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专家指出,只有在对话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完整表现生命。所以,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这种对话观。课堂对话指的是課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应与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更是一种因时而变,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现有的品德教学课堂中,由于教师关注学生不全面,又或者是不善于倾听学生的话语,造成了对话形式单一、语言重复、结果含糊不清等现象。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对话,主要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下面,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实施体会。
一、面对全体,引导对话
品德课讲求育人实效,而在有些品德课堂中,很多泛泛而谈、热热闹闹的场面常让我们感到课堂如蜻蜓点水般不尽人意。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完全走进学生的内心,去了解他们,认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一些细节表现,往往是其内心最为真实的反映。教育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为了让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我们要丰富对话的方式,讲究技巧,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大家庭里的成员》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夸夸自己的妈妈,一位学生却说:“我妈妈很懒,很少做饭做家务,每天都是我奶奶做的。”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这时,作为老师,不能一味地去批评学生,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因此,笔者微笑着打趣说:“不难看出,你妈妈的做法真是别出心裁,她应该是想锻炼你奶奶多运动,不然老年人会得老年痴呆症。你有这样的观察能力值得表扬,在今后的日子里,你要再接再厉,多观察妈妈的言行,你就知道,她应该不是真的懒惰。”笔者的话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激起了他的自信心,还把他的表现欲也激发出来了,接下来连续几天,他都仔细观察妈妈的言行,还做了记录,最后他也意识到,是他错怪了妈妈,他的妈妈在医院上班,每天都很辛苦,有时还得不到病人家属的理解。作为老师,笔者也很欣慰,正是正确的引导,才让这个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观念。
再如,在教学《我的一家》时,一位学生指着照片自信地介绍着父母的职业、年龄、爱好等。介绍完了笔者突然问了他一句:“你知道爸爸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他一脸尴尬地说道:“我不知道爸爸的生日是在哪一天。”笔者再问其他同学,坐在下面的不少学生都纷纷表示不知道。“不知道爸妈的生日,怎么办呢?”老师因势利导。
生1:我回家直接问问爸爸。
生2:我回去悄悄地拿爸爸的身份证来看看,上面写着呢。
生3:我今天回去问爷爷,他一定知道。
师:知道爸爸的生日,你们可以做些什么?
生1:我要给爸爸做一顿饭。
生2:我会用自己的零用钱给爸爸买生日蛋糕。
生3:我想做一张贺卡送给他。
……
面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老师冷静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思考解决,从“不知道爸爸的生日”再到“知道了爸爸生日时送上自己的祝福”,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发言,自然而然地进行引导,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顺利地进入了下一个话题。
二、精心预设,多样对话
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上,孩子是最有活力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感受和理解,对一些问题也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看法,我们要想办法提倡。所以老师要像编导一样,要精心策划跟学生的每一句对话。
案例1:三年级下册《我们学习的场所》教学片断预设
1.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就在咱们的教室里好好欢度我们的节日怎么样?(同学们一听欢呼雀跃,纷纷叫好)
2.可我们的教室没有一点装饰,没有一点节日的气氛,也不好玩啊!(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
3.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4.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5.我们的节日,我们可以表演些什么节目?……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笔者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精心创设六一儿童节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同时,笔者还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物品布置教室、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有关过节的来历等方向的常识,自然而然地感受过节的欢乐。笔者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案例2:六年级下册《学会和谐相处》
在“交往方法”这一活动中,笔者设计了“夸夸自己身边的同学”的内容。笔者精心挑选了班中的两名“突出”的同学,一位是班长小辉,另一位是顽皮学生小军。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班的两位同学。第一位是小辉同学。你觉得小辉同学平时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管理能力强还乐于助人,我有什么困难他总会主动帮助我。
生:他是一个心中有集体的人,班里的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
生:我做作业经常丢三落四,小辉他总能经常提醒我。
生:有时老师没来时,他总能自觉地维持班里的纪律。
……
师: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小军。你觉得他平时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虽然是顽皮了点,但他活泼开朗,我挺喜欢他的性格的。
生:我觉得他挺宽容的。有一次和他打了架,第二天,他又和我玩了。 师: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小军在家里是非常懂事的。他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又得了重病。所以,每天小军回到家里要买菜、做饭、做家务。他还能独立完成作业,这学期学习也有了进步……听了这件事,你觉得你对小军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以前一直以为他顽皮贪玩,听了老师的介绍,我觉得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了很多。
