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创新;方法
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而创新是关键与基础。怎样改革历史教学,实行创新教育呢?我认为,教师要用创造性地“教”去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这才是达到目标的根本之路。
一、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要使学生敢于创新,就应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激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如有的学生对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它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前进,有的学生认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关注生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更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参与意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赞赏学生的独创之处,改变评价方式,引进奖励机制,变单一的试卷考试为多种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通过多方启迪,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经验作为依托就谈不上。
(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教师在授课中,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性也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它强调的是思维主体的意识性和自觉能动性。如我在讲隋朝大运河时,设问如下:假如你是当时的隋炀帝,你会下令开凿大运河吗?请说明理由。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我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当时的东北军一员,你是否主张杀掉蒋介石?为什么?把学生引入问题,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感悟历史,抒发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学生们感悟程度不一,看法不同,但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培养。
(二)要注重学法渗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地点拨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其思维兴趣,培养其质疑的习惯。比如上“鸦片战争”一课,可以设疑,假如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会侵略中国吗?又如,中国民族工业为何分布在沿海地区而不是内地?教师设疑的目的是让学生明了教材处处有疑,学习中若不能质疑,说明并不懂得学习,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便无法培养。因此,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学习历史现象时,要先搞清楚“是什么?”探究“为什么?”懂得“说明了什么?”如学习淝水之战时,我让学生思考,有人认为前秦才是统一中国的正义一方,对不对?为什么?前秦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使学生逐渐打破思维定势。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养成习惯,就使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由教师指导学习到独立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要指导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通过挖掘丰富、全面的史实,采用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式,为每个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成功的愉悦转化为创造的原动力。如社会调查、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辨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来激活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每每有所新发现能证实自己能力,从而更加自信。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思维的过程,拓展为创造能力。比如,在讨论岳飞时,学生指出:岳飞若是先率领军队打败金兵再回去,将会出现怎样的历史局面?又如评价武则天的辩论课上,一个学生认为:由于武则天是女的,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有的同学认为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应肯定。有的认为她残暴,应否定。有的认为应客观地公正地评价武则天,既有进步性,又有消极的一面。再如:在分析唐朝繁荣原因的小论文里,有一个学生分析道,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创立、学校制度的完备,使这时的人口素质得到提高,特别是官吏素质的提高,使这一时期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这说明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这也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和历史赋予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创新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达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者有机统一。”历史教师必须当好学习指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逐渐自主创造创新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观点、态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创新;方法
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而创新是关键与基础。怎样改革历史教学,实行创新教育呢?我认为,教师要用创造性地“教”去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这才是达到目标的根本之路。
一、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要使学生敢于创新,就应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激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如有的学生对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它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前进,有的学生认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关注生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更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参与意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赞赏学生的独创之处,改变评价方式,引进奖励机制,变单一的试卷考试为多种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通过多方启迪,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经验作为依托就谈不上。
(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教师在授课中,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性也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它强调的是思维主体的意识性和自觉能动性。如我在讲隋朝大运河时,设问如下:假如你是当时的隋炀帝,你会下令开凿大运河吗?请说明理由。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我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当时的东北军一员,你是否主张杀掉蒋介石?为什么?把学生引入问题,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感悟历史,抒发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学生们感悟程度不一,看法不同,但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培养。
(二)要注重学法渗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地点拨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其思维兴趣,培养其质疑的习惯。比如上“鸦片战争”一课,可以设疑,假如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会侵略中国吗?又如,中国民族工业为何分布在沿海地区而不是内地?教师设疑的目的是让学生明了教材处处有疑,学习中若不能质疑,说明并不懂得学习,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便无法培养。因此,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学习历史现象时,要先搞清楚“是什么?”探究“为什么?”懂得“说明了什么?”如学习淝水之战时,我让学生思考,有人认为前秦才是统一中国的正义一方,对不对?为什么?前秦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使学生逐渐打破思维定势。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养成习惯,就使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由教师指导学习到独立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要指导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通过挖掘丰富、全面的史实,采用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式,为每个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成功的愉悦转化为创造的原动力。如社会调查、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辨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来激活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每每有所新发现能证实自己能力,从而更加自信。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思维的过程,拓展为创造能力。比如,在讨论岳飞时,学生指出:岳飞若是先率领军队打败金兵再回去,将会出现怎样的历史局面?又如评价武则天的辩论课上,一个学生认为:由于武则天是女的,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有的同学认为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应肯定。有的认为她残暴,应否定。有的认为应客观地公正地评价武则天,既有进步性,又有消极的一面。再如:在分析唐朝繁荣原因的小论文里,有一个学生分析道,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创立、学校制度的完备,使这时的人口素质得到提高,特别是官吏素质的提高,使这一时期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这说明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这也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和历史赋予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创新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达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者有机统一。”历史教师必须当好学习指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逐渐自主创造创新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观点、态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