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以来,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骨干专业为抓手,依托校企合作,在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持续改革、探索。实践中,学校紧紧依托校企合作,依据培养目标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校企共同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由学校一方培养向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转变,形成了校企合力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独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员工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再上新台阶。
厚德精工 校企联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富有生命力的保障。为此,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领导班子把校企合作作为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厚德精工、追求卓越”共同价值观为基础,以校企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程立体、步步双赢、追求双卓越的“员工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为丰富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学校以企业冠名班建设为抓手,依据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和企业员工队伍建设規划目标融合,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职业成长规划为动力,以行业晋升职级标准为导向,开发企业专项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方案。
在人才培养实践层面,学校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执行架构:高一年级结合职级一级标准进行专业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把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安排企业文化体验,使学生感知企业,明确职业成长目标;高二年级结合职级二级标准把专业课程和企业专项课程整合,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安排企业普适性实训和专项实训,使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熟练技能,认同企业;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结合职级三级标准进行企业综合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第二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融入企业;就业期间结合职级四、五级标准,参加企业工作实践。
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员工队伍建设规划目标高度融合 学校与企业共同依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与培养规划目标确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把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到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与培养规划之中。
把行业晋升职级标准与教学实施相结合 学校以北京市“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实验专业为平台,以行业晋升职级标准为导向,以学生职业成长规划基准为参照,依托校企合作,实现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生产环境、岗位角色、工作流程、技能操作的全程对接。学生在感知企业、理解行业晋升职级标准基础上,进行职业成长规划设计,实现由教师指导为主到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构建的跨越,形成自主实现职业成长规划的持续学习能力。
以校企一体化合作运行机制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实施保障 校企双方建立不同层次的全程立体一体化合作运行机构,建立“企业驻校教学处、学校驻厂联络处”,企业选派班主任,实行一体化管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一体化运行,建立“联合教研组”,保证教学实施的“员工式”培养和职级晋升标准的实施。
以校内外充足的实训基地为载体 专业建有达到汽车修理厂一级标准的实训设施设备,师生可结合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操作流程、质量标准开展生产性的实训活动。校外实训基地充足,学生可按照阶段学习任务,到企业参与感知实践和顶岗实习。
以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支撑 校企合作按照正确处理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就业与持续发展、个性发展与多元需求、行业普适性需求与订单企业需求关系的原则,共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企业专项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具有就业功能、智力发展功能、人格完善功能、持续发展功能。以汽修专业为例,学校进一步以行业晋升职级标准为导向,开发企业专项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方案。
以质取胜 “员工式”培养模式凸显品牌效应
依托“员工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不仅实现了校企文化融合的“课堂与车间合一”,构建起“学习与工作合一”的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途径,体现“五个一体化”“做中学,学中做”,而且通过引入顶岗实习学生与员工同等评价机制,使企业将顶岗实习学生纳入正式员工管理中,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评价,实现了“学生与员工合一”的培养目标。
完善机构和制度,明确职责和权益,高质高效运行 学校烹饪、汽修等骨干专业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构——专业建设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实施联合教研、冠名班双班主任制,制定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等制度。在此基础上辐射全校,并于2012年3月建立了由学校和29家行业、知名企业参加的“首都厚德精工”校企联盟,校企共同制订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纳入企业员工队伍建设规划,构建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企业特色课程”订单课程体系,做到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在建立对接行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机制和教育内容创新机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不断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近年来,首都“世界城市”“国际旅游大都市”的建设,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学校不断丰富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途径和便利条件。
一是专业定位科学准确有保证,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不断引进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引入企业工作程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融入企业生产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要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依托“校企联盟”“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校企双方按照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员工队伍建设目标高度融合的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由学校一方培养向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转变。 三是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企业特定能力培养。学校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明确了“校企合作、专家引领、科研领先、整体改革、重点突破、典型带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工作思路。在新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普适性专业核心课程和企业特定核心课程)和顶岗实习等三类课程。其中企业特定能力课程采取专业核心课程嵌入式和开设专业拓展课程办法解决。
四是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设计导向、自主建构”教学模式。依据行业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烹饪专业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设计导向、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完整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内涵优质发展,提升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并形成阶段性成果。专业课教师有5个讲义、10个课例、7篇论文在北京市课改成果评比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有7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被收入北京市课程改革阶段成果集。其中,《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探讨》一文被收录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职业教育创新与实践》中,并被邀请在“2010年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交流,在北京市产生了较广泛影响。
例如,在企业专家深入课堂与精心指导下,烹饪专业连续3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中餐烹饪专业技能大赛北京地区选拔赛,学生全部获奖,在三届全国烹饪技能大赛中共获3金、2银、2铜,在全国同类学校中有一定影响。有4名教师荣获“金牌指导教师”称号。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学校骨干专业毕业生合格率为100%,就业率为100%,对口率为100%。毕业生就业于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都大酒店、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中石化长城汽车养护中心等知名企业;学校烹饪专业被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批准为“对德厨师劳务合作培训考试中心”,是全国3个考试中心之一,覆盖长江以北地区。
