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罗睺是古印度神话中的阿修罗之一,是泰国古人们认为造成日食、月食的罪魁祸首,人们定期祭祀罗睺,向其诉说心愿,以求庇佑。并在椰壳上雕刻“罗睺衔月”图案,将其制成辟邪圣物。泰国人的罗睺崇拜包含了他们万物有灵的观念、对神灵的崇拜,以及婆罗门教、佛教、原始信仰相互融合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罗睺 七曜 崇拜 泰国
罗睺,又称拉胡、拉胡天神,是古印度神话中一位长着蛇身的阿修罗,传说是达耶提耶王毗婆罗吉提与“达刹之女”辛悉迦的儿子。在古印度文明中,日、月食与罗睺有着不解之缘。在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搅乳海”的神话中,生活在须弥山的众天神、阿修罗以及各界众生渴望长生不死,想从乳海中搅拌出能够令人长生不死的甘露。于是众天神与阿修罗们决定合作参与“搅乳海”以取得不死甘露,但是众神在取得甘露后,违背诺言不愿分给阿修罗们。不料阿修罗之一的罗睺假扮成天神的模样,混在其中喝了一口甘露,甘露还没喝到肚子里,停留在喉咙里时,天上的日神及月神看出了冒牌的天神,便告诉毗湿奴,罗睺的头便被毗湿奴的化身摩酰尼砍下,但是罗睺的头因不死甘露而长生不死。他知道是日神、月神打的小报告,害他功亏一篑,为了报仇,他便追着太阳及月亮,将他们吞进喉咙中,但是由于没有下半身,所以吞进去的太阳或月亮还是会掉出来。人们经常以这一故事来解释日食、月食发生的缘由。
在印度婆罗门教传入泰国以后,罗睺的故事被撰写进许多的婆罗门教经文和佛教经文当中,并且在其他泰国神话故事中也出现了罗睺的身影。在过去,罗睺常被看作为煞星,会给人们带来厄运,因此人们为了消灾避邪经常去祭拜罗睺,尤其是在日食、月食之际。
一、罗睺形象
印度的罗睺形象往往出现于神庙殿前的雕塑中,与九曜中的太阳神,月亮神,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等五星神和计都星君一同出现。在早期大多数雕像中,罗喉的形象主要还是依托于“搅乳海”的神话,罗睺由于被毗湿奴用神轮劈成两半,因此多呈现半身像或仅有头像。其面目狰狞,由于偷喝甘露,因此被塑造成双手捧在胸前,作捧杯状。在11世纪以后,印度雕塑中罗睺的形象更加的丰富,罗睺雕像的手中出现了一个月牙状物品,另外,在大英博物馆藏13世纪的罗睺雕塑中,罗睺样貌依旧,但双手执两轮弯月,表现出其与日月不可分割的特性。[1]
随着印度商人、比丘、婆罗门教僧侣开始流入东南亚地区,印度文明在泰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泰国早期的罗睺雕像受到了高棉艺术的影响,罗睺呈人首蛇尾,坐在一团云之上。后来泰国的罗睺雕像和印度的罗睺雕像形象很类似,只有头像,嘴里正在吞食手中捧着的一个圆形物体。在大城王朝时期建造的寺庙山墙上也出现了罗睺雕像,罗睺样貌与之前并无太大变化,没有身体躯干,正在吞食一个圆形物体,但是大部分呈绿色,并头带王冠,这个时期的罗睺形象更加丰富美观了。而现在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罗睺神像,大多是黑色的,头戴金色的王冠,呈现狰狞的面容,嘴正在吞食一球形物体。
除此之外,罗睺还出现在泰国寺庙的壁画里。壁画中的罗睺形象和罗睺雕像没有太大差异,大多是半身像或者只有头像,并正在吞食一圆形物体,但是圆形物体中多出一只兔子,有的壁画中罗睺下方还出现了两只衔着酒杯的金翅鸟,有的壁画中还有雷神和媚卡拉腾飞在罗睺的两侧。由此可见,罗睺在泰国的形象受到印度婆罗门教的很大影响,并且从中能看出罗睺与日、月不能分离的关系。
二、罗睺崇拜的表现
(一)祭拜罗睺
在泰国,有的人认为罗睺除了会给人们带来厄运之外,而有的人认为罗睺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尤其是财运,人们为了减少霉运的事情发生,为了事业的成功以及財富,所以经常在寺庙里举办祭祀罗睺的仪式。
罗睺星君位列于九曜星君[2]中的第八位,也是周三晚间之神,因此人们祭祀罗睺通常是在星期三的晚上,在太阳落下以后,祭祀者通常要准备八样黑色的祭品,包括荤菜、甜食或水果、以及饮料。这八样祭品没有规定必须是什么物品,但是大部分都是蕴含着美好寓意的黑色食物,比如:黑糯米、黑芝麻、黑豆、黑色的水果、皮蛋、黑色的酒、黑咖啡或者其他黑色的饮品、黑色的糕点等等都可以。然后将这八样祭品放在桌上,点燃八只黑色的香,之后便开始朗诵罗睺心咒,并在诵经完毕之后向罗睺祈祷,祷告自己的愿望。
除了在日常生活祭拜罗睺以外,每逢日食或月食之际,人们也会去寺庙祭拜罗睺,因为泰国人民认为日食、月食这一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太阳和月亮正被罗睺吞食,这让大部分泰国人相信罗睺具有强大的法力。所以泰国人认为日食或月食之际是向罗睺天神请求庇佑和许愿的最好时机,传说如果在日、月食发生的时候人们不去祭拜罗睺的话,那他在这个月内可能会有一些意外发生。
(二)罗睺圣物
