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形式,包含着人类的智慧、知识和力量。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共为主体进行创造性劳动,促使自身逐渐趋于文明和完美。因此,教学活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显现,也可以产生美。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美育教育来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创造出适合学生接受信息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获得知识,在美的熏陶下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美育教育 语文 教学
一、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美育教育有其客观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语文学科自身就蕴含着审美属性,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它的。语文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系列,其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阅读、写作等都有审美可言。从形式上看,它们包含了单纯齐一律、节奏韵律、比例、和谐、调和对比等形式美的规则;从内容上看,它们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看,它们包含了美、丑、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美学所涉及的基本形态、范畴在课文中均有所体现,即使看起来有很少审美价值的课文,也可进行美学处理,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
教师运用美育教育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创造出适合学生接受信息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有效地吸收知识。像老师这样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过程,可称为“立美”,而像学生这样认识美之所在或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则可称为“审美”。实际教学中,立美和审美是交叉的,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教师完成审美任务的同时,在教师的激发和调动下,学生也成为立美主体,让老师在创造美的同时,欣赏自己创造的美。由此可见,若从审美视野来看语文,“语文”便是美学载体。其中包含有知识之美,文化之美,包含着各种既在的美学形态的显现,也包含着即时的教学美学形态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运用美育教育营造出美的气氛,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获得知识,在美的熏陶下发展语文能力。因此,美育教育大可以在教学中大展拳脚。
二、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教材要尽量选美文。对于中学语文教材更应注重美文的质量,使学生在繁重的多学科学习中读到质量上乘的美文。美文往往具有语言的韵律美、结构的构思美、文章的意蕴美等多层审美层次要求,所以在我们分析字词的同时,还要重视文章的文体美、技巧美和意蕴美,让学生在赏心悦目、怡情冶性的文章赏析过程中获得最直观的美的体验。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抛弃旧观念——即过于注意文章的思想教育意义,而忽视了文章的外在美(语言美、构思美、格式美等)。同时,提倡一种“说文”的课堂训练,即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文章”。这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综合表达能力,而且,在说文过程中,学生便能把美文的韵律、美的情感及作者的人生姿态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说文”中得到赏析及个人独特的体味。
2.明确创造意识,把作文当作美的创造。语文课中作文训练较少,因此,我们必须把作文训练扩至应用文写作训练,珍惜这一特有的美育途径。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当然包括丑的揭露),用真话、真情、美的语言去表现它;同时对学生的字迹、语言、构思上要严要求、勤鼓励、多表扬。对应用文写作训练,则应偏重于语言、形式、规范诸方面的美育要求及训练,使学生在作文创作中实现平时所接受的美育观念。
3.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美育思想。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授课的文章内容进行着装,教室环境布置、教具设计、板书色彩形式配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特地改在晚自习授课,并选择月明星稀之夜,在营造特有情调的氛围中,学生感受深、兴趣浓,从美的环境中很快地入了文境,并深刻地感悟到了美文的意蕴,获得了心灵上的启迪。
4.开辟、开阔第二课堂。美育的第一特点就是实践性。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另一种特殊形式——第二课堂,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因此,搞好语文教育中的第二课堂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开辟第二课堂必须根据已有的条件,在老师倡导、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去开展活动,否则就违背了诱导性原则,会事倍功半。像开展诗诵会、讲故事、辩论赛、书画展等活动,能使学生在众多艺术美的氛围中得到感染和熏陶。如我在不同班组、年级搞的辩论对抗赛,学生参加踊跃。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无论是辩手或是观众都感到了语言的雄辩美、辩手的机智美,懂得了(平日训练)劳动与成功之间的辩证关系。
5.回归自然,训练学生对美的直觉性。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有着无限丰富的物质及精神财富。让学生到自然中去,是训练其直觉性的最佳途径,而直觉性则又是发展学生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力量。因而,怎样摆脱旧的教学框框、敢于把学生带出是关键。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不应更重视自然沐浴教育吗?在课余,我曾多次带学生到野外观景怡情:中秋之夜去竹林赏月,桃红杏绿之时爬山探春,秋菊香溢之秋登高一望……谈笑在群生之间,言及风土掌故及自身的人生体验……师生间颇有一种情浓意满之感。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无意识地就帮助学生确立了审美对象,学生也就更容易地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无意识地创造美。这里我们需特别注意的是,不要硬性给学生摊派什么任务或作业,以免压抑学生的情绪,不能真正回归到自然中去,以免冲淡了审美气氛。
