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它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最主要的著作,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成熟的标志。本文根据近年对《讲话》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概括,着重分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及其文学批评思想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毛泽东 文艺 延安 讲话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于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成就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最初理论源头,国外左翼文学理论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外在来源,中国左翼文学实践是其形成的直接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内在来源。新文化运动提供给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成果主要在启蒙思想、语言改造、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等三方面。国外左翼文学理论的输入,特别是苏联的文学理论给中国文学界极大的影响,另外还有日本、美国的左翼文学理论都被介绍到中国并产生影响力。国外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中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文学就是宣传这些观点,深刻影响了毛泽东,集中体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中。毛泽东对于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文艺形式的重视决定了延安的文艺发展的方向,后来也决定了新中国文学的文学发展轨迹,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成熟的标志性文件。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外文化的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國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早期共产党人李大钊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由于社会革命的进展,客观上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的的文异能与之相适应、相配合,以促进社会革命。于是便出现了1923-1926年间革命文学的酝酿与倡导,从这时起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证实广泛吸收西方文化,特别是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中国传统文论
毛泽东文艺思想沉淀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认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根基和精神气质。杨昌济推崇朱熹哲学,因此毛泽东在他的指导下,研习宋明理学著包括朱熹《近似录》、《朱子语类》、《小学》、《四书集注》等书,对于朱熹的“原论”、“知行说” 很有研究,深得体会。毛泽东文艺思想广泛吸收中外文化优秀传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来自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实践, 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因而是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 战略派” 的引领
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和深化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学术群体, 我们不妨称之为战略派。新世纪以来, 探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发展、创新的学者为数不少, 刘庆珊、谢赓、张秉福、周建华、周仲麟、罗海兵、王修智、马驰、文选德、王文章等人都有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此外, 林澎的《当下的文艺创作仍然离不开当下视野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余和生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贡献》、罗嗣亮与黄寿松的《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奠基性意义》等论文均意识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于新世纪文艺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 比较派” 的拓展
新世纪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比较研究呈良好发展态势。季世昌《瞿秋白与毛泽东文艺思想比较研究》、刘玉琼的《论毛泽东、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共同特征》、毛炳汉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儒家文化传承探究》、高玉的《比较视野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品格论》等论文, 在纵深比较中探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演进历程。王志松的《毛泽东文艺理论在日本的接受》、吴正锋的《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外文化》、涂途的《播散: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国外》等论文, 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来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独特价值, 并且梳理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域外的影响和传播, 有效地强化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魅力。
(三)“ 阐释派” 的坚守
对毛泽东文艺思想本体进行学理阐释与辨析, 我们称之为阐释派。这类观点繁复, 但其根底在于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的关照, 来达成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本质性把握。在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生学上, 童庆炳认为,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 “ 毛泽东认识到, 广大的人民群众是革命过程的最坚定的参与者。能不能调动广大革命群众的积极性是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 依靠人民群众, 教育人民群众, 提高人民群众,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C]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2).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C].毛泽东选集( 第2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胡为雄.毛泽东思想研究史略[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5]董学文.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3).
[6]彭功智,马治军.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2).
[7]宋庆万.历史的回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生命力[J].大众文艺(理论),2009 (02).
[8]胡玉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价值指向及意义[J].理论前沿,2005,(11).
关键词:毛泽东 文艺 延安 讲话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于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成就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最初理论源头,国外左翼文学理论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外在来源,中国左翼文学实践是其形成的直接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内在来源。新文化运动提供给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成果主要在启蒙思想、语言改造、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等三方面。国外左翼文学理论的输入,特别是苏联的文学理论给中国文学界极大的影响,另外还有日本、美国的左翼文学理论都被介绍到中国并产生影响力。国外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中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文学就是宣传这些观点,深刻影响了毛泽东,集中体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中。毛泽东对于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文艺形式的重视决定了延安的文艺发展的方向,后来也决定了新中国文学的文学发展轨迹,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成熟的标志性文件。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外文化的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國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早期共产党人李大钊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由于社会革命的进展,客观上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的的文异能与之相适应、相配合,以促进社会革命。于是便出现了1923-1926年间革命文学的酝酿与倡导,从这时起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证实广泛吸收西方文化,特别是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中国传统文论
毛泽东文艺思想沉淀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认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根基和精神气质。杨昌济推崇朱熹哲学,因此毛泽东在他的指导下,研习宋明理学著包括朱熹《近似录》、《朱子语类》、《小学》、《四书集注》等书,对于朱熹的“原论”、“知行说” 很有研究,深得体会。毛泽东文艺思想广泛吸收中外文化优秀传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来自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实践, 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因而是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 战略派” 的引领
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和深化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学术群体, 我们不妨称之为战略派。新世纪以来, 探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发展、创新的学者为数不少, 刘庆珊、谢赓、张秉福、周建华、周仲麟、罗海兵、王修智、马驰、文选德、王文章等人都有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此外, 林澎的《当下的文艺创作仍然离不开当下视野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余和生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贡献》、罗嗣亮与黄寿松的《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奠基性意义》等论文均意识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于新世纪文艺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 比较派” 的拓展
新世纪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比较研究呈良好发展态势。季世昌《瞿秋白与毛泽东文艺思想比较研究》、刘玉琼的《论毛泽东、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共同特征》、毛炳汉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儒家文化传承探究》、高玉的《比较视野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品格论》等论文, 在纵深比较中探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演进历程。王志松的《毛泽东文艺理论在日本的接受》、吴正锋的《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外文化》、涂途的《播散: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国外》等论文, 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来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独特价值, 并且梳理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域外的影响和传播, 有效地强化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魅力。
(三)“ 阐释派” 的坚守
对毛泽东文艺思想本体进行学理阐释与辨析, 我们称之为阐释派。这类观点繁复, 但其根底在于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的关照, 来达成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本质性把握。在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生学上, 童庆炳认为,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 “ 毛泽东认识到, 广大的人民群众是革命过程的最坚定的参与者。能不能调动广大革命群众的积极性是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 依靠人民群众, 教育人民群众, 提高人民群众,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C]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2).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C].毛泽东选集( 第2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胡为雄.毛泽东思想研究史略[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5]董学文.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3).
[6]彭功智,马治军.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2).
[7]宋庆万.历史的回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生命力[J].大众文艺(理论),2009 (02).
[8]胡玉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价值指向及意义[J].理论前沿,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