泰国人将“罗睺衔月”的图像雕刻在椰壳上,制作成圣物,这是泰国东北部的民间艺术,是在老挝人迁移到泰国东北部之后传入的,之后便在泰国各地区流传开来。在婆罗门教中,椰子树被认为是神圣的树,人们在祭拜吉祥天女拉克希米[3]时,会将椰子水作为祭品向她敬献,包括在其他祭祀仪式中,人们也会用到椰子。例如:祭祀祖先,新房奠基仪式以及过去小孩剃顶髻仪式中都会用到椰子。此外,在葬礼上,人们会在关闭棺材之前,用椰子水来清洗逝者的脸。这是因为泰国人认为新鲜的椰子水是纯净的,它将帮助人们死后能在纯洁幸福的地方重生。
罗睺椰壳通常是用“单眼椰”雕刻而成,也就是椰子的顶部只有一个“眼”。这是因为单眼椰本身是非常罕见难寻的,和普通的椰子相比来说比较的特殊,所以人们便觉得单眼椰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认为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避险和辟邪的力量。在泰国,当地人如果发现有单眼椰必定会拿去寺庙找师傅加持一下,然后放在家里镇宅。
罗睺椰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挂脖式,将椰壳的一面雕刻上“罗睺衔月”图案,制作成桃型吊坠,体积比较小,可以悬挂起来佩戴在脖子上。另一种是用一个完整的椰壳来雕刻,椰壳的三面都雕刻着“罗睺衔月”的图案,这种类型的罗睺椰壳体积比较大,通常用来供奉在祭祀台上。 关于罗睺椰壳的信仰还有很多。例如:用罗睺椰壳舀水会使水变得如圣水一样圣洁,可以用于灭火,可以使病人从疾病中康复,可以帮助妇女轻松分娩等等。除此之外,泰国人还相信如果用单眼椰壳来盛米煮饭,会让做生意的人会得到更多的财富;农民会获得更多的农作物收成;上班的人则会步步高升,得到更高的职务。
三、罗睺崇拜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万物有灵观
万物有灵观认为世间万事萬物皆有其灵魂和生命,并控制和影响其他自然现象。由于当时人们认知的局限性,把一些不能解释的事物或现象归因于一个普遍存在的灵魂,认为飞禽走兽、日月星辰等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论。[4]在泰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神灵无处不在。罗睺崇拜正是这种观念的延伸。泰国人认为罗睺能够吞食日月造成日食和月食,它本身具有强大的法力,并且罗睺是不死之身,由此对其产生崇拜感和敬畏感,希望从它那里得到庇佑和帮助,使自己躲过诸多是非,并且逢凶化吉,以实现无病无灾的愿望,并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幸运和顺利。
随着宗教意识的日渐发展,人们对罗睺的崇拜也日渐浓郁。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香、蜡烛、酒、食物、糕点等祭品祭祀之,并念诵圣经,以表达对其的崇敬之情,求其保佑,帮助实现愿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泰国人对神灵的崇拜以及万物有灵的观念。
(二)宗教信仰的相互融合
东南亚地区由于长期处于原始社会的状态,在广大内陆地区除了受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以及印度婆罗门教影响之外,很少受到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南传上座部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在当今泰国人的生活中,在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婆罗门教的同时仍然还存在着对原始文化的信仰,他们三者之间是共同存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罗睺来源于印度史诗,在印度婆罗门教传入泰国的过程中被传播到了泰国,并对泰国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婆罗门教传入以后,泰国人将婆罗门教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物增添到了泰国神话里,与泰国原始的神话故事结合在一起。此外,罗睺像在泰国大多出现在佛寺,大部分人们也会去寺庙里祭祀罗睺,向罗睺祈求保佑,将婆罗门教人物供奉在佛教场所,并在佛教场所里进行原始宗教活动,这些都体现了泰国原始文化信仰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以及婆罗门教文化的共同融合。
【参考文献】
[1] 朱晓珂.罗睺、计都图像研究:从印度到中国[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2] 刀承华.泰国泰人地方保护神崇拜初探[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3] 王士录.婆罗门教在古代东南亚的传播[J].东南亚南亚研究,1988.
