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词义反映的三条线路分别是思维线路、直觉线路和情感线路。它们是词义形成的渠道。思维线路是词义形成的主要线路;直觉线路是次要线路;而情感线路则是最次要的线路。经由三条线路导引,词义形成了四种形态,即思维形态、直觉形态、情感形态和思维-直觉兼类形态。在已有的词条中,思维形态占据绝大比例,其次是思维-直觉兼类形态,而直觉形态、情感形态所占的比例却极小。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和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思维线路;直觉线路;情感线路;思维形态;直觉形态;情感形态;思维-直觉兼类形态。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各个词来进行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词这种符号所负载的意义进行交流的过程。那么,词义是通过何种渠道被反映出来的?它自身又存在着那几种形态?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相关的论述。
词义反映的三条线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它们是词义形成的渠道,包括:思维线路、直觉线路和情感线路。
(一)思维线路
思维线路,它是词义形成的主要线路,是客观事物反映到头脑中形成词义的主要渠道。通过这条渠道,形成了所谓的概念义,形成了大部分的理性义,我们把概念义,理性义统称为思维义,它属于基义的范畴。这种意义主要是抽象的,有时是概括的。且通过这条渠道形成的词义大多是科学的,有的是准科学的;大部分是概念性的,有少数是非概念性的。
词义的形成不是照相式的,而是以社会的意识形态来切分事物,并提出切片的属性。这属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抽象的,一类是概括的。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事物的切片及其属性提取的结果不同,是因为不同的社会各个社会成员的意识不同。如对颜色的划分,汉语把常见的颜色切分成11个,而俄语,匈牙利语则把常见的颜色切分成12个。这便是不同的社会各个社会成员意识不同的结果。
(二)直觉线路
直觉线路,对词义形成来说是次要的。现代思维科学和心理学中直觉包括感觉、知觉,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了直觉的传感线路,属于意识范畴,但不属于思维。直觉思维属于前思维,部分感性义、陪义是通过直觉思维形成的,是非思维意义的一种,属于普通常识范围。例如:
[迎春花]ying chun hua 花色呈蛋黄色,花瓣小而密,长满枝条,在春天开花最早,先开花后长叶。
这是人们通过平时观察,经由直觉线路对它进行的解释。又如,西方白种人给我们的印象是:高鼻子,蓝眼睛,深眼窝,脸部轮廓清晰,多数是金发卷曲。
以上例子都通过直觉渠道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表象。象声词也是通过直觉线路形成的,它表现的只是感性义,不是理性义,属于意识内容,不属于思维内容。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声音的感受不同,如蜜蜂叫,汉语用"嗡嗡"来形容,而英语则用"buzz"来记录,操同一语言的人对同一声音的感受也不完全相同。例如,人们听到猫叫,有人感受的声音是"喵喵",有人感受到的是"咪咪"。
(三)情感线路
情感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人在反映外界对象和现象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各种认识,还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词义的线路我们称之为情感线路。情感线路也属意识范围,是词义产生最次要的线路。它包括:
(1)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如:
[见风使舵]jian feng shi duo 比喻跟着情势转变方向(贬义)。
这个词是指见机行事,根据事情的变化,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立场、态度,形容一个人立场不坚定,左右摇摆,这是对一个人的评价,多持不赞成的情感态度,也是道德评价。
(2)美感。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如:
"夜晚,朦胧的月纱透着袅娜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宛如婷婷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袅娜"和"婷婷"分别形容了月下荷花的美和荷叶的没,也体现了对荷花、荷叶的评价,给人一种和谐、 活泼的美的享受。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的认识和 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如:
[怀疑]huai yi 疑惑;不很相信。
它是指人们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发现已有的结论并不够正确、严密时所产生的情感。
通过情感线路,产生了词的情感义,评价义和部分理性义。而我们经常使用的感叹词也是由此线路产生的。如:
[呸]pei 叹词,表示唾弃或斥责。
当人们对所观察的对象持有一种斥责、不满的态度时,常常用"呸"一词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由此可见,诸如"呸"之类的感叹词正是通过情感线路产生的。
以上已经论及,词义反映具有三条线路,经由三条线路导引,词义形成了四种形态,即思维形态、直觉形态、情感形态和思维-直觉兼类形态。
(一)思维形态
词义通过思维线路,得到了精确、科学的阐释,从而形成一种较科学的定位,这种定位即思维形态,它属于学科义位的范畴。学科义位就是科学义值、专门义值,相当与传统词汇学的概念义,反映的主要是范畴特征,它是反映事物的本质或特有属性的义位。如:
[方程]fang cheng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叫方程式。
人们正是通过对无数具体的方程式的搜集, 整理,经过慎密的思维,才得出对"方程"一词较科学的阐释,属于词义的思维形态。
(二)直觉形态
经过直觉线路的导引,提取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但却是事物最显著的特征,这就是词义的直觉形态。词义的直觉形态属于普通义位,也就是说它反映的是表意特征和指称特征,即一般属性或最显著的可感特征。如人们可以这样解释"冰":
[冰]bing 透明、坚硬,用手触摸是凉的,由水凝结而成的。
这就是人们通过视觉、触觉以及平时的观察(知道它是由水凝结而成的)而形成的对"冰"的解释,这种解释是经由直觉线路导引的,属于词义的直觉形态。
词义的直觉形态与词义的思维形态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
(1)直觉形态先于思维形态,具有先行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先从直觉开始的,而不是从思维入手。当人们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时候,往往通过感觉、知觉等先对其有一个感性的、大体的了解,而后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研究,才能逐渐抓住对象的本质属性,形成思维形态。如人们对"鲸"的认识。通过直觉,人们认为它有鳍,性状象梭,生活在海洋里,就把它归为鱼类。后来,经过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才发现实际上是哺乳动物,这才上升到思维高度,转化成了思维形态。由此可见,直觉形态先于思维形态,具有先行性。
(2)直觉形态具有显著性。
人们通过直觉线路导引,把握住的往往是事物最显著的特征,如上文所举的对"冰"一词的释义,就是从其最显著的特征"透明、坚硬,用手触摸是凉的"等入手进行释义的而往往舍弃一些不显著的特点,如它的形状等,这样易于人们理解。
(3)直觉形态具有全民性。
通过感觉、知觉等形成的词义的直觉形态,往往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并理解的,而思维形态则不然。如"太阳"一词,提起它,人们常想到的是:在天空中发出耀眼光芒的物体,且每天都是东出西落。这便是它的直觉形态,而它的思维形态:"地球轨道所围绕的天体,地球从它那儿吸收光和热。"则并非每个人都了解的。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与思维形态而言,直觉形态具有全民性。
(4)直觉形态具有时代性。
人们通过直觉线路给词下的定义往往还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这是因为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词义的直觉形态在某一特定时代被认为是科学的,而超出这一时代之后,它便被淘汰了,所以说,直觉形态具有时代性。如对"章鱼"的认识。通过直觉,人们认为章鱼生活在海里,与鱼嬉戏为伴,所以在释义时便把它归入鱼类,即属于脊椎动物。而后来随着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发现章鱼属于软体动物。与原来的释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人们再也不把章鱼归入鱼类,这种释义便被淘汰了,而"章鱼"这一名称,则因为被广泛使用而沿用下来。由此可见,直觉形态具有时代性。
(5)直觉形态具有民族性。
受社会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制约,直觉形态具有民族性。如对颜色的分类,有的民族将常见的颜色切分成十一种,有的切分成十二种,而有的民族则只切分成两种。
综上所述,与思维形态相比,直觉形态具有先行性、显著性、全民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
(三)情感形态
由情感线路导引,形成了部分词义,这就是词义的情感形态,它包括四种情况:
(1)在基义里表示情感的词,它属于学科义位。如:
[愉快]yu kuai 快意;舒畅。
"愉快"一词本身便表示"快意;舒畅"的情感,所以它是在基义里表示的情感形态。
(2)在基义里表示的语气性形态,它属于普通义位。如:
[呀]ya 叹词,表示惊异。
当人们对某一事件产生惊异之感时,常常发出"呀"的一声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呀"的基义正是通过情感线路导引而形成的。
(3)在基义里表示褒贬的词,它属于学科义位。如:
[豪杰]hao jie 才能出众的人。
通过"豪杰"一词的基义,我们便不难看出人们对其所持的褒扬的态度。
(4)在陪义里表示褒贬或情感的词,它属于学科义位。又可细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在造词之初并不含褒贬或情感色彩,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并日趋固定。如:
[高谈阔论]gao tan kuo lun 指空洞、不切实际的议论。后世指大发议论,漫无边际的谈论(含贬义)。
一是在造词之初便含有褒贬或情感色彩,如:
[放空气]fang kong qi 比喻故意制造某种气氛或散步某种消息(贬义)。
这个词从造词之初便含有贬义,并一直延续下来。
在情感形态所包含的四种情况中,在基义里表示情感的词、在基义里表示褒贬的词与在陪义里表示褒贬或情感的词都属于学科义位,只有在基义里表示的语气性形态属于普通义位。
(四)思维-直觉兼类形态
还有部分词的词义经由思维线路和直觉线路的导引,兼有思维、直觉两种形态。当人们给词下定义时,发现在叙述许多对象时既需要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又需要描绘出它自身最显著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将被说明的对象阐释的既科学又清楚。比如,苹果、杏、桃等果树同属落叶乔木,若仅是通过思维线路将它们释义为"落叶乔木的一种"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时就需要经由直觉线路的导引,将其花色、叶形、果实形状及味道等一并加以解释,才能使释义清晰明了。采用兼类形态适宜的大多是名词。如:
[狒狒]fei fei 哺乳动物,身体性状象猴,头部形状象狗,毛灰褐色,四肢粗,尾细长。群居,杂食。多产在非洲。
在对这个词的释义中,"哺乳动物,群居,杂食,多产在非洲"显然是经过人们长时间的细致观察与研究,由思维线路导引,而抓住了"狒狒"的本质属性所做的释义。而"身体形状象猴,头部形状象狗,毛灰褐色,四肢粗,尾细长。"则是人们经由直觉线路导引,对其外貌所做的描绘。这使得人们在查阅"狒狒"一词时便会对"狒狒"这种动物有了大体的了解。
由于兼类形态包含思维、直觉两种形态,与此相对应,它属于学科义位与普通义位的跨类。
在对七八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三十页的调查分类中,共有651个词条,其中属于思维形态的词条有630条,约占96.8%,属于直觉形态的词条仅有2条,约占0.3%,属于思维-直觉兼类形态的词条有19条,约占2.9%,而属于情感形态的词条却没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思维形态占据绝大比例,其次是思维-直觉兼类形态,而直觉形态、情感形态所占的比例却很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和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上文已经提到,在现代思维科学和心理学中,直觉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有机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里所说的个别属性即客观事物的单一的物理、化学特性。例如,当人们拿到桔子时,对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的感觉。知觉则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在头脑中的反映。如人们看到桔子时,意识到它可以吃,便是知觉的作用。感觉、知觉同属感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是一种直接的形象的反映现实的形式,凭借它,我们还不能把事物的一般特征与个别特征,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还不能揭示出各种对象或观察之间本质的、合乎规律的必然联系。所以,由直觉线路导引形成的词义尽管有浅显、易理解、形象的好处,但随着思维、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释义有着很多弊端。现仅举一个小例子加以说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对"人"的解释是:"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这是通过直觉对"人"下的定义,显然,这种定义抓住了人的最显著的特征--"没有羽毛""两足",但试想一下,一只煺了毛的鸡是不是也具备这些特征呀?难道我们也能把它归入"人"的行列吗?
人们在认识到了感性阶段的一些不足之后,便开始向理性认识阶段过渡。在思维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些词义的思维形态,这些思维形态以特有的形式反映各种对象或各种现象间的一般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对象或现象进行分类,从对象或现象的一般属性中抽出本质属性,对对象或现象进行多阶段分析综合的过程。我们凭借思维不仅能认识通过直觉感知到的事物,而且能对那些虽非直接感知,但与直觉感知有一定联系的事物,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判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词释义的对象范围。如:
[泛神论]fanshenlun一种哲学理论,主张神不存在于自然之外,自然便是神的体现。在有些哲学家那里,曾用泛神论的形式表达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后来变成企图调和科学和宗教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存在于神之中。
"泛神论"一词无论是通过感觉还是通过知觉都是无法给它下定义的,而经由思维线路的导引便可以作到这一点。
正是因为思维线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且扩大了词的释义范围,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所以它才后来居上,在词的释义的四种形态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不同,它们不是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本身的反映,而是现实的对象和现象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反映,即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下转第18页) (上接第15页)反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态度,对于这些受社会关系所制约的态度的反映,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由于人类的情感态度为数不多,所以词义的情感形态占的比例也很小。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情感将回越来越丰富,词义的情感形态也会相应有所增加,但肯定不会成为主流。
因为适于用思维-直觉形态的词(只有一部分名词)很少,所以思维-直觉兼类形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
参考文献:
[1]王葆仁:《试论形象思维对语言发展的贡献》,见《思维科学》1988年第1期P26。