……
师: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那就在这张卡片上(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写下你最想赞美的一句话,或者给他们一个真诚的拥抱吧。
最后,笔者请两位受赞美的同学谈谈感受。两位同学都激动得哭了。
相信通过这节课,孩子们都体验到赞美的力量,学会在与人相处时多点发现别人的长处,多点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能真心地去赞美身边值得赞美的人。
三、用心倾听,精要对话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对话前,教师要用心倾听,善于从学生回答的结果中,捕捉到其中有效的信息,适时进行精要的对话,使自己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老师在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单元时,当同学们正围绕“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开展课堂活动时,有一个一向比较调皮的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说:“有规则一点也不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排队打水喝,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一点都不好!”对这一突发的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老师并没有担心影响上课效果而漠然视之,而是马上抓住这一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疏导。老师走到这个小男孩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有的同学排队站了半天,可是还没轮到他上课铃就响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吗?”这个小男孩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他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似乎在等待我的批评。老师又说道:“没关系,我们想听听你的想法!”他还是默不做声地站在那里,其他同学们都盯着他。老师知道现在让他开口很难,所以马上把问题转向了全班,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想想解决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打水的同学一次少打一点,够喝就行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还节约了用水。老师又转向刚刚那个学生说:“你同意吗?这样相信课间时间大家都能打到水喝。”他高兴地点了点头。老师引导到:“刚才同学们商量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们制定的一个小规则,你说是吗?你会遵守吗?”“会!”他大声地回答到。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摸着脑袋笑了。
案例中,老师的对话能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心灵,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巧妙点拨,深度对话
在品德教学中,师生展开对话的最佳时机,往往是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加深时,这时如果老师有敏锐的时机意识,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恰当介入,巧妙点拨,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时教师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会对答案质疑,对现实作出真正的反思和行动。
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的社区》时,其中一个片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社区都有些什么啊?
生:有商店、游泳池、花草树木、健身中心……
师:是啊!我们生活的社区有这么多的公共设施,听起来挺乱的。大家来给它们分分类怎么样?
生:好。
师:可是按什么标准分呢?
生:按方位分。
生:按功能分。
生:按給人们带来的影响分。
……
通过如此巧妙点拨,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兴奋点,有助于清理、打开思路,从而更深入地思考这些公共设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作用和贡献。
新课改实施以来,品德与社会课课程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教学变换为教会学生学会怎样的生活。为了让品德课的教育真正有效,我们要丰富对话的方式,研究对话的技巧。用心倾听,尊重每个学生,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实现人格发展。
一、面对全体,引导对话
品德课讲求育人实效,而在有些品德课堂中,很多泛泛而谈、热热闹闹的场面常让我们感到课堂如蜻蜓点水般不尽人意。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完全走进学生的内心,去了解他们,认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一些细节表现,往往是其内心最为真实的反映。教育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为了让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我们要丰富对话的方式,讲究技巧,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大家庭里的成员》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夸夸自己的妈妈,一位学生却说:“我妈妈很懒,很少做饭做家务,每天都是我奶奶做的。”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这时,作为老师,不能一味地去批评学生,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因此,笔者微笑着打趣说:“不难看出,你妈妈的做法真是别出心裁,她应该是想锻炼你奶奶多运动,不然老年人会得老年痴呆症。你有这样的观察能力值得表扬,在今后的日子里,你要再接再厉,多观察妈妈的言行,你就知道,她应该不是真的懒惰。”笔者的话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激起了他的自信心,还把他的表现欲也激发出来了,接下来连续几天,他都仔细观察妈妈的言行,还做了记录,最后他也意识到,是他错怪了妈妈,他的妈妈在医院上班,每天都很辛苦,有时还得不到病人家属的理解。作为老师,笔者也很欣慰,正是正确的引导,才让这个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观念。
再如,在教学《我的一家》时,一位学生指着照片自信地介绍着父母的职业、年龄、爱好等。介绍完了笔者突然问了他一句:“你知道爸爸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他一脸尴尬地说道:“我不知道爸爸的生日是在哪一天。”笔者再问其他同学,坐在下面的不少学生都纷纷表示不知道。“不知道爸妈的生日,怎么办呢?”老师因势利导。
生1:我回家直接问问爸爸。
生2:我回去悄悄地拿爸爸的身份证来看看,上面写着呢。
生3:我今天回去问爷爷,他一定知道。
师:知道爸爸的生日,你们可以做些什么?