[4] 李俊.泰国《香发女》故事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7.
作者简介:孙睿(1995-),女,汉族,云南文山人,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17级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泰国文学文化研究。
【关键词】 罗睺 七曜 崇拜 泰国
罗睺,又称拉胡、拉胡天神,是古印度神话中一位长着蛇身的阿修罗,传说是达耶提耶王毗婆罗吉提与“达刹之女”辛悉迦的儿子。在古印度文明中,日、月食与罗睺有着不解之缘。在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搅乳海”的神话中,生活在须弥山的众天神、阿修罗以及各界众生渴望长生不死,想从乳海中搅拌出能够令人长生不死的甘露。于是众天神与阿修罗们决定合作参与“搅乳海”以取得不死甘露,但是众神在取得甘露后,违背诺言不愿分给阿修罗们。不料阿修罗之一的罗睺假扮成天神的模样,混在其中喝了一口甘露,甘露还没喝到肚子里,停留在喉咙里时,天上的日神及月神看出了冒牌的天神,便告诉毗湿奴,罗睺的头便被毗湿奴的化身摩酰尼砍下,但是罗睺的头因不死甘露而长生不死。他知道是日神、月神打的小报告,害他功亏一篑,为了报仇,他便追着太阳及月亮,将他们吞进喉咙中,但是由于没有下半身,所以吞进去的太阳或月亮还是会掉出来。人们经常以这一故事来解释日食、月食发生的缘由。
在印度婆罗门教传入泰国以后,罗睺的故事被撰写进许多的婆罗门教经文和佛教经文当中,并且在其他泰国神话故事中也出现了罗睺的身影。在过去,罗睺常被看作为煞星,会给人们带来厄运,因此人们为了消灾避邪经常去祭拜罗睺,尤其是在日食、月食之际。
一、罗睺形象
印度的罗睺形象往往出现于神庙殿前的雕塑中,与九曜中的太阳神,月亮神,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等五星神和计都星君一同出现。在早期大多数雕像中,罗喉的形象主要还是依托于“搅乳海”的神话,罗睺由于被毗湿奴用神轮劈成两半,因此多呈现半身像或仅有头像。其面目狰狞,由于偷喝甘露,因此被塑造成双手捧在胸前,作捧杯状。在11世纪以后,印度雕塑中罗睺的形象更加的丰富,罗睺雕像的手中出现了一个月牙状物品,另外,在大英博物馆藏13世纪的罗睺雕塑中,罗睺样貌依旧,但双手执两轮弯月,表现出其与日月不可分割的特性。[1]
随着印度商人、比丘、婆罗门教僧侣开始流入东南亚地区,印度文明在泰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泰国早期的罗睺雕像受到了高棉艺术的影响,罗睺呈人首蛇尾,坐在一团云之上。后来泰国的罗睺雕像和印度的罗睺雕像形象很类似,只有头像,嘴里正在吞食手中捧着的一个圆形物体。在大城王朝时期建造的寺庙山墙上也出现了罗睺雕像,罗睺样貌与之前并无太大变化,没有身体躯干,正在吞食一个圆形物体,但是大部分呈绿色,并头带王冠,这个时期的罗睺形象更加丰富美观了。而现在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罗睺神像,大多是黑色的,头戴金色的王冠,呈现狰狞的面容,嘴正在吞食一球形物体。
除此之外,罗睺还出现在泰国寺庙的壁画里。壁画中的罗睺形象和罗睺雕像没有太大差异,大多是半身像或者只有头像,并正在吞食一圆形物体,但是圆形物体中多出一只兔子,有的壁画中罗睺下方还出现了两只衔着酒杯的金翅鸟,有的壁画中还有雷神和媚卡拉腾飞在罗睺的两侧。由此可见,罗睺在泰国的形象受到印度婆罗门教的很大影响,并且从中能看出罗睺与日、月不能分离的关系。
二、罗睺崇拜的表现
(一)祭拜罗睺