與此同时,学校依托优势专业,不断发挥实训基地、专业教师、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厚德精工,育德育能。通过深入创新校企一体化发展模式,学校逐步实现着由个性化发展向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跨越,先后成为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学校、国家级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等,并迈入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序列。
厚德精工 校企联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富有生命力的保障。为此,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领导班子把校企合作作为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厚德精工、追求卓越”共同价值观为基础,以校企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程立体、步步双赢、追求双卓越的“员工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为丰富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学校以企业冠名班建设为抓手,依据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和企业员工队伍建设規划目标融合,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职业成长规划为动力,以行业晋升职级标准为导向,开发企业专项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方案。
在人才培养实践层面,学校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执行架构:高一年级结合职级一级标准进行专业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把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安排企业文化体验,使学生感知企业,明确职业成长目标;高二年级结合职级二级标准把专业课程和企业专项课程整合,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安排企业普适性实训和专项实训,使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熟练技能,认同企业;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结合职级三级标准进行企业综合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第二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融入企业;就业期间结合职级四、五级标准,参加企业工作实践。
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员工队伍建设规划目标高度融合 学校与企业共同依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与培养规划目标确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把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到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与培养规划之中。
把行业晋升职级标准与教学实施相结合 学校以北京市“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实验专业为平台,以行业晋升职级标准为导向,以学生职业成长规划基准为参照,依托校企合作,实现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生产环境、岗位角色、工作流程、技能操作的全程对接。学生在感知企业、理解行业晋升职级标准基础上,进行职业成长规划设计,实现由教师指导为主到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构建的跨越,形成自主实现职业成长规划的持续学习能力。
以校企一体化合作运行机制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实施保障 校企双方建立不同层次的全程立体一体化合作运行机构,建立“企业驻校教学处、学校驻厂联络处”,企业选派班主任,实行一体化管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一体化运行,建立“联合教研组”,保证教学实施的“员工式”培养和职级晋升标准的实施。
以校内外充足的实训基地为载体 专业建有达到汽车修理厂一级标准的实训设施设备,师生可结合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操作流程、质量标准开展生产性的实训活动。校外实训基地充足,学生可按照阶段学习任务,到企业参与感知实践和顶岗实习。
以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支撑 校企合作按照正确处理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就业与持续发展、个性发展与多元需求、行业普适性需求与订单企业需求关系的原则,共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企业专项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具有就业功能、智力发展功能、人格完善功能、持续发展功能。以汽修专业为例,学校进一步以行业晋升职级标准为导向,开发企业专项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方案。
以质取胜 “员工式”培养模式凸显品牌效应
依托“员工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不仅实现了校企文化融合的“课堂与车间合一”,构建起“学习与工作合一”的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途径,体现“五个一体化”“做中学,学中做”,而且通过引入顶岗实习学生与员工同等评价机制,使企业将顶岗实习学生纳入正式员工管理中,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评价,实现了“学生与员工合一”的培养目标。
完善机构和制度,明确职责和权益,高质高效运行 学校烹饪、汽修等骨干专业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构——专业建设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实施联合教研、冠名班双班主任制,制定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等制度。在此基础上辐射全校,并于2012年3月建立了由学校和29家行业、知名企业参加的“首都厚德精工”校企联盟,校企共同制订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纳入企业员工队伍建设规划,构建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企业特色课程”订单课程体系,做到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在建立对接行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机制和教育内容创新机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不断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近年来,首都“世界城市”“国际旅游大都市”的建设,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学校不断丰富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途径和便利条件。
一是专业定位科学准确有保证,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不断引进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引入企业工作程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融入企业生产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要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依托“校企联盟”“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校企双方按照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员工队伍建设目标高度融合的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由学校一方培养向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转变。 三是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企业特定能力培养。学校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明确了“校企合作、专家引领、科研领先、整体改革、重点突破、典型带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工作思路。在新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普适性专业核心课程和企业特定核心课程)和顶岗实习等三类课程。其中企业特定能力课程采取专业核心课程嵌入式和开设专业拓展课程办法解决。
四是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设计导向、自主建构”教学模式。依据行业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烹饪专业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设计导向、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完整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内涵优质发展,提升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并形成阶段性成果。专业课教师有5个讲义、10个课例、7篇论文在北京市课改成果评比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有7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被收入北京市课程改革阶段成果集。其中,《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探讨》一文被收录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职业教育创新与实践》中,并被邀请在“2010年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交流,在北京市产生了较广泛影响。
例如,在企业专家深入课堂与精心指导下,烹饪专业连续3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中餐烹饪专业技能大赛北京地区选拔赛,学生全部获奖,在三届全国烹饪技能大赛中共获3金、2银、2铜,在全国同类学校中有一定影响。有4名教师荣获“金牌指导教师”称号。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学校骨干专业毕业生合格率为100%,就业率为100%,对口率为100%。毕业生就业于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都大酒店、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中石化长城汽车养护中心等知名企业;学校烹饪专业被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批准为“对德厨师劳务合作培训考试中心”,是全国3个考试中心之一,覆盖长江以北地区。
與此同时,学校依托优势专业,不断发挥实训基地、专业教师、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厚德精工,育德育能。通过深入创新校企一体化发展模式,学校逐步实现着由个性化发展向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跨越,先后成为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学校、国家级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等,并迈入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