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口理论是关于人口发展的基本观点、学说,是对人口发展一般过程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不同的人口理论反映着不同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背景。人口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以及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进一步梳理西方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与人口理论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人口理论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人口理论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的人口理论最早可追溯到早期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人口是实力和财富的首要因素,凭借人们的劳动和勤奋,必能赢得贸易上的平衡。因此鼓励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 同时鼓励外国人口特别是技术熟练的人才移入本国。威廉·配第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第一次由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认为“人口少才是真正的贫穷”。配第不仅分析了人口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而且把劳动力作为基本国力来进行计算, 可以看作是人口理论的先导。重农学派弗朗斯瓦·魁奈的人口经济学说是他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他在《人口论》中探讨了人口增长同财富增长之间的关系,主张采取稳定农村人口和鼓励农村人口增长的政策。以上早期西方经济学人口理论主要对人口与财富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阐述,由于当时黑死病和战争等原因, 这个历史时期正是一个人口下降的时期, 因此基本观点是增加人口可以增加国家财富及实力。
19世纪初西欧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坎蒂隆认为“如果人类拥有无限的生活资料,他们就像仓库的老鼠那样迅速地繁殖起来”。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在《国富论》中分析工资和人口的关系时,他的基本思想是人口像其它商品一样受需求多少的支配,报酬的多寡会制约人口的增减,主张通过工资调节人口。马尔萨斯的理论基于两个公理: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基于这两个公理的存在,马尔萨斯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从而悲观的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负反馈效应,经济增长可能会刺激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却会阻碍经济增长,这种“自然法则”成为贫困的原因,要消除贫困就必须抑制人口增长。基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生活资料间的关系,马尔萨斯开创性地建立了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框架,成为人口理论的分析模型。现代总人口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人皮尔逊与哈勃在《世界的饥饿》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人口与食物供应关系问题, 认为人口已经使食物供给达到或接近负载极限。美国社会学家赫茨勒在《世界人口末日》中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地考察了当代世界人口特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的思想要点是人口发展的差异源于各国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认为对于在现代化初级阶段或者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不发达和人口压力并存。在此基础上赫茨勒提出,消除人口危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即加速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促进人口流动。凯恩斯在运用有效需求理论分析30年代经济危机时,认为人口不足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英国经济学家埃德温·坎南和威克赛尔通过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对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度人口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的呼声高涨,西方人口理论研究的主流逐渐转向以生育率理论为核心的人口内在变动因素理论的研究。美国社会学者、人口学家汤普森在1930年出版的《人口问题》一书中系统的描述了自己有关人口转变的观点,他把世界人口分成三类地区,实际上区分了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美国人口学家柯尔和胡佛分析了农业低收入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影响下的人口转变过程。基本观点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发展过程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有着密切联系;(2)人口转变主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来实现, 且存在着由高位均衡向低位均衡转变的趋势;(3)出生率的下降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此时总人口理论开始向人口变动内在因素理论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产生,是人口理论的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社会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统一,两种生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人口规律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规律,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并且提出了不同社会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不同途径。
自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国内相关学者对其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张孝纯从整体上阐述了马克思人口思想的基本观点,认为“马克思本人的人口思想,是构成这个科学人口理论的核心与基础部分”。作者详细地把马克思的人口思想分为六个方面加以论述:人口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人口是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人口发展相统一;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统一(两种生产);人口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批判。王干一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形成过程,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学说中独创的科学的人口理论。刘永佶则认为,人口思想虽然从形成的阶段及其最初形式看,是从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但它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立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两种生产理论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核心。两种生产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构建完成。廖田平、温应乾认为:“在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承认是不行的”。“两种生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而人口生产必须和物质生产相适应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所以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逐步实现人口过程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沈一波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研究对象里的各种关系,如人口过程、人口现象、人口问题、人口规律等关系中,唯有人口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就是两种生产的关系才是最基本的关系,它与其他关系相比是源与流的关系,而且是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关系。查瑞传论证了两种生产理论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两种生产一起抓”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口原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划清了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界线,“成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实践多年欲求而未得的思想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人口实践对人口理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学者认为两种生产理论在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拓展的必要。如叶文虎、陈国谦在两种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三种生产论”即物质资料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并为如何协调三种生产提出了具体方案。孙承叔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认为传统教科书中所阐述的“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唯一基础”,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却存在片面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它是四种生产的统一,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贾志科、任晓鸿认为,三种生产理论有着明显的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能够真正抓住隐藏在问题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即作者所说的文化生产和制度生产,进而把“两种生产”扩展到“多种生产”。
三、述评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我国制定人口政策、进行人口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进步进程也是科学的指导理论。从最初的谈人色变,到把两种生产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核心位置,再到现在的关于“多种生产”理论的争论,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口学者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西方学者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典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尽管这些理论也存在不足,但它们为我国探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对正确认识、把握和解决我国人口经济问题, 促进我国人口、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原新.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再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1997,(3).
[2]张孝纯.马克思人口思想浅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3]王干一.简述马克思、思格斯人口理论的形成[J].社会科学战线,1989,(4).
[4]赵映桃.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初探——学习《资本论》的一点体会[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5]刘永估.人口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J].人口研究,1983,(4).
[6]赵曙明,沈群红.知识企业与知识管理[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杨瑞龙.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新思路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0,(1).
[8]莫少颖.知识管理对传统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0,(2).
[9]武志伟,茅宁.智力资本度量的记分卡方法评述[J].科研管理,2003,(4).
