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提高教育价值”、“转变课堂结构”为出发点,立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目标定位在发展小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意识能力素养和思想方法素养上,在新的社会人才需要下,小学数学课堂的转型迫在眉睫。文章首先对核心素养及数学培养价值展开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活动化、综合化、生活化、趣味化等转型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转型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309
引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知识能力水平的稳定增长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是教师在基础教育教学阶段,除讲授知识之外,应重点对学生展开培养的一个方面。对数学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包括学生对该科目知识的学习态度、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影响着他们的综合水平。因此,为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获得更多的知识、形成足够支撑自身成长的能力,教师必须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以其高逻辑性、高抽象性、高复杂性、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征,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稳居中心地位,是师生公认的最具难度的一门学科。在过往的教学模式中,受刻板的应试思维影响,大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机械式灌输的思维定式,并在加强运用的目的下,盲目地采取“题海战术”的方法,反复地让学生参与解题训练。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灌输式教育和机械式训练,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极易使他们陷入定式思维当中,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进行课堂转型迫在眉睫。
2、核心素养理念下课堂转型的实践策略
(1)基于学科运用特征,追求活动化转型
不同学科知识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特点,数学以其高操作性、高实践性的特征,始终居于小学课程的中心地位,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知识的跳板,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水平的重要渠道。教师应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出发点,将数学课堂打造成以活动为中心的课堂,让他们参与到一系列知识探究活动当中,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形成思维[1]。在活动中,教师需要适当减少介入,并在学生陷入误区时及时指导,提高他们体验的准确性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时,可以遵循情境导入、提出问题、体验操作、猜想验证的流程。让学生保持身体重心不变,做“甩手臂”的动作,发现甩手臂一圈会在空中形成一个圆形,初步进入学习状态。再设计“抢夺椅子”的游戏活动,将一张座椅摆在教室中央,让学生在听到口令后,争夺座椅。从公平的方面考虑,提出“学生怎样排列才最合理”的问题,引导他们环绕座椅围成圆圈,使其发现每一个人与座椅的距离都相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的知识概念。凭借在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清晰。
(2)基于学科综合特征,追求综合化转型
数学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项知识,其核心素养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教师需要从它的综合特征出发,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搭建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和应用平台[2]。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综合性更强的课题,要求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独立或以合作的方式,探究课题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延展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时,可以设计“校图书室书籍类目调查、班级学生喜好的课外运动调查”等课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指向自行组成调查小组、选择课题,利用所学知识,从收集数据开始,独立完成任务。通过综合化的活动,扩大实践的空间,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水平,使其获得更好的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解答问题的能力。
(3)基于学科统领特征,追求生活化转型
统领性,是指数学是贯穿学生成长始终的一项知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将数学课堂向生活化方向转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习惯[3]。在课堂中,秉承“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设计生活化的题目,将学生熟悉的数学元素整合在一起,构建以应用为主、充满生活气息的题目,引导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解答问题,深化运算能力和思维水平。
例如,在讲解“百分数的乘法”时,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打折促销”活动,设计“购物”的情境,列举不同的折扣方式,让学生计算哪一种折扣更划算,让他们发现“生活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和思想”,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热情,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4)基于学科阶段特征,追求趣味化转型
无论是数学知识的讲授还是小学生的成长,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教师需要意识到,对学生来说,他们在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都是大相径庭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当教育进入到不同阶段,数学学科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需要在尊重小学生的思维本质和兴趣、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立足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化,借助“数”与“形”的结合,帮助他们搭建知识框架,获得从表象发现本质的能力,提高对數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广度[4]。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利用数学终将服务于科学信息技术的特征,在多媒体环境中,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学生制造一个真实、直观的思考空间,促进他们对本质内容的理解。同时,融入一些趣味性元素,减轻学科本身的枯燥、乏味之感,让课堂更加活泼、生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转型课堂,教师需要聚焦“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推进、数学知识价值的深入解读”,从“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以“体验、发现”为载体,带领学生以全新的态度学习数学知识。于关注运算法则、理论概念等“有形”知识的同时,关注思维、态度、习惯等“无形”的素养,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充满趣味、丰富的知识海洋中,提高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梦林.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对策[J].求知导刊,2019(52):26-27.