[2]《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3]《心理学》,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4]《实验心理学简编》,甘肃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思维线路;直觉线路;情感线路;思维形态;直觉形态;情感形态;思维-直觉兼类形态。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各个词来进行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词这种符号所负载的意义进行交流的过程。那么,词义是通过何种渠道被反映出来的?它自身又存在着那几种形态?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相关的论述。
词义反映的三条线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它们是词义形成的渠道,包括:思维线路、直觉线路和情感线路。
(一)思维线路
思维线路,它是词义形成的主要线路,是客观事物反映到头脑中形成词义的主要渠道。通过这条渠道,形成了所谓的概念义,形成了大部分的理性义,我们把概念义,理性义统称为思维义,它属于基义的范畴。这种意义主要是抽象的,有时是概括的。且通过这条渠道形成的词义大多是科学的,有的是准科学的;大部分是概念性的,有少数是非概念性的。
词义的形成不是照相式的,而是以社会的意识形态来切分事物,并提出切片的属性。这属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抽象的,一类是概括的。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事物的切片及其属性提取的结果不同,是因为不同的社会各个社会成员的意识不同。如对颜色的划分,汉语把常见的颜色切分成11个,而俄语,匈牙利语则把常见的颜色切分成12个。这便是不同的社会各个社会成员意识不同的结果。
(二)直觉线路
直觉线路,对词义形成来说是次要的。现代思维科学和心理学中直觉包括感觉、知觉,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了直觉的传感线路,属于意识范畴,但不属于思维。直觉思维属于前思维,部分感性义、陪义是通过直觉思维形成的,是非思维意义的一种,属于普通常识范围。例如:
[迎春花]ying chun hua 花色呈蛋黄色,花瓣小而密,长满枝条,在春天开花最早,先开花后长叶。
这是人们通过平时观察,经由直觉线路对它进行的解释。又如,西方白种人给我们的印象是:高鼻子,蓝眼睛,深眼窝,脸部轮廓清晰,多数是金发卷曲。
以上例子都通过直觉渠道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表象。象声词也是通过直觉线路形成的,它表现的只是感性义,不是理性义,属于意识内容,不属于思维内容。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声音的感受不同,如蜜蜂叫,汉语用"嗡嗡"来形容,而英语则用"buzz"来记录,操同一语言的人对同一声音的感受也不完全相同。例如,人们听到猫叫,有人感受的声音是"喵喵",有人感受到的是"咪咪"。
(三)情感线路
情感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人在反映外界对象和现象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各种认识,还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词义的线路我们称之为情感线路。情感线路也属意识范围,是词义产生最次要的线路。它包括:
(1)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如:
[见风使舵]jian feng shi duo 比喻跟着情势转变方向(贬义)。
这个词是指见机行事,根据事情的变化,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立场、态度,形容一个人立场不坚定,左右摇摆,这是对一个人的评价,多持不赞成的情感态度,也是道德评价。
(2)美感。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如:
"夜晚,朦胧的月纱透着袅娜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宛如婷婷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袅娜"和"婷婷"分别形容了月下荷花的美和荷叶的没,也体现了对荷花、荷叶的评价,给人一种和谐、 活泼的美的享受。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的认识和 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如:
[怀疑]huai yi 疑惑;不很相信。
它是指人们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发现已有的结论并不够正确、严密时所产生的情感。
通过情感线路,产生了词的情感义,评价义和部分理性义。而我们经常使用的感叹词也是由此线路产生的。如:
[呸]pei 叹词,表示唾弃或斥责。
当人们对所观察的对象持有一种斥责、不满的态度时,常常用"呸"一词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由此可见,诸如"呸"之类的感叹词正是通过情感线路产生的。
以上已经论及,词义反映具有三条线路,经由三条线路导引,词义形成了四种形态,即思维形态、直觉形态、情感形态和思维-直觉兼类形态。
(一)思维形态
词义通过思维线路,得到了精确、科学的阐释,从而形成一种较科学的定位,这种定位即思维形态,它属于学科义位的范畴。学科义位就是科学义值、专门义值,相当与传统词汇学的概念义,反映的主要是范畴特征,它是反映事物的本质或特有属性的义位。如:
[方程]fang cheng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叫方程式。
人们正是通过对无数具体的方程式的搜集, 整理,经过慎密的思维,才得出对"方程"一词较科学的阐释,属于词义的思维形态。
(二)直觉形态
