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教师都应做出客观评价,不随意贬低或拔高,从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实事求是,拉近名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积极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学的纯洁性。
关键词: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名家名篇;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3-101
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思辨能力逐渐增强的初中阶段,注重教材的教与学更能带领学生体会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涵养自身品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教育部对初中部编语文教材进行了多次修订,教材内容更改较多,从中我们发现教材课文大部分都是名家名篇,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名家名篇一直被保留着,有些更被视为经典课文,如朱自清的《春》、《背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如何切实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就成为众多教师需要关注的焦点。
名家名篇,是历史对文人墨客的选择以及时代对文章的筛选,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中国拥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學底蕴,由此产生的名家名篇更是浩如烟海。在课程安排、日常教学及学生认知方面研究可以发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更侧重讲解中国古代名家名篇,例如提到中国古代教育家会想起孔子,想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到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会想起李白,想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提到中国古典小说会想起四大名著,想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而在现代文的选取上虽然也有几位名家,但学生也仅仅对鲁迅多一些了解,其余的只是应试,更不用提外国名家。这是教材编排的侧重安排,也是对学生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安排,但若是能在每册教材的教学要求中写明,或许更能让教师和学生了解每个阶段的知识储备和进阶发展。
同时,初中部编语文教材中有关名家名篇类文章的“1 X”模式,即精读名篇1篇,自读名篇或非名篇X篇作为拓展阅读,体会未曾经历的人、事、物,深入了解整个单元总体要求也体现了对名家名篇深浅教学的把握。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关注对名家名篇深浅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一、师深研,生浅学
“阅读需要思考,但思考不等于课堂‘深挖’;课堂需要深入,但深入不等于‘深挖’”。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由于名家名篇类文章存在语言、风俗、作者经历的因素影响,学生阅读理解存在困难,此时教师就需做好备课工作并设想好一切可能性问题,总结提炼形成学生能够适应的难度的板书框架及连续提问,精简明晰便于学生理解、回答。同时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课后习题通读全文,形成自己的初步思考和文章脉络后再针对课堂内容完成练习,加深理解,必要时辅助使用单元导语。如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提出“愚公为什么要移山”这个问题加深学生对古代生活的设想和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由此引出本文主旨。同时在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分析愚公、愚公家人、孀男、智叟、山神、天帝几个人物的形象特点”之后可以进一步询问有关愚婆的形象分析,从而提出“愚婆精神”,加深对古代妇女的分析与了解,从新角度理解《愚公移山》。
二、淡化年级界限,深化名篇联系
对名家名篇的理解不会只限于某个年级某册书或某个时间点。随着阅历的增加和阅读面的扩大,学生会对某个句子、某个词语甚至某个字眼产生触动,勾起对以前阅读文章的回忆与联系。教师也可充分利用名篇之间内容、情感、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架构起跨年级的名篇再现品读体系,深化对主旨情感以及表达手法的异同分析,在新的身份、地点、时间上获得新的感知。诸如七年级上册的《春》与七年级上册的《济南的冬天》,八年级上册《背影》与九年级上册《乡愁》,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与七年级下册《一颗小桃树》等,全文或片段对比,甚至可以再加入相似的课外文章,感受名家名篇的独特表达与魅力,从文字中体会未经历的人、事、物。
三、增加课堂活动,减少单一形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单纯的讲解、提问等常规方式不足以满足学生日常学习需要,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部分课堂实践活动,如八上的“新闻采访、写作”、八下的“演讲比赛”、九上的“诗歌朗诵”,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深化课堂形式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的讲解。《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深课堂内涵,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共同搭建起新形态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当然,在初中部编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也存在一些问题,专家学者的评点中也有不当之处。对此,教师都应做出客观评价,不随意贬低或拔高,从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实事求是,拉近名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积极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学的纯洁性。
(作者单位: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级中学,江苏 如皋226534)
关键词: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名家名篇;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3-101
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思辨能力逐渐增强的初中阶段,注重教材的教与学更能带领学生体会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涵养自身品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教育部对初中部编语文教材进行了多次修订,教材内容更改较多,从中我们发现教材课文大部分都是名家名篇,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名家名篇一直被保留着,有些更被视为经典课文,如朱自清的《春》、《背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如何切实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就成为众多教师需要关注的焦点。
名家名篇,是历史对文人墨客的选择以及时代对文章的筛选,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中国拥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學底蕴,由此产生的名家名篇更是浩如烟海。在课程安排、日常教学及学生认知方面研究可以发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更侧重讲解中国古代名家名篇,例如提到中国古代教育家会想起孔子,想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到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会想起李白,想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提到中国古典小说会想起四大名著,想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而在现代文的选取上虽然也有几位名家,但学生也仅仅对鲁迅多一些了解,其余的只是应试,更不用提外国名家。这是教材编排的侧重安排,也是对学生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安排,但若是能在每册教材的教学要求中写明,或许更能让教师和学生了解每个阶段的知识储备和进阶发展。
同时,初中部编语文教材中有关名家名篇类文章的“1 X”模式,即精读名篇1篇,自读名篇或非名篇X篇作为拓展阅读,体会未曾经历的人、事、物,深入了解整个单元总体要求也体现了对名家名篇深浅教学的把握。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关注对名家名篇深浅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一、师深研,生浅学
“阅读需要思考,但思考不等于课堂‘深挖’;课堂需要深入,但深入不等于‘深挖’”。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由于名家名篇类文章存在语言、风俗、作者经历的因素影响,学生阅读理解存在困难,此时教师就需做好备课工作并设想好一切可能性问题,总结提炼形成学生能够适应的难度的板书框架及连续提问,精简明晰便于学生理解、回答。同时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课后习题通读全文,形成自己的初步思考和文章脉络后再针对课堂内容完成练习,加深理解,必要时辅助使用单元导语。如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提出“愚公为什么要移山”这个问题加深学生对古代生活的设想和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由此引出本文主旨。同时在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分析愚公、愚公家人、孀男、智叟、山神、天帝几个人物的形象特点”之后可以进一步询问有关愚婆的形象分析,从而提出“愚婆精神”,加深对古代妇女的分析与了解,从新角度理解《愚公移山》。
二、淡化年级界限,深化名篇联系
对名家名篇的理解不会只限于某个年级某册书或某个时间点。随着阅历的增加和阅读面的扩大,学生会对某个句子、某个词语甚至某个字眼产生触动,勾起对以前阅读文章的回忆与联系。教师也可充分利用名篇之间内容、情感、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架构起跨年级的名篇再现品读体系,深化对主旨情感以及表达手法的异同分析,在新的身份、地点、时间上获得新的感知。诸如七年级上册的《春》与七年级上册的《济南的冬天》,八年级上册《背影》与九年级上册《乡愁》,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与七年级下册《一颗小桃树》等,全文或片段对比,甚至可以再加入相似的课外文章,感受名家名篇的独特表达与魅力,从文字中体会未经历的人、事、物。
三、增加课堂活动,减少单一形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单纯的讲解、提问等常规方式不足以满足学生日常学习需要,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部分课堂实践活动,如八上的“新闻采访、写作”、八下的“演讲比赛”、九上的“诗歌朗诵”,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深化课堂形式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的讲解。《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深课堂内涵,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共同搭建起新形态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当然,在初中部编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也存在一些问题,专家学者的评点中也有不当之处。对此,教师都应做出客观评价,不随意贬低或拔高,从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实事求是,拉近名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积极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学的纯洁性。
(作者单位: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级中学,江苏 如皋22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