[2]黄修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探究[J].华夏教师,2019(36):21.
[3]王玉琴.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156.
[4]林志明,高伟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转型[J].基础教育研究,2017(14):21-23.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转型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309
引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知识能力水平的稳定增长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是教师在基础教育教学阶段,除讲授知识之外,应重点对学生展开培养的一个方面。对数学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包括学生对该科目知识的学习态度、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影响着他们的综合水平。因此,为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获得更多的知识、形成足够支撑自身成长的能力,教师必须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以其高逻辑性、高抽象性、高复杂性、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征,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稳居中心地位,是师生公认的最具难度的一门学科。在过往的教学模式中,受刻板的应试思维影响,大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机械式灌输的思维定式,并在加强运用的目的下,盲目地采取“题海战术”的方法,反复地让学生参与解题训练。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灌输式教育和机械式训练,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极易使他们陷入定式思维当中,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进行课堂转型迫在眉睫。
2、核心素养理念下课堂转型的实践策略
(1)基于学科运用特征,追求活动化转型
不同学科知识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特点,数学以其高操作性、高实践性的特征,始终居于小学课程的中心地位,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知识的跳板,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水平的重要渠道。教师应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出发点,将数学课堂打造成以活动为中心的课堂,让他们参与到一系列知识探究活动当中,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形成思维[1]。在活动中,教师需要适当减少介入,并在学生陷入误区时及时指导,提高他们体验的准确性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时,可以遵循情境导入、提出问题、体验操作、猜想验证的流程。让学生保持身体重心不变,做“甩手臂”的动作,发现甩手臂一圈会在空中形成一个圆形,初步进入学习状态。再设计“抢夺椅子”的游戏活动,将一张座椅摆在教室中央,让学生在听到口令后,争夺座椅。从公平的方面考虑,提出“学生怎样排列才最合理”的问题,引导他们环绕座椅围成圆圈,使其发现每一个人与座椅的距离都相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的知识概念。凭借在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清晰。
(2)基于学科综合特征,追求综合化转型
数学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项知识,其核心素养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教师需要从它的综合特征出发,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搭建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和应用平台[2]。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综合性更强的课题,要求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独立或以合作的方式,探究课题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延展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时,可以设计“校图书室书籍类目调查、班级学生喜好的课外运动调查”等课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指向自行组成调查小组、选择课题,利用所学知识,从收集数据开始,独立完成任务。通过综合化的活动,扩大实践的空间,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水平,使其获得更好的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解答问题的能力。
(3)基于学科统领特征,追求生活化转型
统领性,是指数学是贯穿学生成长始终的一项知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将数学课堂向生活化方向转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习惯[3]。在课堂中,秉承“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设计生活化的题目,将学生熟悉的数学元素整合在一起,构建以应用为主、充满生活气息的题目,引导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解答问题,深化运算能力和思维水平。
例如,在讲解“百分数的乘法”时,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打折促销”活动,设计“购物”的情境,列举不同的折扣方式,让学生计算哪一种折扣更划算,让他们发现“生活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和思想”,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热情,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4)基于学科阶段特征,追求趣味化转型
无论是数学知识的讲授还是小学生的成长,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教师需要意识到,对学生来说,他们在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都是大相径庭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当教育进入到不同阶段,数学学科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需要在尊重小学生的思维本质和兴趣、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立足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化,借助“数”与“形”的结合,帮助他们搭建知识框架,获得从表象发现本质的能力,提高对數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广度[4]。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利用数学终将服务于科学信息技术的特征,在多媒体环境中,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学生制造一个真实、直观的思考空间,促进他们对本质内容的理解。同时,融入一些趣味性元素,减轻学科本身的枯燥、乏味之感,让课堂更加活泼、生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转型课堂,教师需要聚焦“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推进、数学知识价值的深入解读”,从“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以“体验、发现”为载体,带领学生以全新的态度学习数学知识。于关注运算法则、理论概念等“有形”知识的同时,关注思维、态度、习惯等“无形”的素养,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充满趣味、丰富的知识海洋中,提高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梦林.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对策[J].求知导刊,2019(52):26-27.
[2]黄修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探究[J].华夏教师,2019(36):21.
[3]王玉琴.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156.
[4]林志明,高伟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转型[J].基础教育研究,2017(1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