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qm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由”,与新课程理念有众多相似之处。本文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和思考,提出地理教学的具体学习策略。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人本主义;学习策略
  一、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地理学习策略
  1.目标整体取向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是首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是达到整体目标设计的关键,这也是传统教育所忽视的[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更加重视对学生知、情、意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将三者同时整合在课时教学目标中,以免顾此失彼。
  由表1可知,课程目标和地理内容标准的对应关系是符合逻辑和教学设计的。教师可根据标准、活动建议和课程总目标来把握每章或者每节课的目标整体取向,做到胸有成竹,使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达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讲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时,首先,告诉学生城市的等级分为哪几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其次,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讨论教材活动题“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服务时,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特点以及城市发展成为一定规模或者等级的原因,认识到城市等级不仅仅是从人口的数量来划分。学生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发散式讨论,不仅使地理思维得到拓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联系学生生活
  (1)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人本主义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打造“小先生”课堂。如讲“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它因素举例”时,教师可提前给每个学生布置任务:收集自己家乡城市、城镇或者乡村的地域照片,进行实地走访,记录家乡的发展变化,思考形成如今格局的原因。接着在课堂上可按照省—市—县(镇)—村四个等级进行分组交流,感受家乡的变化,最后进行随机发言。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需做好组织协调。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真实变化,轻松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是学生最喜爱的,也是最有意义的。
  (2)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堂,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只有情境创设成功,才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课堂。那么,怎样的情境才是真实有效的?笔者认为,情境案例一定要与学生生活相关,就近取材取景,不能让学生凭空想象,不切实际。如讲“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利用教室内的暖气片作为引导。首先,让学生回答教室内的暖气片为什么要放置在地上而不是悬挂在空中,回顾“热力环流”知识点;其次,让学生说出供暖需要的燃料——煤炭,这时,教师可切换幻灯片(学校锅炉房烟囱浓烟滚滚),也可让学生观察校园,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提出锅炉房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对环境的污染和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认识到过快的城市化给周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
  3.重视情感交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精神活动过程,强调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它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共同建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和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自由,学生给予认同和配合,这将增强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当然这种反馈有认知方面的反馈,也有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尊重与信任。如本章中有两个读图思考:一是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起个名字;二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遇到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做好学生回答不符合逻辑甚至脱离主题的心理准备。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回答,并欣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纠正其回答中不适当的地方,并告知今后遇到这种问题该怎样思考。再如,本章的问题探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教师应本着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同回答,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多用鼓励性语言,试着交换自己的看法。在相互的交流中,消除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建立牢固的师生情感。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方法的启示
  1.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肯定会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如“城市与城市化”内容,可以按照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在课前准备符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学习材料。方法如下: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的比较;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比较[3];区域内部要素利与弊的比较。如在收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它因素举例”的资料时,学生可收集不同时期的照片,进行走访,讨论家乡人口和城市文化的变化,交流感想;也可收集家乡城市的某个工厂、建筑物、商场、街道等资料和图片进行纵向比较,说出它的发展变化,分析其对当地人和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2.采取区域分析与比较方法
  区域分析与比较是学习区域地理最常用的方法。区域比较法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能拓宽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视野。如讲“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时,可以南宁市和上海市为例进行比较分析:①分别展示南宁市和上海市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人口统计数据,人口比重的年增长率以及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数,并进行比较;②分析南宁市和上海市人口增加的原因及对居住环境的影响;③展示上海市人口向城市边缘扩散的图片或相关报道(第六次人口普查),思考上海市人口逐渐郊区化和南宁市人口增长的原因;④展示近10年来两市的GDP,思考南宁市GDP增长率超过上海市的原因;⑤思考南宁市会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上海市又应该怎样合理规划来阻止内城的衰落[4]?结合以上问题的比较分析,学生有机会通过观察、联想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来锻炼自身的地理思维,并掌握“城市化与人口变化”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倡导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也是人本主义学习观所倡导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真正有效地应用到生活实处。如本章的问题探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自行选择理想的住所,更应让学生分析自己居住地的利弊,尝试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这样的问题设疑必将引发地理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使本节课得到拓展和升华。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人本主义也非常重视师生关系,强调情感与认知并重,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因此,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通讯作者:张胜前)
  参考文献:
  [1]张胜前.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学地理学习策略[J].地理教育,2009(0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8.
