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个性特质对于英语成绩的影响也越来越收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旨在对个性、个性特质、个性特质与外语成绩研究之间关系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个性;个性特质;大学英语成绩
1个性界定演变
个性的界定在每个研究领域均是意义重大的,因为他与人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影响人的行为与思想。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为mask。个性被理解为“人们所带的面具”,事实上,它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人生舞台的个人行为,另外一个是真实自我。然而,学者们的有不同的观点来界定此。Eysenck(1982)指出:个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特征的的综合体,由多种心理特征融合而成,包括:包括1个人心理行为(特别是气质)的动态特征2.完成行为任务的態度与行为方式的特征。3完成某些行为的潜在特征。4 做事的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所有这些非单独存在,而是互相关联来决定人们对环境做出调整。John(1999)认为:个性是指,捕捉和总结个人的精华。它是person+ality,是描述与理解个人的科学。很明显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区域,和智慧一起,个性这一主题构建了个人差异研究的最重要区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即便是双胞胎。有些人是焦虑的,有些是冒险的,冷静的,紧张的,有些是紧张的,有些是自信 的,害羞的。这些不同是个性研究的基础。Carver 和Scheier(2000)坚持认为,个性是一个动态组织,个人的内部,创造个人的行为,思想,感觉的个人特征类型的心理体系。它也传达着一种持续性,内在偶然性和个人的差别。
1.1个性特质的界定
个性特质是个人性格的基本组成部分。Allport(1978)总结出五特征1个性特质是是每个个体里是心理体系2个性特质比习惯更加具有普遍性。习惯是特质的的细节体现,特质是形成习惯的结果。3性格特质是动态的,他指导着人们 的行为,他是行为的原因。4性格特质能够从人们 的外在行为推断出并在现实中证明。5每种性格特质相对地不附着于另外一种,那种绝对独立的个性特质观点是完全错误的。Eysenck(1982)指出个性特质能够被分成相似特质的群,有着明显性格和品质的人对于不同的环境的反应做出的思考与行为有相似性。特质是不同个体的基本单元,它是人群中能够被识别的,他可能是身体的或是行为的。这些特质被归组在更高等次的范畴里。它意味着特质是是综合的,简明构成的。Schultz 和Schultz(1994)另外三个特征;1与道德水准和伦理与个性特质不是一个概念。2甚至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同时发生的,也不能够证明个性特质不存在.3个性特质是个人形成的研究目的,而且它能够以相同系统特征人群分布的视角展开研究。John(1999)定义个性特质是普遍的个人专属的倾向性,包括个人对环境调试的稳定模式。作为人类行为倾向性,个性特质不仅影响着人类行为模式和结果,也影响着学习外语的方式。
综上,个性特质是普遍性与独特性的综合,前者是个性结构的功能与意义。后者强调个性在群体中的不同。
1.2个性特质的探讨
基于该方面的探讨,Cattell’s(1970)的功能理论与因子分析在许多国家得到了较多的重视和广泛传播,从成千上万的个性特质决定测量的技术已经被描述为一系列因子分析。
Cattell’s(1970)致力于尽可能多人们大量日常行为的行为研究,分类出三种材料:L-date(生活记录素材),Q-date(问卷素材)OT-date(客观题测试素材)。基于以上步骤,Cattel得出了Cattel16个性特质问卷(作为Q-T的评估与补充)。
Allport(1978),是个性特质的定量研究的代表和当代个性心理学研究的倡导者,他指出:个性特质是个体里作为一种真识的,心理体系的元素。这种研究方法的核心是人们被个性特质影响人们挣扎于这个世界里。他们的特质由各种互相依存的经验组成。因此,被许多经验描述个性特质将是刺激与指导行为的指针,然后人们做出相关的反应。
Allport(1978)归纳个性特质为两个范畴:1不关注数据的人们更喜欢通过定性研究分析分析字意和描述个人的个性多样性来强调其独立的特征从而勾勒初个性特质2更加喜欢强调数据的人们将个性特质分割用数据测量,并且强调个性特质的量和每种特质的依存性。
很明显,个性特质是不可观察的,Allport(1978)提出它的存在的三标准。一是检验个人对刺激物的行为方式频率,2观察同样行为模式的社会情景3行为模式的强度是可以被看到的。
从此,一系列关于个性特质的研究被著名心理学家Eysenck(1982)和Ely(1986)关注。与此同时许多著名 的问卷,如Cattell的16因子问卷(1970)和Eysenck 性格问卷(1982)达到了更加客观处理数据的目的。
2个性特质与外语成绩关系
由于个体差异研究跨度较大,各国的心理学家与语言学家在个性特质与外语成绩之间的关系方面探讨做了大量研究。Swain与Burnaby(1976)做了对孩子法语成绩的调查研究,发现:孩子的成绩与外向呈现0相关。
在国内,刘润清与文秋芳对诸如天分,动机,性别,认知类型和学习策略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刘润清,吴一安,和PJeffy(1993)开展了英语专业学生心理效应与社会因素和学习策略的研究,他们研究了32名中级英语水平以上的英语专业学生参加MLAT(当代英语语言能力水平测试),关注了他们的内外向与英语语言口语关系。结果发现:二者无相关性。但是外向者在语言流畅度与总成绩优于内向者。而内向者在处理语法错误时更加占优势。