关键词:美育教育 语文 教学
一、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美育教育有其客观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语文学科自身就蕴含着审美属性,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它的。语文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系列,其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阅读、写作等都有审美可言。从形式上看,它们包含了单纯齐一律、节奏韵律、比例、和谐、调和对比等形式美的规则;从内容上看,它们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看,它们包含了美、丑、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美学所涉及的基本形态、范畴在课文中均有所体现,即使看起来有很少审美价值的课文,也可进行美学处理,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
教师运用美育教育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创造出适合学生接受信息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有效地吸收知识。像老师这样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过程,可称为“立美”,而像学生这样认识美之所在或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则可称为“审美”。实际教学中,立美和审美是交叉的,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教师完成审美任务的同时,在教师的激发和调动下,学生也成为立美主体,让老师在创造美的同时,欣赏自己创造的美。由此可见,若从审美视野来看语文,“语文”便是美学载体。其中包含有知识之美,文化之美,包含着各种既在的美学形态的显现,也包含着即时的教学美学形态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运用美育教育营造出美的气氛,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获得知识,在美的熏陶下发展语文能力。因此,美育教育大可以在教学中大展拳脚。
二、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教材要尽量选美文。对于中学语文教材更应注重美文的质量,使学生在繁重的多学科学习中读到质量上乘的美文。美文往往具有语言的韵律美、结构的构思美、文章的意蕴美等多层审美层次要求,所以在我们分析字词的同时,还要重视文章的文体美、技巧美和意蕴美,让学生在赏心悦目、怡情冶性的文章赏析过程中获得最直观的美的体验。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抛弃旧观念——即过于注意文章的思想教育意义,而忽视了文章的外在美(语言美、构思美、格式美等)。同时,提倡一种“说文”的课堂训练,即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文章”。这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综合表达能力,而且,在说文过程中,学生便能把美文的韵律、美的情感及作者的人生姿态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说文”中得到赏析及个人独特的体味。
2.明确创造意识,把作文当作美的创造。语文课中作文训练较少,因此,我们必须把作文训练扩至应用文写作训练,珍惜这一特有的美育途径。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当然包括丑的揭露),用真话、真情、美的语言去表现它;同时对学生的字迹、语言、构思上要严要求、勤鼓励、多表扬。对应用文写作训练,则应偏重于语言、形式、规范诸方面的美育要求及训练,使学生在作文创作中实现平时所接受的美育观念。
3.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美育思想。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授课的文章内容进行着装,教室环境布置、教具设计、板书色彩形式配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特地改在晚自习授课,并选择月明星稀之夜,在营造特有情调的氛围中,学生感受深、兴趣浓,从美的环境中很快地入了文境,并深刻地感悟到了美文的意蕴,获得了心灵上的启迪。
4.开辟、开阔第二课堂。美育的第一特点就是实践性。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另一种特殊形式——第二课堂,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因此,搞好语文教育中的第二课堂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开辟第二课堂必须根据已有的条件,在老师倡导、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去开展活动,否则就违背了诱导性原则,会事倍功半。像开展诗诵会、讲故事、辩论赛、书画展等活动,能使学生在众多艺术美的氛围中得到感染和熏陶。如我在不同班组、年级搞的辩论对抗赛,学生参加踊跃。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无论是辩手或是观众都感到了语言的雄辩美、辩手的机智美,懂得了(平日训练)劳动与成功之间的辩证关系。
5.回归自然,训练学生对美的直觉性。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有着无限丰富的物质及精神财富。让学生到自然中去,是训练其直觉性的最佳途径,而直觉性则又是发展学生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力量。因而,怎样摆脱旧的教学框框、敢于把学生带出是关键。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不应更重视自然沐浴教育吗?在课余,我曾多次带学生到野外观景怡情:中秋之夜去竹林赏月,桃红杏绿之时爬山探春,秋菊香溢之秋登高一望……谈笑在群生之间,言及风土掌故及自身的人生体验……师生间颇有一种情浓意满之感。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无意识地就帮助学生确立了审美对象,学生也就更容易地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无意识地创造美。这里我们需特别注意的是,不要硬性给学生摊派什么任务或作业,以免压抑学生的情绪,不能真正回归到自然中去,以免冲淡了审美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