  [3]陈红.英国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区域地理”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1):39.
  [4]薛梅.区域比较与地理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一位英国教师的课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06):13-14.
其他文献
一、以教师生活阅历代替学生经历,导致学生陷入思维盲区  作为以农村学生为主要生源的县城中学,本以为学生跟笔者这一代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一样,对农事活动应该非常熟悉。因此,第一次使用新课标编写地理教材时,为体现“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这一理念,在备课时就以自己已有生活经验为依托,设计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结果发现这些经验只有教师才拥有,而学生并不具备,造成学生思维缺乏必要的素材支撑,陷入思维盲区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中学高胜滨教师回答:  1.利用教学资源的应用种类——多样性  课堂上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除了教材,还有课件、影视资料、图文素材、文物遗迹、网络媒体等。有效发掘各类教学资源,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例如,学习“巴西”时,展示2014年巴西世界杯图文资料,设问会徽主色的象征意义,借助热点载体通过图文形式设疑引入课题;创设“游山玩水”活动,展示基督山和
177.以QQ群为平台如何提高网络教研活动有效性?  浙江省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刘贵清、嘉兴市第一中学李接君教师回答:  网络教研即借助网站、即时聊天工具(如QQ、UC等)、博客和各种网络工具,有组织、有目标、有方案、有策略、有过程、有反思、有总结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其中“QQ群教研”凭借其方便、实时、高效的“群聊”功能,成为网络教研的主要方式之一。2012年11月,嘉兴市地理学科基地骨干教师培训班以
一、构建心理地图的重要性  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由此可见,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地图甚至绘制地图,但是反映在地理学习上却是费时多、效率低、死记硬背等。遇到具体地理情景的变更,又会茫然无措。这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
153.如何激发农村学校学困生地理学习兴趣?  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莫新玉教师回答:  笔者所在的农村初中有部分学生上课时经常提不起兴趣,对所教年级展开调查,了解到导致这部分学生上课充耳不闻的主观原因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意志品质不坚韧等。如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可以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谐思想”再次凸显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和谐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课堂内、外和地理考试三方面探讨高中地理有效进行和谐思想教育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和谐;教学;途径  和谐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互补合作、和睦协调、共同发
高中地理图册在高中地理课程中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课本配套教材,以其形象直观,高度概括各类地理要素的特点一直以来都对课本起着补充、完善、拓展和延伸的作用。但地理图册在编制过程中,偶尔会出现编教脱节的情况,即编写者选择的图像和内容,虽然科学翔实而且类型丰富,却往往不适合教师课堂所用。而且在新课程理念下,图册被赋予了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使命。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一本图像质量精良,且
摘要:“作业练习库”是《地理教学论》市级精品共享课拓展资源的重要内容,其试题分类为基础题、提升题和综合题三层次,以设问角度多样、活动空间广泛、思维方式开放为试题设计原则。  关键词:作业练习库;网络资源;地理教学论  《地理教学论》市级精品共享课程群包含地理学科教学论、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等系列课程。“作业练习库”作为其精品共享课程群拓展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制作多媒体课件已越来越普遍,因为课件的运用能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互动交流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参加了2013年重庆市优秀地理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作为评委之一,在评选过程中感触颇多,并对我市中学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加以归纳,以期使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制作地理课
指导教师 巫清华  茫茫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凡的星球,尽管它小得像宇宙中的一粒沙尘,却拥有着如此复杂的生命。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并未发现还有任何一个星球存在着复杂生命体。那么生命存在的条件到底有哪些?到底存在多少,有多么苛刻的条件才能造出非凡的地球呢?关于地球的特殊性,课本并未做详细的介绍,经过整理资料,笔者发现生命存在必要条件最常见的一共有20条之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7点。  条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