱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时,紫色和蓝色两者的色差不太大,而且碱溶液中的OH浓度也会影响变色程度。因此使学生从中得出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时,最好选用通过反应色差较大的试剂。
4.适当补充课外趣味实验。适当补充课外趣味实验,有利于巩固课本知识,激发思维,开拓眼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碳酸盐的性质后,布置家庭实验:(1)取一只玻璃杯,加入10ml左右的食醋(白醋为好),再往醋中挤一小段牙膏,看看有什么现象?说明牙膏中有什么成份?(2)取一只玻璃杯,倒入半杯食醋,将一只鸡蛋放进醋里浸泡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说明蛋壳里有什么成份?继续浸泡4天后,取出鸡蛋看看有什么现象?结果学生发现鸡蛋像橡皮球一样在地上会弹跳。学生对此不得其解,老师点拨后得出正确结论。
三、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广阔的社会是最大的实验室,结合科学教学,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我们在学习置换反应时,就带领学生到与学校毗邻的电镀厂参观电镀工艺流程及污水的处理情况。学习环境保护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水泥厂、污水处理厂,了解这些厂对“三废”处理工艺和“三废”对城市的污染造成的不良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增加感性认识,拓展了知识面。
总之,科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追本求源的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要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忠于教材而不盲目从于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类似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和意志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实验,加强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是科学学科的基础,离开了实验,该学科就无从谈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现象,形成科学概念,理解科学规律,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引发思考,突出实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演示实验的目的之一,特别是在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的第一堂课。为了增加学科学的兴趣,引导思维活动,我在科学的第一堂课就演示了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实验。a、清水变牛奶(让学生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变浑浊);b、清水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和酚酞试液混合);c、用清水点酒精(酒精灯灯芯中事先放入一小颗粒钠)。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觉得好奇有趣,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注重示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性教学贯穿着学科的每个实验中,而课堂实验教学永远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演示实验的质量和态度,对学生的实验意识和科学态度起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教师必须认真做好示范操作,从药品取用,仪器安装到现象的观察、记录,每个环节都应合理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3.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努力学习课程知识,积极体验实验过程,深刻领悟科学精神。在具体的科学实验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不能盲目地接受实验的方法,操作过程,被动地记忆实验现象和结果,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设计、操作,主动实践、思考、提问。也就是说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了常见植物的有关知识,我指导学生制作植物标本,这可别小觑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制作成的标本好多算得上是佳作。通过植物标本的制作,掌握了植物分类的依据和各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抓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的态度和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已知实验过程与结果,很容易流于重复和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实验可能会流于形式,学生不能提出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激情,创新了。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课前预习,培养自学习惯。预习是做好分组实验的保证。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有关知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抓好实验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减少实验时忙乱现象,提高实验效率,从而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探究问题的机会。
2.实验操作要规范,掌握实验技能。分组实验时学生多,老师少,时间紧。如任由学生操作,易犯一些常识性错误,实验不一定成功,甚至会出现险情。如做氢气的可燃性实验时,不检验其纯度就会发生危险(整个装置爆炸!);用氢气还原气氧化铜时,为什么一定要先通过氢气后加热,完毕这后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氢气,由学生提出问题,再去探究。要求同学们互相检查、交流和配合,以保证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重视创新思想,营造探索情境。学生实验是协同实验过程,是学生感性认识和思维活动协同发展的重要过程。在实验中特别要提醒学生观察那些现象与课本中表述不相符的地方,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思想。例如在做氢气可燃性实验中,纯净的氢气在尖玻璃管口燃烧呈现的火焰是黄色的,这与课本上所描述的蓝色火焰有太大的差别,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观察力强,思维敏捷,敢于质疑,无疑是一种进步,是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通过探究之后老师再释疑。在做“碱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时,紫色和蓝色两者的色差不太大,而且碱溶液中的OH浓度也会影响变色程度。因此使学生从中得出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时,最好选用通过反应色差较大的试剂。
4.适当补充课外趣味实验。适当补充课外趣味实验,有利于巩固课本知识,激发思维,开拓眼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碳酸盐的性质后,布置家庭实验:(1)取一只玻璃杯,加入10ml左右的食醋(白醋为好),再往醋中挤一小段牙膏,看看有什么现象?说明牙膏中有什么成份?(2)取一只玻璃杯,倒入半杯食醋,将一只鸡蛋放进醋里浸泡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说明蛋壳里有什么成份?继续浸泡4天后,取出鸡蛋看看有什么现象?结果学生发现鸡蛋像橡皮球一样在地上会弹跳。学生对此不得其解,老师点拨后得出正确结论。
三、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广阔的社会是最大的实验室,结合科学教学,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我们在学习置换反应时,就带领学生到与学校毗邻的电镀厂参观电镀工艺流程及污水的处理情况。学习环境保护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水泥厂、污水处理厂,了解这些厂对“三废”处理工艺和“三废”对城市的污染造成的不良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增加感性认识,拓展了知识面。
总之,科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追本求源的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要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忠于教材而不盲目从于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类似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