Bailey et al(2000)对于个性特质做了大规模的研究,研究对象是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日语和初级,中级学生和美国的中南部大学高级课程学生。这些学生来自于九个国家,年龄从18至71岁。学生包括新生,大二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在此项研究中,合作性与独立性与外语成绩呈现显著相关。而竞争与控制轨迹与语言成绩呈现负相关。 在分析个性特质与不同外语的语言成绩的关系,Bailey et al(2000)得出结论,学习者在展示个性特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而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在表现个性特质时候有细微的差别。这也影响着他们的语言成绩。西方人倾向于合作与冒险,而东方人过多注重容忍,自尊,内外向,所有这些各有可能解释外语成绩预测的高百分比。
刘媛 2009年对来自湖北大学经济学专业的54名大学生的性格特质进行了性格三因素(精神质、内外倾、情绪性)和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外倾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武波(1997)对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存在的缺陷和发展空间做出了评价。他指出以往在性格问题上的实验可以说是别出心裁,很富于独创性。但大多失于实验手段以及实验过程缺乏严格的定义和控制,其研究设计上缺乏明确地理论指导。对于外向和内向性格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上的两个主要假设—— 其一是:外向性格的学习者在掌握基本人际交流技巧方面会做得更好;其二是:内向性格的学习者在发展认知性学术语言能力方面会作得更好,似乎只有第一个似乎得到了实验的检验和证明,而第二个则显得缺乏根据。
梁晓波,谭桔伶(1999)通过研究发现,内向性格与英语学习之间无显著意义的相关,但仍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内向型的学生会成为较好的英语学习者,尤其会在精读、听力、语法、词汇等项目上表现出优势;而外向型的学生则可能在口语、泛读或写作上表现出色。王雪梅(2000)通过对随机抽取的70名英语学习者的调查,并借助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了性格倾向对英语综合能力和若干专业技能的影响程度,最后得出的结论表明:在英语综合能力上,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不分上下;而在英语专业技能上,除了口语、听力理解与写作基本上不受性格倾向影响之外,其他技能均与性格倾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线性相关;其中,在听写方面外向者占有较大优势,而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词汇-语法方面,则是内向者占有较大优势。
何小凤和杨敏敏(2003)以118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为样本,采用卡特尔的16PF性格因素问卷搜集了其各个性格因素的得分,同时采用英国剑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英语口语考试成绩。通过分析表明.除了个别因素以外,大学生的性格因素和英语口语能力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李民、陈新仁、肖雁(2009)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性格类型对语法能力及其意识程度、语用能力及其意识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内向型语言学习者的语法能力及其意识程度高于外向型学习者,但无论是组间差异还是相关性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向型语言学习者的外语语用能力及其意识程度都显著高于内向型学习者,且性格类型与语用能力、语用意识程度之间都显著相关。
吴丽林(2005)研究优秀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内/外性格倾向与学习策略运用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运用策略的差异。通过两年对16名内/外向性格的优秀语言学习者的连续性跟踪调查个案研究,发现两组在某些学习策略上有着不同的偏好,这些偏好在两年大学英语学习进程中有着一定的变化趋势,从而发现外/内向性格的优秀语言学习者一些不同的运用学习策略的个性特征。王保红(2016)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性格差异、语言学习策略与英语习得水平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研究发现,英语习得水平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呈现正相关;学习者的内外向性格与英语二语习得水平没有显著性关系;内外向性格学习者有使用不同语言学习策略的倾向,性格特征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3评价
纵观近年来关于个性特质与外语成绩的研究,研究对更多倾向于名牌大学和重点本科院校,而对于地方院校和医学类院校的研究鲜见。
参考文献
[1]冯涟漪,龚昭.元认知与英语口语学习的相关研究[J].外语界,2007,(2):58-64.
[2]何小凤和杨敏敏.大学生性格因素和英语口语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界,2003(3):14-19
[3]缑英俊.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5):146-147
[4]刘培华,周榕.元认知与外语学习[J].四川外語学院学报,1998(4):84-88.
