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能正确翻译疑难语句。
(2)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练的笔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大意,培养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领学生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高尚品德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难点: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体会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练的笔法。
教学方法
培养锻炼自学能力,反复诵读感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为切入口,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死我活,血雨腥风的战场上,如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一定要有杰出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你知道多少这样的战役?能说说其中一次战役的具体情况吗?
(预设答案:长勺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师强调:春秋时期发生在齐鲁大地的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战胜了来犯的强大的齐国,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今天将一起进入文章《曹刿论战》,去了解个究竟。
二、朗读感知
(1)学生第一遍试读课文,勾画出生疏的字词。
(2)找一学生单个读。其他同学听读,辨识正误,再次感知全文内容。
(3)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又何间(jiàn)焉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望其旗靡(mǐ)
(4)师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听朗读节奏,再次感知大意。
(5)生齐读,加深感知。
(6)谈朗读后感知。
总结:本文写了曹刿请见、问战鲁庄公,并跟随鲁庄公作战,取得胜利后又向鲁庄公释战的情况,展示了曹刿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指挥才能。
三、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1)学生自译全文,勾画疑难句。
(2)分小组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3)全班逐段交流展示翻译课文。
(4)师强调重要实词和疑难句翻译。
重要实词:伐(攻打),鄙(鄙陋,目光短浅),对(回答),安(养),专(个人专有),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逐(追赶),克(战胜)
(5)再次齐读全文明主旨。
学生讨论:
师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准备、战争的进程、取胜的原因,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突出了其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并能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四、合作探究
(1)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是如何行文的?结构上有何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
交流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战)
曹刿请见鲁庄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曹刿问战鲁庄公→取信于民,胜之先决
↓
曹刿参战鲁庄公→体察军情,把握时机
↓
曹刿评战鲁庄公→总结取胜原因
总结: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1段写战前,2段写战时,第3段写战后。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承接自然,一起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2)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②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曹刿:忧君爱国、深谋远虑、从容镇定、军事指挥才能卓越。(远谋)
鲁庄公:无能无谋、鲁莽草率、知人善用、虚怀若谷。(鄙)
(3)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的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驰”、“将鼓”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因“三鼓”就表现出他们依仗人数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4)本文剪裁构思精当,在剪裁的详略上有何特点?
讨论后明确:本文是以曹刿的活动为主要内容来写的,所以对战前的准备(问战)、战争的进展(参战)、战后的总结(评战)详写,而对争双方的对峙、激战情况略写,这样就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使主题更鲜明。
五、总结
今天通过学习这篇名文,我们不但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充分认识到了曹刿的忧君爱国和深远谋略,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令我们折服。愿我们的同学们多读读古代关于战争的书籍,增长我们的军事知识。
六、布置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能正确翻译疑难语句。
(2)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练的笔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大意,培养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领学生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高尚品德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难点: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体会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练的笔法。
教学方法
培养锻炼自学能力,反复诵读感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为切入口,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死我活,血雨腥风的战场上,如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一定要有杰出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你知道多少这样的战役?能说说其中一次战役的具体情况吗?
(预设答案:长勺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师强调:春秋时期发生在齐鲁大地的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战胜了来犯的强大的齐国,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今天将一起进入文章《曹刿论战》,去了解个究竟。
二、朗读感知
(1)学生第一遍试读课文,勾画出生疏的字词。
(2)找一学生单个读。其他同学听读,辨识正误,再次感知全文内容。
(3)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又何间(jiàn)焉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望其旗靡(mǐ)
(4)师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听朗读节奏,再次感知大意。
(5)生齐读,加深感知。
(6)谈朗读后感知。
总结:本文写了曹刿请见、问战鲁庄公,并跟随鲁庄公作战,取得胜利后又向鲁庄公释战的情况,展示了曹刿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指挥才能。
三、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1)学生自译全文,勾画疑难句。
(2)分小组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3)全班逐段交流展示翻译课文。
(4)师强调重要实词和疑难句翻译。
重要实词:伐(攻打),鄙(鄙陋,目光短浅),对(回答),安(养),专(个人专有),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逐(追赶),克(战胜)
(5)再次齐读全文明主旨。
学生讨论:
师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准备、战争的进程、取胜的原因,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突出了其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并能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四、合作探究
(1)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是如何行文的?结构上有何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
交流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战)
曹刿请见鲁庄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曹刿问战鲁庄公→取信于民,胜之先决
↓
曹刿参战鲁庄公→体察军情,把握时机
↓
曹刿评战鲁庄公→总结取胜原因
总结: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1段写战前,2段写战时,第3段写战后。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承接自然,一起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2)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②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曹刿:忧君爱国、深谋远虑、从容镇定、军事指挥才能卓越。(远谋)
鲁庄公:无能无谋、鲁莽草率、知人善用、虚怀若谷。(鄙)
(3)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的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驰”、“将鼓”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因“三鼓”就表现出他们依仗人数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4)本文剪裁构思精当,在剪裁的详略上有何特点?
讨论后明确:本文是以曹刿的活动为主要内容来写的,所以对战前的准备(问战)、战争的进展(参战)、战后的总结(评战)详写,而对争双方的对峙、激战情况略写,这样就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使主题更鲜明。
五、总结
今天通过学习这篇名文,我们不但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充分认识到了曹刿的忧君爱国和深远谋略,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令我们折服。愿我们的同学们多读读古代关于战争的书籍,增长我们的军事知识。
六、布置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