经过直觉线路的导引,提取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但却是事物最显著的特征,这就是词义的直觉形态。词义的直觉形态属于普通义位,也就是说它反映的是表意特征和指称特征,即一般属性或最显著的可感特征。如人们可以这样解释"冰":
[冰]bing 透明、坚硬,用手触摸是凉的,由水凝结而成的。
这就是人们通过视觉、触觉以及平时的观察(知道它是由水凝结而成的)而形成的对"冰"的解释,这种解释是经由直觉线路导引的,属于词义的直觉形态。
词义的直觉形态与词义的思维形态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
(1)直觉形态先于思维形态,具有先行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先从直觉开始的,而不是从思维入手。当人们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时候,往往通过感觉、知觉等先对其有一个感性的、大体的了解,而后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研究,才能逐渐抓住对象的本质属性,形成思维形态。如人们对"鲸"的认识。通过直觉,人们认为它有鳍,性状象梭,生活在海洋里,就把它归为鱼类。后来,经过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才发现实际上是哺乳动物,这才上升到思维高度,转化成了思维形态。由此可见,直觉形态先于思维形态,具有先行性。
(2)直觉形态具有显著性。
人们通过直觉线路导引,把握住的往往是事物最显著的特征,如上文所举的对"冰"一词的释义,就是从其最显著的特征"透明、坚硬,用手触摸是凉的"等入手进行释义的而往往舍弃一些不显著的特点,如它的形状等,这样易于人们理解。
(3)直觉形态具有全民性。
通过感觉、知觉等形成的词义的直觉形态,往往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并理解的,而思维形态则不然。如"太阳"一词,提起它,人们常想到的是:在天空中发出耀眼光芒的物体,且每天都是东出西落。这便是它的直觉形态,而它的思维形态:"地球轨道所围绕的天体,地球从它那儿吸收光和热。"则并非每个人都了解的。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与思维形态而言,直觉形态具有全民性。
(4)直觉形态具有时代性。
人们通过直觉线路给词下的定义往往还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这是因为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词义的直觉形态在某一特定时代被认为是科学的,而超出这一时代之后,它便被淘汰了,所以说,直觉形态具有时代性。如对"章鱼"的认识。通过直觉,人们认为章鱼生活在海里,与鱼嬉戏为伴,所以在释义时便把它归入鱼类,即属于脊椎动物。而后来随着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发现章鱼属于软体动物。与原来的释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人们再也不把章鱼归入鱼类,这种释义便被淘汰了,而"章鱼"这一名称,则因为被广泛使用而沿用下来。由此可见,直觉形态具有时代性。
(5)直觉形态具有民族性。
受社会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制约,直觉形态具有民族性。如对颜色的分类,有的民族将常见的颜色切分成十一种,有的切分成十二种,而有的民族则只切分成两种。
综上所述,与思维形态相比,直觉形态具有先行性、显著性、全民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
(三)情感形态
由情感线路导引,形成了部分词义,这就是词义的情感形态,它包括四种情况:
(1)在基义里表示情感的词,它属于学科义位。如:
[愉快]yu kuai 快意;舒畅。
"愉快"一词本身便表示"快意;舒畅"的情感,所以它是在基义里表示的情感形态。
(2)在基义里表示的语气性形态,它属于普通义位。如:
[呀]ya 叹词,表示惊异。
当人们对某一事件产生惊异之感时,常常发出"呀"的一声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呀"的基义正是通过情感线路导引而形成的。
(3)在基义里表示褒贬的词,它属于学科义位。如:
[豪杰]hao jie 才能出众的人。
通过"豪杰"一词的基义,我们便不难看出人们对其所持的褒扬的态度。
(4)在陪义里表示褒贬或情感的词,它属于学科义位。又可细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在造词之初并不含褒贬或情感色彩,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并日趋固定。如:
[高谈阔论]gao tan kuo lun 指空洞、不切实际的议论。后世指大发议论,漫无边际的谈论(含贬义)。
一是在造词之初便含有褒贬或情感色彩,如:
[放空气]fang kong qi 比喻故意制造某种气氛或散步某种消息(贬义)。
这个词从造词之初便含有贬义,并一直延续下来。
在情感形态所包含的四种情况中,在基义里表示情感的词、在基义里表示褒贬的词与在陪义里表示褒贬或情感的词都属于学科义位,只有在基义里表示的语气性形态属于普通义位。
(四)思维-直觉兼类形态
还有部分词的词义经由思维线路和直觉线路的导引,兼有思维、直觉两种形态。当人们给词下定义时,发现在叙述许多对象时既需要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又需要描绘出它自身最显著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将被说明的对象阐释的既科学又清楚。比如,苹果、杏、桃等果树同属落叶乔木,若仅是通过思维线路将它们释义为"落叶乔木的一种"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时就需要经由直觉线路的导引,将其花色、叶形、果实形状及味道等一并加以解释,才能使释义清晰明了。采用兼类形态适宜的大多是名词。如:
[狒狒]fei fei 哺乳动物,身体性状象猴,头部形状象狗,毛灰褐色,四肢粗,尾细长。群居,杂食。多产在非洲。
