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0
区域活动,是在指定范围,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并在其中巩固以往所学知识,感知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孩子极大的兴趣,使得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班区域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区域活动学习性成分太浓,而生活性、游戏性成分淡,增加了孩子学习的负担,降低了孩子操作摆弄以及自主探索的兴趣;
2.区域主题活动材料投放关注丰富而缺乏层次性、针对性、递进性及幼儿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3.教师常常忽略了区域的整合功能。
针对上述问题,为更好的探究在主题背景下小班区域的特点,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以生活为轴心,在适宜的环境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提出:"幼儿的活动应该以生活为轴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因而,我们选择贴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体验的主题活动内容,如"娃娃家""扣一扣"主题。生成主题后,我们考虑如何将这些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得既温馨而又富有生活气息,让孩子喜欢,符合孩子心理需要,"需要是行动的前提条件",由此来促进学习的自主性。在主题活动"娃娃家"中,我们在把"娃娃家"布置得就像孩子自己的家:"客厅"里有柔软的沙发、漂亮的桌子;"卧室"里有柔和的纱窗、娃娃的小床、橱柜、美丽的帐子;厨房里有洗衣机、煤气灶台、洗菜池;除了这些,我们还将宝宝的影册、奶瓶、奶粉罐、一家三口的照片、娃娃的衣服(孩子自己收集的)布置在情景中。别看这些东西这么漂亮,这可都是老师们用废旧的材料箱子、绒布、纸做成的;别以为这些东西光有漂亮而不实用,孩子们却活动得兴高采烈的:他们抱着娃娃坐在沙发上看书;给娃娃边冲奶粉边自言自语地和娃娃说说话;他们喂娃娃吃饭、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比给自己吃和穿还要起劲;他们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抱娃娃睡着,把娃娃轻轻地放入小床中,还要对周围的人做"嘘"的动作;他们根据折衣步骤图学着整理娃娃的衣服和裤子,神情是那么地专注;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烧饭、洗菜、扫地、擦地板、整理房间,干得不亦乐乎。
二、以操作为平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自主的发展。
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关注孩子的差异性。首先,仔细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其次,了解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宜不同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再次,注重观察指导过程,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指责、不轻易批评孩子。最后,将提供的材料随幼儿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调整,能满足幼儿当前活动的需要,适合幼儿的活动特点。如:在"小宝宝"主题中的"撕面条"游戏,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手工纸,有些是大小不一的;有些是撕开一个小口的,这样可以让孩子接着往下撕;有的是有虚线的,便于孩子按照范例进行撕纸活动。幼儿从随意撕到沿痕迹撕,提供的纸条由宽变窄,由短变长,让不同需要、兴趣、个性的幼儿自主地参与活动。
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考虑渐进性。我们为孩子准备的材料,要随着主题的深入、变化以及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如在"娃娃家"区域游戏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对烧饭情有独钟,大家都抢着做饭,所以我们一开始只投放了一些厨房用具,如液化气、炒菜锅、各种蔬菜水果,让每个孩子都做"妈妈"。一段时间后,每个孩子都能烧出一桌丰盛的饭菜。第二个阶段,我们投放了"娃娃",让宝宝自主探索:如何抱娃娃,娃娃饿了怎么办。第三个阶段,我们确定了角色分工:谁当爸爸,谁当妈妈,谁当宝宝。最后,我们投放了桌子、椅子等家具。如果有客人来了怎么招待。这样在一步步的材料投放中,孩子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新的兴趣点,也让就让孩子在"娃娃家"的游戏中体验到了阶段性的乐趣。
三、以整合的内容为契机,发挥幼儿学习的创造性
区域活动中,我们还应该体现"整合、开放"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特色,我们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观念和行为:
1.变孤立为整合: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每个孩子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启发和引导,而且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教师要巧于思考,循循善诱,及时发现孩子的创造性。因此,我们主题背景下将各区域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打破了各区域原来所设定的固有的名称和彼此孤立的内容,将各种游戏进行整合,使其看起来"活化"了,这样才能使得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动和发展。
2.变失衡为均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区域内容都能够与主题内容相连接,这就需要我们对有一定学科倾向的主题进行分析,要求老师要心中装有大的课程观,更为整合、综合的考虑问题。我们在每个教室里均提供了一处或几处自由游戏区,也就是一些非主题活动区,可以供幼儿无目的地操作摆弄玩。因为,我们在游戏中观察到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都是不同的,因此,这些材料可以让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学习准备状态时对各种材料先有了初浅的认知,为他在以后主题区域活动中的其它游戏中的充分运用作很好的铺垫。
