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要为生活服务,教学中,要充分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关键词 数学 应用 能力 培养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学起数学来才会感到亲切、自然、真实,才能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促使其主动参与。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十四章中有一节变量与函数我在教学概念“常量和变量”时,当时恰好是上第一节课,我在教学中与学生展开一段对话的情景:
老师: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今天早餐吃的是什么?
学生:老师,我吃了4个小包子和一碗稀饭。
老师:请你告诉我,你一共用了多少钱?怎么计算的?
学生:一个包子0.25元,4个就是1元,稀饭无论吃多少都是0.5元,所以总共是1.5元。
老师:那你在计算中哪些量没有变化,哪些量可以变化?
学生:包子的单价和吃稀饭用的一元没变,包子的个数可以变化。
老师:在这个问题中,包子的单价和吃稀饭用的一元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常量,包子的个数可以变化就是变量。
这段对话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技能,不仅来自于教材,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生活现实,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兴趣陡增,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创设活动型情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落实到中学数学的教学中去,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使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带一根绳子和一个皮尺。上课时,教师首先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两个地方,然后提问:甲同学怎样才能走到乙同学的位置去?学生回答了多种方法后,教师请同学亮出每条途径的长度,再比较出各种途径的长短,最后,让学生再总结得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重要结论,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动手参与,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三 多举生活化例题,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用学生身边的事来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其作为活动主体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班50名学生要去公园划船。公园有两种船可以选择,大船有7个座位,小船有4个座位,已知大船每艘每小时要50元,小船每艘每小时要30元要使每人都有座位,怎样租最合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也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
四 课外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因为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巩固数学知识。学生从生活中学到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从生活实际取材人手,适当整合教材,以便于对比教学
例如,在教学“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发给学生一些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布置学生课后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上课时,首先提问:你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设计这些图案?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有了熟悉而贴近生活的事例,学生的学习更有了强烈的探究心理,,这样设计能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数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以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 数学 应用 能力 培养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学起数学来才会感到亲切、自然、真实,才能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促使其主动参与。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十四章中有一节变量与函数我在教学概念“常量和变量”时,当时恰好是上第一节课,我在教学中与学生展开一段对话的情景:
老师: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今天早餐吃的是什么?
学生:老师,我吃了4个小包子和一碗稀饭。
老师:请你告诉我,你一共用了多少钱?怎么计算的?
学生:一个包子0.25元,4个就是1元,稀饭无论吃多少都是0.5元,所以总共是1.5元。
老师:那你在计算中哪些量没有变化,哪些量可以变化?
学生:包子的单价和吃稀饭用的一元没变,包子的个数可以变化。
老师:在这个问题中,包子的单价和吃稀饭用的一元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常量,包子的个数可以变化就是变量。
这段对话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技能,不仅来自于教材,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生活现实,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兴趣陡增,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创设活动型情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落实到中学数学的教学中去,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使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带一根绳子和一个皮尺。上课时,教师首先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两个地方,然后提问:甲同学怎样才能走到乙同学的位置去?学生回答了多种方法后,教师请同学亮出每条途径的长度,再比较出各种途径的长短,最后,让学生再总结得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重要结论,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动手参与,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三 多举生活化例题,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用学生身边的事来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其作为活动主体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班50名学生要去公园划船。公园有两种船可以选择,大船有7个座位,小船有4个座位,已知大船每艘每小时要50元,小船每艘每小时要30元要使每人都有座位,怎样租最合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也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
四 课外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因为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巩固数学知识。学生从生活中学到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从生活实际取材人手,适当整合教材,以便于对比教学
例如,在教学“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发给学生一些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布置学生课后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上课时,首先提问:你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设计这些图案?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有了熟悉而贴近生活的事例,学生的学习更有了强烈的探究心理,,这样设计能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数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以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