(作者单位:云南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个性;个性特质;大学英语成绩
1个性界定演变
个性的界定在每个研究领域均是意义重大的,因为他与人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影响人的行为与思想。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为mask。个性被理解为“人们所带的面具”,事实上,它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人生舞台的个人行为,另外一个是真实自我。然而,学者们的有不同的观点来界定此。Eysenck(1982)指出:个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特征的的综合体,由多种心理特征融合而成,包括:包括1个人心理行为(特别是气质)的动态特征2.完成行为任务的態度与行为方式的特征。3完成某些行为的潜在特征。4 做事的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所有这些非单独存在,而是互相关联来决定人们对环境做出调整。John(1999)认为:个性是指,捕捉和总结个人的精华。它是person+ality,是描述与理解个人的科学。很明显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区域,和智慧一起,个性这一主题构建了个人差异研究的最重要区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即便是双胞胎。有些人是焦虑的,有些是冒险的,冷静的,紧张的,有些是紧张的,有些是自信 的,害羞的。这些不同是个性研究的基础。Carver 和Scheier(2000)坚持认为,个性是一个动态组织,个人的内部,创造个人的行为,思想,感觉的个人特征类型的心理体系。它也传达着一种持续性,内在偶然性和个人的差别。
1.1个性特质的界定
个性特质是个人性格的基本组成部分。Allport(1978)总结出五特征1个性特质是是每个个体里是心理体系2个性特质比习惯更加具有普遍性。习惯是特质的的细节体现,特质是形成习惯的结果。3性格特质是动态的,他指导着人们 的行为,他是行为的原因。4性格特质能够从人们 的外在行为推断出并在现实中证明。5每种性格特质相对地不附着于另外一种,那种绝对独立的个性特质观点是完全错误的。Eysenck(1982)指出个性特质能够被分成相似特质的群,有着明显性格和品质的人对于不同的环境的反应做出的思考与行为有相似性。特质是不同个体的基本单元,它是人群中能够被识别的,他可能是身体的或是行为的。这些特质被归组在更高等次的范畴里。它意味着特质是是综合的,简明构成的。Schultz 和Schultz(1994)另外三个特征;1与道德水准和伦理与个性特质不是一个概念。2甚至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同时发生的,也不能够证明个性特质不存在.3个性特质是个人形成的研究目的,而且它能够以相同系统特征人群分布的视角展开研究。John(1999)定义个性特质是普遍的个人专属的倾向性,包括个人对环境调试的稳定模式。作为人类行为倾向性,个性特质不仅影响着人类行为模式和结果,也影响着学习外语的方式。
综上,个性特质是普遍性与独特性的综合,前者是个性结构的功能与意义。后者强调个性在群体中的不同。
1.2个性特质的探讨
基于该方面的探讨,Cattell’s(1970)的功能理论与因子分析在许多国家得到了较多的重视和广泛传播,从成千上万的个性特质决定测量的技术已经被描述为一系列因子分析。
Cattell’s(1970)致力于尽可能多人们大量日常行为的行为研究,分类出三种材料:L-date(生活记录素材),Q-date(问卷素材)OT-date(客观题测试素材)。基于以上步骤,Cattel得出了Cattel16个性特质问卷(作为Q-T的评估与补充)。
Allport(1978),是个性特质的定量研究的代表和当代个性心理学研究的倡导者,他指出:个性特质是个体里作为一种真识的,心理体系的元素。这种研究方法的核心是人们被个性特质影响人们挣扎于这个世界里。他们的特质由各种互相依存的经验组成。因此,被许多经验描述个性特质将是刺激与指导行为的指针,然后人们做出相关的反应。
Allport(1978)归纳个性特质为两个范畴:1不关注数据的人们更喜欢通过定性研究分析分析字意和描述个人的个性多样性来强调其独立的特征从而勾勒初个性特质2更加喜欢强调数据的人们将个性特质分割用数据测量,并且强调个性特质的量和每种特质的依存性。
很明显,个性特质是不可观察的,Allport(1978)提出它的存在的三标准。一是检验个人对刺激物的行为方式频率,2观察同样行为模式的社会情景3行为模式的强度是可以被看到的。
从此,一系列关于个性特质的研究被著名心理学家Eysenck(1982)和Ely(1986)关注。与此同时许多著名 的问卷,如Cattell的16因子问卷(1970)和Eysenck 性格问卷(1982)达到了更加客观处理数据的目的。
2个性特质与外语成绩关系
由于个体差异研究跨度较大,各国的心理学家与语言学家在个性特质与外语成绩之间的关系方面探讨做了大量研究。Swain与Burnaby(1976)做了对孩子法语成绩的调查研究,发现:孩子的成绩与外向呈现0相关。
在国内,刘润清与文秋芳对诸如天分,动机,性别,认知类型和学习策略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刘润清,吴一安,和PJeffy(1993)开展了英语专业学生心理效应与社会因素和学习策略的研究,他们研究了32名中级英语水平以上的英语专业学生参加MLAT(当代英语语言能力水平测试),关注了他们的内外向与英语语言口语关系。结果发现:二者无相关性。但是外向者在语言流畅度与总成绩优于内向者。而内向者在处理语法错误时更加占优势。