在对小班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要,创设了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达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发现幼儿在健康、认知、交往、社会情感、艺术、游戏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区域活动,是在指定范围,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并在其中巩固以往所学知识,感知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孩子极大的兴趣,使得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班区域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区域活动学习性成分太浓,而生活性、游戏性成分淡,增加了孩子学习的负担,降低了孩子操作摆弄以及自主探索的兴趣;
2.区域主题活动材料投放关注丰富而缺乏层次性、针对性、递进性及幼儿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3.教师常常忽略了区域的整合功能。
针对上述问题,为更好的探究在主题背景下小班区域的特点,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以生活为轴心,在适宜的环境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提出:"幼儿的活动应该以生活为轴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因而,我们选择贴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体验的主题活动内容,如"娃娃家""扣一扣"主题。生成主题后,我们考虑如何将这些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得既温馨而又富有生活气息,让孩子喜欢,符合孩子心理需要,"需要是行动的前提条件",由此来促进学习的自主性。在主题活动"娃娃家"中,我们在把"娃娃家"布置得就像孩子自己的家:"客厅"里有柔软的沙发、漂亮的桌子;"卧室"里有柔和的纱窗、娃娃的小床、橱柜、美丽的帐子;厨房里有洗衣机、煤气灶台、洗菜池;除了这些,我们还将宝宝的影册、奶瓶、奶粉罐、一家三口的照片、娃娃的衣服(孩子自己收集的)布置在情景中。别看这些东西这么漂亮,这可都是老师们用废旧的材料箱子、绒布、纸做成的;别以为这些东西光有漂亮而不实用,孩子们却活动得兴高采烈的:他们抱着娃娃坐在沙发上看书;给娃娃边冲奶粉边自言自语地和娃娃说说话;他们喂娃娃吃饭、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比给自己吃和穿还要起劲;他们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抱娃娃睡着,把娃娃轻轻地放入小床中,还要对周围的人做"嘘"的动作;他们根据折衣步骤图学着整理娃娃的衣服和裤子,神情是那么地专注;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烧饭、洗菜、扫地、擦地板、整理房间,干得不亦乐乎。
二、以操作为平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自主的发展。
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关注孩子的差异性。首先,仔细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其次,了解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宜不同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再次,注重观察指导过程,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指责、不轻易批评孩子。最后,将提供的材料随幼儿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调整,能满足幼儿当前活动的需要,适合幼儿的活动特点。如:在"小宝宝"主题中的"撕面条"游戏,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手工纸,有些是大小不一的;有些是撕开一个小口的,这样可以让孩子接着往下撕;有的是有虚线的,便于孩子按照范例进行撕纸活动。幼儿从随意撕到沿痕迹撕,提供的纸条由宽变窄,由短变长,让不同需要、兴趣、个性的幼儿自主地参与活动。
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考虑渐进性。我们为孩子准备的材料,要随着主题的深入、变化以及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如在"娃娃家"区域游戏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对烧饭情有独钟,大家都抢着做饭,所以我们一开始只投放了一些厨房用具,如液化气、炒菜锅、各种蔬菜水果,让每个孩子都做"妈妈"。一段时间后,每个孩子都能烧出一桌丰盛的饭菜。第二个阶段,我们投放了"娃娃",让宝宝自主探索:如何抱娃娃,娃娃饿了怎么办。第三个阶段,我们确定了角色分工:谁当爸爸,谁当妈妈,谁当宝宝。最后,我们投放了桌子、椅子等家具。如果有客人来了怎么招待。这样在一步步的材料投放中,孩子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新的兴趣点,也让就让孩子在"娃娃家"的游戏中体验到了阶段性的乐趣。
三、以整合的内容为契机,发挥幼儿学习的创造性
区域活动中,我们还应该体现"整合、开放"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特色,我们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观念和行为:
1.变孤立为整合: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每个孩子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启发和引导,而且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教师要巧于思考,循循善诱,及时发现孩子的创造性。因此,我们主题背景下将各区域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打破了各区域原来所设定的固有的名称和彼此孤立的内容,将各种游戏进行整合,使其看起来"活化"了,这样才能使得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动和发展。
2.变失衡为均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区域内容都能够与主题内容相连接,这就需要我们对有一定学科倾向的主题进行分析,要求老师要心中装有大的课程观,更为整合、综合的考虑问题。我们在每个教室里均提供了一处或几处自由游戏区,也就是一些非主题活动区,可以供幼儿无目的地操作摆弄玩。因为,我们在游戏中观察到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都是不同的,因此,这些材料可以让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学习准备状态时对各种材料先有了初浅的认知,为他在以后主题区域活动中的其它游戏中的充分运用作很好的铺垫。
在对小班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要,创设了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达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发现幼儿在健康、认知、交往、社会情感、艺术、游戏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