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五个环节推进语文课堂“翻转”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_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轉课堂可以真正地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对于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环节。
  一、给“磁力”诱导亢奋情感
  诱导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新课标认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课堂实效差,翻转课堂提倡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笔者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用 “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在教学《祝福》时,用“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作为问题,设置悬念;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联想学过的《诗经·氓》设计问题:“女主人公聪明美丽,勤劳贤慧,那么她们究竟因何而被休弃的呢?”用知识的串联照应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对本文积极而深入地学习。
  这些问题如投石激浪,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亢奋情感,使每一节课总是充满“磁力”。
  二、给“自由”问题驱动探究
  教学“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探究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动力。问题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那么,要想使教学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具有驱动性,翻转课堂更关注课堂问题的生成方式和生成内容。
  笔者在《囚绿记》的教学中,抛开传统的教学思路,以问题为驱动展开学习,学生充分阅读,大胆质疑,先提出个性问题,各组再交流整合,最后形成如下问题:1.“囚绿记”有什么含义?作者为什么要囚绿?2.作者为何要写囚绿这件事?3.联系社会背景,由常春藤联想到了什么?4.绿的深层意蕴是什么?联想现实你有哪些联想?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当然,探究环节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浮在表面。学生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也就是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而无实质收获。二是使用过滥。少数教师视这种学习方式为唯一法宝,每一节课都要自主、合作、探究,而不管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这种绝对化倾向,导致教学生硬、呆板,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的把控一定要精准、到位,才能形成真正的问题驱动。
  三、给“钥匙”归纳扩容增效
  课堂归纳环节要紧扣课时目标,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文本中捕捉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将纲要性的知识信息直接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多内容中提取出来,给学生以条理清晰的直观感受。这样的过程,目标达成是核心,提纲挈领是关键。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归纳的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把任务交给学生之后,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给学生归纳的方向,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难点部分,从而更好地把握所学知识的内涵。课堂归纳的方式要灵活,可以由学生板书、展示笔记、建构知识树,或者由学生绘制表格等。
  笔者在《琵琶行》的教学中,让学生绘制琵琶曲音乐旋律变化的曲线图,充分体现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找到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共鸣点,深刻理解主旨句“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既是对音乐的描写,也是对诗人情感的形象归纳,达到了为课堂扩容增效的效果。
  四、给“宽度”迁移形成能力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达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由一个知识点联系到更广的知识面,使高中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迁移使课堂有了宽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笔者在《故都的秋》教学中安排两个迁移拓展环节:一是从散文的学习延伸到诗歌的鉴赏,进一步品味语言,把握景物特点、情景关系以及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二是安排一个仿写练笔,设计了配乐展示校园秋景的图片,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校园生活中秋的意境。
  寻找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同一性,并把它们贯穿在一起,使学生已得的知识技能在与原先相似的学习情境中得以应用。
  课堂上教师应加以引导,使学生把握不同知识间的联系。如学习诗歌鉴赏时,延伸到文言实词和文言翻译的知识,让文言知识积淀为鉴赏知识。
  五、给“高度”拓展创新思维
  拓展,是对知识的拓宽、延伸。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有外延的。科学地拓展语文课堂,使学生思维上得以开拓与创新,给语文课一个高度,是翻转课堂的追求。
  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方式要多样化,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拓展方式,但拓展一定要紧扣文本,它不是简单的当堂练习,更不是随意的延伸。
  拓展的关键在于要找准与文本的最佳结合点。笔者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把“美”作为结合点,拓展讨论胜利女神之美、蒙娜丽莎之美,以“缺憾美”作为结合点,探讨绘画的留白、音乐的休止之美。《荆轲刺秦王》,把形象作为结合点,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人物形象,使文言文教学化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
  不管是形式的拓展还是课外知识的拓展都不是随意的,更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进行拓展,既立足于教材,又能“自由”地跳出教材,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与创新,使语文课上出高度、上出实效。
  总之,语文教学讲究自然过渡,课堂多元互动频繁高效,教学效果才能显著,科学整合教学环节,才能确保课堂教学顺畅有效。
  ★作者通联:河北迁安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三的学子,在语文复习中格外重视答题技巧,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训练又是重中之重。但过分强调答题技巧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老师要真正“授之以渔”,就应该重视文本细读,从根本上教会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方法。  下面笔者不揣冒昧,以2016年江苏高考题《会明》为例,陈述如下几点看法。  一、认真研读文章,掌握常用方法  1.通观全篇,整体把握  一篇好文章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阅读
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指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就是说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展开,不能违背学生自身的发展顺序。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也提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卢梭把儿童的特点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提倡根据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学。随着21世纪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教学的理念也被
高考语文试卷中,一直都有对小说考查的题型。小说以其思想的深刻性、人物的形象性、主题的丰富性、情节的曲折性历来被命题者所青睐,几乎每年的高考语文命题都作为重点来考查。以黑龙江考区为例,小说考查已有十年之久。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自认为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我称为之“四要素结合法”。那么何为四要素法呢?简单说就是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者相结合,组成一个立体式的网络,几乎可以覆盖小说的所有考点、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无论是从作文所占分值上来看,还是从写作教学的过程上来看,都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倾其所有”,为之努力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写作的环节煞费苦心。针对当今教学现状,笔者通过与多位资深语文教师的沟通,最后总结了如下几点教学见解:一、让学生们学会观察生活,洞悉生活中的点滴感动。二、引导学生去借鉴优秀作品,积累好文章中的词汇、段落、手法、格式等,从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的形象历来有两种基本看法:一种是伯乐说,持此说者基本认为佚之狐有识人之明,功不可没。他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有自知之明的杰出之士。另一种基本观点是“狐狸说”。持此论者认为佚之狐就是“一只狐狸”,他怕自己有危险就将年过古稀的烛之武推了出去,是一个很狡猾、奸诈的人。  这里面的分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读者对文本解读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产生
一、课题提出背景  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课评课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它是高中语文教师相互学习和帮助的最好交流方式,在听课评课过程中,教师得到的收获远远超过自身钻研的范畴。然而,我们对听课评课累累硕果的热切期盼,却遭遇到现实中的种种羁绊的颠覆。因此,突破其中的困境、寻求更好的听评课形式与方法,营造互动研讨和坦诚交流的教研文化氛围,就显得极其重要。基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相应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将情感因素融入教学内容中,然后传递给学生,进而实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中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养成正确、良好的思想观念。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并积极落实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笔者就此展开论述。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
高中语文课堂是灵动的,其课堂教学理应是有情感教育性的;她既是由无数生命、由无数人构成的生命文化载体,同时又肩负着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任。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专家卢家楣倡导情感教育并写了专著《情感性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要体现爱,爱就是一种情感。那么理论和实践上情感性教学存不存在呢?情感性的学与知识性的教有什么不同的吗?如果有,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情感性的教,学生
一、“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内涵解析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原本出自《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先生认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对诗人创作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读者品诗也理应秉承这一原则。具体说来就是:诗歌学习,需要还原到诗人的经历及个性中去,即“入乎其内”;同时还要需
“下水”作文,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后,先于学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命题,进行构思、立意,从而写出作文。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师如能先于学生在水中游弋,摸清情况、探得冷暖、知晓深浅,把自己的真切体会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无疑会让作文的讲解更透彻,指导会更切实。  一、“江枫渔火对愁眠”  可事实常常让我们难堪,当下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视写作为难事,没有写作能力,更有甚者教了一辈子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