在对这个词的释义中,"哺乳动物,群居,杂食,多产在非洲"显然是经过人们长时间的细致观察与研究,由思维线路导引,而抓住了"狒狒"的本质属性所做的释义。而"身体形状象猴,头部形状象狗,毛灰褐色,四肢粗,尾细长。"则是人们经由直觉线路导引,对其外貌所做的描绘。这使得人们在查阅"狒狒"一词时便会对"狒狒"这种动物有了大体的了解。
由于兼类形态包含思维、直觉两种形态,与此相对应,它属于学科义位与普通义位的跨类。
在对七八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三十页的调查分类中,共有651个词条,其中属于思维形态的词条有630条,约占96.8%,属于直觉形态的词条仅有2条,约占0.3%,属于思维-直觉兼类形态的词条有19条,约占2.9%,而属于情感形态的词条却没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思维形态占据绝大比例,其次是思维-直觉兼类形态,而直觉形态、情感形态所占的比例却很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和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上文已经提到,在现代思维科学和心理学中,直觉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有机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里所说的个别属性即客观事物的单一的物理、化学特性。例如,当人们拿到桔子时,对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的感觉。知觉则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在头脑中的反映。如人们看到桔子时,意识到它可以吃,便是知觉的作用。感觉、知觉同属感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是一种直接的形象的反映现实的形式,凭借它,我们还不能把事物的一般特征与个别特征,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还不能揭示出各种对象或观察之间本质的、合乎规律的必然联系。所以,由直觉线路导引形成的词义尽管有浅显、易理解、形象的好处,但随着思维、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释义有着很多弊端。现仅举一个小例子加以说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对"人"的解释是:"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这是通过直觉对"人"下的定义,显然,这种定义抓住了人的最显著的特征--"没有羽毛""两足",但试想一下,一只煺了毛的鸡是不是也具备这些特征呀?难道我们也能把它归入"人"的行列吗?
人们在认识到了感性阶段的一些不足之后,便开始向理性认识阶段过渡。在思维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些词义的思维形态,这些思维形态以特有的形式反映各种对象或各种现象间的一般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对象或现象进行分类,从对象或现象的一般属性中抽出本质属性,对对象或现象进行多阶段分析综合的过程。我们凭借思维不仅能认识通过直觉感知到的事物,而且能对那些虽非直接感知,但与直觉感知有一定联系的事物,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判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词释义的对象范围。如:
[泛神论]fanshenlun一种哲学理论,主张神不存在于自然之外,自然便是神的体现。在有些哲学家那里,曾用泛神论的形式表达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后来变成企图调和科学和宗教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存在于神之中。
"泛神论"一词无论是通过感觉还是通过知觉都是无法给它下定义的,而经由思维线路的导引便可以作到这一点。
正是因为思维线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且扩大了词的释义范围,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所以它才后来居上,在词的释义的四种形态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不同,它们不是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本身的反映,而是现实的对象和现象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反映,即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下转第18页) (上接第15页)反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态度,对于这些受社会关系所制约的态度的反映,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由于人类的情感态度为数不多,所以词义的情感形态占的比例也很小。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情感将回越来越丰富,词义的情感形态也会相应有所增加,但肯定不会成为主流。
因为适于用思维-直觉形态的词(只有一部分名词)很少,所以思维-直觉兼类形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
参考文献:
[1]王葆仁:《试论形象思维对语言发展的贡献》,见《思维科学》1988年第1期P26。
[2]《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3]《心理学》,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4]《实验心理学简编》,甘肃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