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点子图)小朋友看,这是什么?
生:小圆形。
师:我们不数,你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几个小圆形吗?
生1:16个。
(教师贴卡片:16)
生2:16个。
(此时教师有些着急,因为学生已经说出了正确的个数,而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师:听清老师的问题了吗?请你估计一下这里有几个小圆形。
生3:16个。
师:也就是我们感觉一定比10要多,是吗?
生:是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那么这里的点子到底有几个呢?我们来数一数。
(学生齐数)
师:刚才估16个的小朋友估得可真准。
如果要是11-20各数,你觉得还少了哪些数?
生1:17、18、19、20。
师:有补充吗?
生2:15、14、13、12、11。
师:是啊,这些数这样贴在黑板上你感觉怎么样?
生:乱七八糟的。
师:是呀,谁能按一定的顺序帮他们排排队?
(一学生上台依次排了11、12、13,此时教师叫停。)
想一想,他接下去会排什么呀?知道的小朋友接着往下一起说一说。
生:(齐声)14、15、16、17、18、19、20。
师:是像大家说的那样吗?请你接着往下排。
教学片段二:
师:现在啊请你小心地打开小棒。请你在这些数中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数来摆摆小棒,看看谁摆的能够让大家一眼看出是几,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开始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谁愿到上面来摆?(一学生到实物投影旁边摆。)
师:好了吗?看看他是怎么摆的?(学生无语。)
你能一眼看出他摆了几根吗?
生1:13根。
生2:12根。
师:有说13,也有说12,到底是几呢?咱们来数一数。
(学生齐数,结果是14根。)
看来很难一眼看出是几根。谁能让大家一眼看出你摆的是几根?
(一学生上来摆,还是没能达到教师要求。)
师:一般来呀说我们总是习惯把10根捆在一起,请小朋友拿出皮筋,和老师一起数一数,扎一扎。
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课堂生成都几乎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来。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重点是学会数数,读数,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这块内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的教学难点放在了11-20各数的组成上。要怎样来突破这个难点?从教学片段二来看这节课的难点并没有得到突破,而且反馈形式比较单调,上展示台的两名学生都是错误的反馈,最后不得已由教师得出“10根扎成一捆”。既然这样,教师倒还不如之前就把“10根扎成一捆”讲了,然后再来着重突破数的组成这个教学难点。不过仔细思考,觉得还是在反馈的形式上欠考虑: 其实摆小棒这里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怎样摆才能使人一眼看出是几根”这个问题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在铅画纸上呈现出来,然后把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在黑板上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10根一捆”这样的方法,水到渠成。
如上所述,材料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至关重要。教学片段一中小圆形材料的选择,并不是说不可以,而是这样的16个圆形静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势必会下意识地去数,尽管教师的问题提得很清楚,学生的回答还是直奔16这个数,这里其实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先估计铅笔枝数(20枝),再数,数的时候体现数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数的,可以2枝2枝数,可以4枝4枝数,也可以5枝5枝数……二是圆形的呈现方式改静态为动态,先闪烁,再让学生估计,这样也能达到教师的预期设计意图。
相信本课如果在这两方面再多下一些工夫,教师会教得比较轻松,学生也会比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师:(出示点子图)小朋友看,这是什么?
生:小圆形。
师:我们不数,你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几个小圆形吗?
生1:16个。
(教师贴卡片:16)
生2:16个。
(此时教师有些着急,因为学生已经说出了正确的个数,而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师:听清老师的问题了吗?请你估计一下这里有几个小圆形。
生3:16个。
师:也就是我们感觉一定比10要多,是吗?
生:是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那么这里的点子到底有几个呢?我们来数一数。
(学生齐数)
师:刚才估16个的小朋友估得可真准。
如果要是11-20各数,你觉得还少了哪些数?
生1:17、18、19、20。
师:有补充吗?
生2:15、14、13、12、11。
师:是啊,这些数这样贴在黑板上你感觉怎么样?
生:乱七八糟的。
师:是呀,谁能按一定的顺序帮他们排排队?
(一学生上台依次排了11、12、13,此时教师叫停。)
想一想,他接下去会排什么呀?知道的小朋友接着往下一起说一说。
生:(齐声)14、15、16、17、18、19、20。
师:是像大家说的那样吗?请你接着往下排。
教学片段二:
师:现在啊请你小心地打开小棒。请你在这些数中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数来摆摆小棒,看看谁摆的能够让大家一眼看出是几,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开始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谁愿到上面来摆?(一学生到实物投影旁边摆。)
师:好了吗?看看他是怎么摆的?(学生无语。)
你能一眼看出他摆了几根吗?
生1:13根。
生2:12根。
师:有说13,也有说12,到底是几呢?咱们来数一数。
(学生齐数,结果是14根。)
看来很难一眼看出是几根。谁能让大家一眼看出你摆的是几根?
(一学生上来摆,还是没能达到教师要求。)
师:一般来呀说我们总是习惯把10根捆在一起,请小朋友拿出皮筋,和老师一起数一数,扎一扎。
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课堂生成都几乎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来。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重点是学会数数,读数,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这块内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的教学难点放在了11-20各数的组成上。要怎样来突破这个难点?从教学片段二来看这节课的难点并没有得到突破,而且反馈形式比较单调,上展示台的两名学生都是错误的反馈,最后不得已由教师得出“10根扎成一捆”。既然这样,教师倒还不如之前就把“10根扎成一捆”讲了,然后再来着重突破数的组成这个教学难点。不过仔细思考,觉得还是在反馈的形式上欠考虑: 其实摆小棒这里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怎样摆才能使人一眼看出是几根”这个问题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在铅画纸上呈现出来,然后把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在黑板上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10根一捆”这样的方法,水到渠成。
如上所述,材料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至关重要。教学片段一中小圆形材料的选择,并不是说不可以,而是这样的16个圆形静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势必会下意识地去数,尽管教师的问题提得很清楚,学生的回答还是直奔16这个数,这里其实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先估计铅笔枝数(20枝),再数,数的时候体现数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数的,可以2枝2枝数,可以4枝4枝数,也可以5枝5枝数……二是圆形的呈现方式改静态为动态,先闪烁,再让学生估计,这样也能达到教师的预期设计意图。
相信本课如果在这两方面再多下一些工夫,教师会教得比较轻松,学生也会比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