Bailey et al(2000)对于个性特质做了大规模的研究,研究对象是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日语和初级,中级学生和美国的中南部大学高级课程学生。这些学生来自于九个国家,年龄从18至71岁。学生包括新生,大二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在此项研究中,合作性与独立性与外语成绩呈现显著相关。而竞争与控制轨迹与语言成绩呈现负相关。 在分析个性特质与不同外语的语言成绩的关系,Bailey et al(2000)得出结论,学习者在展示个性特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而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在表现个性特质时候有细微的差别。这也影响着他们的语言成绩。西方人倾向于合作与冒险,而东方人过多注重容忍,自尊,内外向,所有这些各有可能解释外语成绩预测的高百分比。
刘媛 2009年对来自湖北大学经济学专业的54名大学生的性格特质进行了性格三因素(精神质、内外倾、情绪性)和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外倾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武波(1997)对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存在的缺陷和发展空间做出了评价。他指出以往在性格问题上的实验可以说是别出心裁,很富于独创性。但大多失于实验手段以及实验过程缺乏严格的定义和控制,其研究设计上缺乏明确地理论指导。对于外向和内向性格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上的两个主要假设—— 其一是:外向性格的学习者在掌握基本人际交流技巧方面会做得更好;其二是:内向性格的学习者在发展认知性学术语言能力方面会作得更好,似乎只有第一个似乎得到了实验的检验和证明,而第二个则显得缺乏根据。
梁晓波,谭桔伶(1999)通过研究发现,内向性格与英语学习之间无显著意义的相关,但仍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内向型的学生会成为较好的英语学习者,尤其会在精读、听力、语法、词汇等项目上表现出优势;而外向型的学生则可能在口语、泛读或写作上表现出色。王雪梅(2000)通过对随机抽取的70名英语学习者的调查,并借助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了性格倾向对英语综合能力和若干专业技能的影响程度,最后得出的结论表明:在英语综合能力上,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不分上下;而在英语专业技能上,除了口语、听力理解与写作基本上不受性格倾向影响之外,其他技能均与性格倾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线性相关;其中,在听写方面外向者占有较大优势,而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词汇-语法方面,则是内向者占有较大优势。
何小凤和杨敏敏(2003)以118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为样本,采用卡特尔的16PF性格因素问卷搜集了其各个性格因素的得分,同时采用英国剑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英语口语考试成绩。通过分析表明.除了个别因素以外,大学生的性格因素和英语口语能力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李民、陈新仁、肖雁(2009)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性格类型对语法能力及其意识程度、语用能力及其意识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内向型语言学习者的语法能力及其意识程度高于外向型学习者,但无论是组间差异还是相关性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向型语言学习者的外语语用能力及其意识程度都显著高于内向型学习者,且性格类型与语用能力、语用意识程度之间都显著相关。
吴丽林(2005)研究优秀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内/外性格倾向与学习策略运用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运用策略的差异。通过两年对16名内/外向性格的优秀语言学习者的连续性跟踪调查个案研究,发现两组在某些学习策略上有着不同的偏好,这些偏好在两年大学英语学习进程中有着一定的变化趋势,从而发现外/内向性格的优秀语言学习者一些不同的运用学习策略的个性特征。王保红(2016)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性格差异、语言学习策略与英语习得水平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研究发现,英语习得水平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呈现正相关;学习者的内外向性格与英语二语习得水平没有显著性关系;内外向性格学习者有使用不同语言学习策略的倾向,性格特征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3评价
纵观近年来关于个性特质与外语成绩的研究,研究对更多倾向于名牌大学和重点本科院校,而对于地方院校和医学类院校的研究鲜见。
参考文献
[1]冯涟漪,龚昭.元认知与英语口语学习的相关研究[J].外语界,2007,(2):58-64.
[2]何小凤和杨敏敏.大学生性格因素和英语口语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界,2003(3):14-19
[3]缑英俊.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5):146-147
[4]刘培华,周榕.元认知与外语学习[J].四川外語学院学报,1998(4):84-88.
(作者单位:云南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