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国数学家哈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掌握数学意味着善于解题”.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解题是基本和主要的活动形式,概念的形成、定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解题来实现.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解题策略就是寻找和探索解题的途径和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数学家哈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掌握数学意味着善于解题”.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解题是基本和主要的活动形式,概念的形成、定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解题来实现.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解题策略就是寻找和探索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解题者思维模式的规律性经验体现,它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确定解题方向和方法,提高解题速度和成功率.教师在理解题意、探索途径、反思总结三个阶段,设计一系列体现各种解题策略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体验和领会,解题方法的发现和思考问题的方向,从而掌握解题策略.
关于数学解题策略的研究,国内外数学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解题策略.我就任樟辉先生的《数学思维论》中的十个解题策略,举例谈谈本人的理解和讲授.
其他文献
2. i>30p=p+i提示:该算法使用了当型循环结构,因为是求30个数的和,故循环体应执行30次,其中i是计数变量,因此判断框内的条件就是限制计数变量i的,故应为i>30.算法中的变量p实质是表示参与求和的各个数,由于它也是变化的,且满足第i个数比其前一个数大i-1,第i+1个数比其前一个数大i,故应有p=p+i.故(1)处应填i>30;(2) 处应填p=p+i. 3. 程序款图如图: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自新课标实行以来,向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活用”向量可以使很多问题简化,本文结合有关试题探究向量法的妙用. 评析:用向量处理某些立体几何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视角.在空间特别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引入空间向量,可以为解决三维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几何问题增加一种理想的代数工具,从
8. ②④⑤提示:三视图取决于观察视角的正面.当正面不是正方体的某个表面时,所画的三视图中可能含有非正方形的视图,因而命题①是错的.但由于球的特殊性,从任意角度看都是圆的形状,因而无论以何角度作为观察的正面,其各种视图均为圆,所以②是真命题. 对于平行投影,投影与物体的形状问题,取决于投射线以及物体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因而命题③是错误的,而命题④是正确的. 对于中心投影,投射中心与物体的距离越
专项训练——提高篇 1. 截面AB1D1或ACD1或AB1C提示:欲找出与12条棱所成的角皆相等的面,只需寻找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相等的面即可,本题答案不唯一,是开放性问题. 2. 66a 提示:以D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棱长为a
解题回顾:本题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相关的参系数,第(2)小题也可以直接利用对称性求解.由对称性可知:x=1是y=f(x)图象的一条对称轴,而f(x)的周期T=4,∴点(1,2)是y=f(x)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于是有f(2+x)+f(2-x)=2,∴f(3)+f(1)=2,f(4)+f(0)=2,又f(0)=f(2),∴f(4)+f(2)=2,故有f(1)+f(2)+f(3)+f(4)=4,这样原式
12. 12提示:构造如图所示的三角形ABC,使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2R=1,则∠A=π4
摘 要: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业及试卷批改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批改中教师所用的激励性评语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评价和指导作用,但这一点往往被任课教师所忽视.本文结合个人的一些尝试,就激励性评语在英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书写激励性评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旨在通过推广激励性评语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思想和认知的双边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
1 设计说明 1.1 授课背景 2012年10月底,为迎接省教育部门对我校进行的“四星”复评,我准备了“圆的方程(1)”这节课.由于我所教两个班级层次差异比较大,所以在准备时就同一个课题的问题情境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案,达到了很好的预设效果. 1.2 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苏教版).“圆的方程”为第2章第2.2.1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约2课时,这
1. 120因为25个个体每个被抽到的是等可能的,所以P=255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