生1:我要给爸爸做一顿饭。
生2:我会用自己的零用钱给爸爸买生日蛋糕。
生3:我想做一张贺卡送给他。
……
面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老师冷静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思考解决,从“不知道爸爸的生日”再到“知道了爸爸生日时送上自己的祝福”,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发言,自然而然地进行引导,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顺利地进入了下一个话题。
二、精心预设,多样对话
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上,孩子是最有活力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感受和理解,对一些问题也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看法,我们要想办法提倡。所以老师要像编导一样,要精心策划跟学生的每一句对话。
案例1:三年级下册《我们学习的场所》教学片断预设
1.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就在咱们的教室里好好欢度我们的节日怎么样?(同学们一听欢呼雀跃,纷纷叫好)
2.可我们的教室没有一点装饰,没有一点节日的气氛,也不好玩啊!(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
3.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4.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5.我们的节日,我们可以表演些什么节目?……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笔者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精心创设六一儿童节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同时,笔者还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物品布置教室、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有关过节的来历等方向的常识,自然而然地感受过节的欢乐。笔者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案例2:六年级下册《学会和谐相处》
在“交往方法”这一活动中,笔者设计了“夸夸自己身边的同学”的内容。笔者精心挑选了班中的两名“突出”的同学,一位是班长小辉,另一位是顽皮学生小军。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班的两位同学。第一位是小辉同学。你觉得小辉同学平时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管理能力强还乐于助人,我有什么困难他总会主动帮助我。
生:他是一个心中有集体的人,班里的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
生:我做作业经常丢三落四,小辉他总能经常提醒我。
生:有时老师没来时,他总能自觉地维持班里的纪律。
……
师: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小军。你觉得他平时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虽然是顽皮了点,但他活泼开朗,我挺喜欢他的性格的。
生:我觉得他挺宽容的。有一次和他打了架,第二天,他又和我玩了。 师: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小军在家里是非常懂事的。他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又得了重病。所以,每天小军回到家里要买菜、做饭、做家务。他还能独立完成作业,这学期学习也有了进步……听了这件事,你觉得你对小军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以前一直以为他顽皮贪玩,听了老师的介绍,我觉得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了很多。
……
师: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那就在这张卡片上(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写下你最想赞美的一句话,或者给他们一个真诚的拥抱吧。
最后,笔者请两位受赞美的同学谈谈感受。两位同学都激动得哭了。
相信通过这节课,孩子们都体验到赞美的力量,学会在与人相处时多点发现别人的长处,多点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能真心地去赞美身边值得赞美的人。
三、用心倾听,精要对话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对话前,教师要用心倾听,善于从学生回答的结果中,捕捉到其中有效的信息,适时进行精要的对话,使自己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老师在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单元时,当同学们正围绕“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开展课堂活动时,有一个一向比较调皮的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说:“有规则一点也不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排队打水喝,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一点都不好!”对这一突发的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老师并没有担心影响上课效果而漠然视之,而是马上抓住这一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疏导。老师走到这个小男孩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有的同学排队站了半天,可是还没轮到他上课铃就响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吗?”这个小男孩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他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似乎在等待我的批评。老师又说道:“没关系,我们想听听你的想法!”他还是默不做声地站在那里,其他同学们都盯着他。老师知道现在让他开口很难,所以马上把问题转向了全班,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想想解决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打水的同学一次少打一点,够喝就行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还节约了用水。老师又转向刚刚那个学生说:“你同意吗?这样相信课间时间大家都能打到水喝。”他高兴地点了点头。老师引导到:“刚才同学们商量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们制定的一个小规则,你说是吗?你会遵守吗?”“会!”他大声地回答到。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摸着脑袋笑了。
案例中,老师的对话能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心灵,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巧妙点拨,深度对话
在品德教学中,师生展开对话的最佳时机,往往是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加深时,这时如果老师有敏锐的时机意识,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恰当介入,巧妙点拨,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时教师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会对答案质疑,对现实作出真正的反思和行动。
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的社区》时,其中一个片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社区都有些什么啊?
生:有商店、游泳池、花草树木、健身中心……
师:是啊!我们生活的社区有这么多的公共设施,听起来挺乱的。大家来给它们分分类怎么样?
生:好。
师:可是按什么标准分呢?
生:按方位分。
生:按功能分。
生:按給人们带来的影响分。
……
通过如此巧妙点拨,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兴奋点,有助于清理、打开思路,从而更深入地思考这些公共设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作用和贡献。
新课改实施以来,品德与社会课课程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教学变换为教会学生学会怎样的生活。为了让品德课的教育真正有效,我们要丰富对话的方式,研究对话的技巧。用心倾听,尊重每个学生,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实现人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