[10]李竟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冯涛.经济思想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人口理论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人口理论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的人口理论最早可追溯到早期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人口是实力和财富的首要因素,凭借人们的劳动和勤奋,必能赢得贸易上的平衡。因此鼓励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 同时鼓励外国人口特别是技术熟练的人才移入本国。威廉·配第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第一次由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认为“人口少才是真正的贫穷”。配第不仅分析了人口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而且把劳动力作为基本国力来进行计算, 可以看作是人口理论的先导。重农学派弗朗斯瓦·魁奈的人口经济学说是他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他在《人口论》中探讨了人口增长同财富增长之间的关系,主张采取稳定农村人口和鼓励农村人口增长的政策。以上早期西方经济学人口理论主要对人口与财富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阐述,由于当时黑死病和战争等原因, 这个历史时期正是一个人口下降的时期, 因此基本观点是增加人口可以增加国家财富及实力。
19世纪初西欧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坎蒂隆认为“如果人类拥有无限的生活资料,他们就像仓库的老鼠那样迅速地繁殖起来”。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在《国富论》中分析工资和人口的关系时,他的基本思想是人口像其它商品一样受需求多少的支配,报酬的多寡会制约人口的增减,主张通过工资调节人口。马尔萨斯的理论基于两个公理: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基于这两个公理的存在,马尔萨斯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从而悲观的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负反馈效应,经济增长可能会刺激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却会阻碍经济增长,这种“自然法则”成为贫困的原因,要消除贫困就必须抑制人口增长。基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生活资料间的关系,马尔萨斯开创性地建立了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框架,成为人口理论的分析模型。现代总人口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人皮尔逊与哈勃在《世界的饥饿》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人口与食物供应关系问题, 认为人口已经使食物供给达到或接近负载极限。美国社会学家赫茨勒在《世界人口末日》中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地考察了当代世界人口特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的思想要点是人口发展的差异源于各国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认为对于在现代化初级阶段或者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不发达和人口压力并存。在此基础上赫茨勒提出,消除人口危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即加速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促进人口流动。凯恩斯在运用有效需求理论分析30年代经济危机时,认为人口不足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英国经济学家埃德温·坎南和威克赛尔通过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对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度人口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的呼声高涨,西方人口理论研究的主流逐渐转向以生育率理论为核心的人口内在变动因素理论的研究。美国社会学者、人口学家汤普森在1930年出版的《人口问题》一书中系统的描述了自己有关人口转变的观点,他把世界人口分成三类地区,实际上区分了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美国人口学家柯尔和胡佛分析了农业低收入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影响下的人口转变过程。基本观点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发展过程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有着密切联系;(2)人口转变主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来实现, 且存在着由高位均衡向低位均衡转变的趋势;(3)出生率的下降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此时总人口理论开始向人口变动内在因素理论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产生,是人口理论的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社会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统一,两种生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人口规律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规律,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并且提出了不同社会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不同途径。
自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国内相关学者对其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张孝纯从整体上阐述了马克思人口思想的基本观点,认为“马克思本人的人口思想,是构成这个科学人口理论的核心与基础部分”。作者详细地把马克思的人口思想分为六个方面加以论述:人口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人口是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人口发展相统一;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统一(两种生产);人口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批判。王干一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形成过程,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学说中独创的科学的人口理论。刘永佶则认为,人口思想虽然从形成的阶段及其最初形式看,是从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但它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立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两种生产理论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核心。两种生产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构建完成。廖田平、温应乾认为:“在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承认是不行的”。“两种生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而人口生产必须和物质生产相适应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所以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逐步实现人口过程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沈一波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研究对象里的各种关系,如人口过程、人口现象、人口问题、人口规律等关系中,唯有人口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就是两种生产的关系才是最基本的关系,它与其他关系相比是源与流的关系,而且是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关系。查瑞传论证了两种生产理论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两种生产一起抓”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口原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划清了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界线,“成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实践多年欲求而未得的思想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人口实践对人口理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学者认为两种生产理论在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拓展的必要。如叶文虎、陈国谦在两种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三种生产论”即物质资料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并为如何协调三种生产提出了具体方案。孙承叔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认为传统教科书中所阐述的“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唯一基础”,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却存在片面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它是四种生产的统一,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贾志科、任晓鸿认为,三种生产理论有着明显的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能够真正抓住隐藏在问题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即作者所说的文化生产和制度生产,进而把“两种生产”扩展到“多种生产”。
三、述评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我国制定人口政策、进行人口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进步进程也是科学的指导理论。从最初的谈人色变,到把两种生产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核心位置,再到现在的关于“多种生产”理论的争论,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口学者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西方学者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典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尽管这些理论也存在不足,但它们为我国探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对正确认识、把握和解决我国人口经济问题, 促进我国人口、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原新.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再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1997,(3).
[2]张孝纯.马克思人口思想浅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3]王干一.简述马克思、思格斯人口理论的形成[J].社会科学战线,1989,(4).
[4]赵映桃.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初探——学习《资本论》的一点体会[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5]刘永估.人口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J].人口研究,1983,(4).
[6]赵曙明,沈群红.知识企业与知识管理[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杨瑞龙.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新思路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0,(1).
[8]莫少颖.知识管理对传统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0,(2).
[9]武志伟,茅宁.智力资本度量的记分卡方法评述[J].科研管理,2003,(4).
[10]李竟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冯涛.经济思想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