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能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的互助性学习。研究表明: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竞争的学习状态中,久而久之,他们就有可能变得自私、冷漠、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能力,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合理分工,打好合作基础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为了避免这类现象的出现,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以优带差,以优促差,组际竞争”的原则,即按照4332、2112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小组划分原则是前后桌4人为一组,这样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近,有利于进行充分交流与合作。在划分职责时,我要求小组成员推选出本组的组长、协调员、记录员和汇报员。角色一旦确定,一段时间内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就承担自己相应的任务,一般一个月左右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进行一次调整。这样做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完成整个学习任务的具体职责,对所要完成的任务积极参与,还可以让每个学生体验不同的职责特点,从而更加理解别人的工作,使合作更易进行,也更利于发现并发挥学生的特长。
二、教给合作方法,培养参与意识
刚实行小组学习时,什么事情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完成,因而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讨论时,有些小组争得不亦乐乎,但只顾说自己的,完全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有的小组却“默默无闻”,都在期盼别人先开口;有的组员不参与,不合作,扰得小组学习无法正常进行;有的小组则是“离题千里”,讨论看似热烈,但毫无结果;有的小组甚至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讨论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老师对讨论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教给学生合作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讨论,怎么让学习差的同学得到发言的机会。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
要充分发挥小组集体力量,取消有碍学生思维发展、人格发展的一些清规戒律,让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敢探索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感人心者,莫先乎性。”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坛”,走近学生,当好学生的“参谋”。要经常进行心理换位,主动介入小组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组织,使学生感到问题的解决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是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的,教师只是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设想。教师要始终满怀信心,和颜悦色,实行人文关怀,做到以情感人,尤其对学困生,更应百倍关心,大力支持。
三、选好教学方法,调动参与积极性
要根据分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好教学方法,常采用的方法有:汇报、交流、辩论、小品表演等。比如,我在教学《风筝》时,让学生搜集身边的事例进行表演,学生兴高采烈,表演欲非常强。此时教师要尽力做好引导、沟通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激励学生交流、讨论、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风采,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交流讨论和表演中得到共同提高。此外,我还经常把热点话题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时事辩论会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虽然短暂,但能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四、适时给予评价,培养自尊自信
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都要适时给予评价,珍视学生讨论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思想及解题策略,尽可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表达出来,并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思想和解题策略及时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增强讨论成功的信心。进行讨论之前应作好评价,这样既可以推断和预见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又能使学生自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激发探索欲望。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也要通过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对个别小组作出评价,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激发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成功感,使学生头脑中尚处于朦胧状态的思想、观念、解题的策略和方法能够逐渐被领悟和强化。讨论之后的评价,通常是人们最关心的。教师应充分肯定讨论成果,并起到引导纠正作用,同时表扬讨论过程中有创见的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每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得到一些新启示。
一、进行合理分工,打好合作基础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为了避免这类现象的出现,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以优带差,以优促差,组际竞争”的原则,即按照4332、2112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小组划分原则是前后桌4人为一组,这样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近,有利于进行充分交流与合作。在划分职责时,我要求小组成员推选出本组的组长、协调员、记录员和汇报员。角色一旦确定,一段时间内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就承担自己相应的任务,一般一个月左右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进行一次调整。这样做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完成整个学习任务的具体职责,对所要完成的任务积极参与,还可以让每个学生体验不同的职责特点,从而更加理解别人的工作,使合作更易进行,也更利于发现并发挥学生的特长。
二、教给合作方法,培养参与意识
刚实行小组学习时,什么事情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完成,因而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讨论时,有些小组争得不亦乐乎,但只顾说自己的,完全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有的小组却“默默无闻”,都在期盼别人先开口;有的组员不参与,不合作,扰得小组学习无法正常进行;有的小组则是“离题千里”,讨论看似热烈,但毫无结果;有的小组甚至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讨论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老师对讨论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教给学生合作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讨论,怎么让学习差的同学得到发言的机会。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
要充分发挥小组集体力量,取消有碍学生思维发展、人格发展的一些清规戒律,让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敢探索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感人心者,莫先乎性。”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坛”,走近学生,当好学生的“参谋”。要经常进行心理换位,主动介入小组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组织,使学生感到问题的解决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是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的,教师只是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设想。教师要始终满怀信心,和颜悦色,实行人文关怀,做到以情感人,尤其对学困生,更应百倍关心,大力支持。
三、选好教学方法,调动参与积极性
要根据分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好教学方法,常采用的方法有:汇报、交流、辩论、小品表演等。比如,我在教学《风筝》时,让学生搜集身边的事例进行表演,学生兴高采烈,表演欲非常强。此时教师要尽力做好引导、沟通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激励学生交流、讨论、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风采,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交流讨论和表演中得到共同提高。此外,我还经常把热点话题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时事辩论会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虽然短暂,但能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四、适时给予评价,培养自尊自信
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都要适时给予评价,珍视学生讨论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思想及解题策略,尽可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表达出来,并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思想和解题策略及时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增强讨论成功的信心。进行讨论之前应作好评价,这样既可以推断和预见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又能使学生自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激发探索欲望。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也要通过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对个别小组作出评价,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激发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成功感,使学生头脑中尚处于朦胧状态的思想、观念、解题的策略和方法能够逐渐被领悟和强化。讨论之后的评价,通常是人们最关心的。教师应充分肯定讨论成果,并起到引导纠正作用,同时表扬讨论过程中有创见的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每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得到一些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