在泰国,有的人认为罗睺除了会给人们带来厄运之外,而有的人认为罗睺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尤其是财运,人们为了减少霉运的事情发生,为了事业的成功以及財富,所以经常在寺庙里举办祭祀罗睺的仪式。
罗睺星君位列于九曜星君[2]中的第八位,也是周三晚间之神,因此人们祭祀罗睺通常是在星期三的晚上,在太阳落下以后,祭祀者通常要准备八样黑色的祭品,包括荤菜、甜食或水果、以及饮料。这八样祭品没有规定必须是什么物品,但是大部分都是蕴含着美好寓意的黑色食物,比如:黑糯米、黑芝麻、黑豆、黑色的水果、皮蛋、黑色的酒、黑咖啡或者其他黑色的饮品、黑色的糕点等等都可以。然后将这八样祭品放在桌上,点燃八只黑色的香,之后便开始朗诵罗睺心咒,并在诵经完毕之后向罗睺祈祷,祷告自己的愿望。
除了在日常生活祭拜罗睺以外,每逢日食或月食之际,人们也会去寺庙祭拜罗睺,因为泰国人民认为日食、月食这一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太阳和月亮正被罗睺吞食,这让大部分泰国人相信罗睺具有强大的法力。所以泰国人认为日食或月食之际是向罗睺天神请求庇佑和许愿的最好时机,传说如果在日、月食发生的时候人们不去祭拜罗睺的话,那他在这个月内可能会有一些意外发生。
(二)罗睺圣物
泰国人将“罗睺衔月”的图像雕刻在椰壳上,制作成圣物,这是泰国东北部的民间艺术,是在老挝人迁移到泰国东北部之后传入的,之后便在泰国各地区流传开来。在婆罗门教中,椰子树被认为是神圣的树,人们在祭拜吉祥天女拉克希米[3]时,会将椰子水作为祭品向她敬献,包括在其他祭祀仪式中,人们也会用到椰子。例如:祭祀祖先,新房奠基仪式以及过去小孩剃顶髻仪式中都会用到椰子。此外,在葬礼上,人们会在关闭棺材之前,用椰子水来清洗逝者的脸。这是因为泰国人认为新鲜的椰子水是纯净的,它将帮助人们死后能在纯洁幸福的地方重生。
罗睺椰壳通常是用“单眼椰”雕刻而成,也就是椰子的顶部只有一个“眼”。这是因为单眼椰本身是非常罕见难寻的,和普通的椰子相比来说比较的特殊,所以人们便觉得单眼椰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认为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避险和辟邪的力量。在泰国,当地人如果发现有单眼椰必定会拿去寺庙找师傅加持一下,然后放在家里镇宅。
罗睺椰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挂脖式,将椰壳的一面雕刻上“罗睺衔月”图案,制作成桃型吊坠,体积比较小,可以悬挂起来佩戴在脖子上。另一种是用一个完整的椰壳来雕刻,椰壳的三面都雕刻着“罗睺衔月”的图案,这种类型的罗睺椰壳体积比较大,通常用来供奉在祭祀台上。 关于罗睺椰壳的信仰还有很多。例如:用罗睺椰壳舀水会使水变得如圣水一样圣洁,可以用于灭火,可以使病人从疾病中康复,可以帮助妇女轻松分娩等等。除此之外,泰国人还相信如果用单眼椰壳来盛米煮饭,会让做生意的人会得到更多的财富;农民会获得更多的农作物收成;上班的人则会步步高升,得到更高的职务。
三、罗睺崇拜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万物有灵观
万物有灵观认为世间万事萬物皆有其灵魂和生命,并控制和影响其他自然现象。由于当时人们认知的局限性,把一些不能解释的事物或现象归因于一个普遍存在的灵魂,认为飞禽走兽、日月星辰等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论。[4]在泰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神灵无处不在。罗睺崇拜正是这种观念的延伸。泰国人认为罗睺能够吞食日月造成日食和月食,它本身具有强大的法力,并且罗睺是不死之身,由此对其产生崇拜感和敬畏感,希望从它那里得到庇佑和帮助,使自己躲过诸多是非,并且逢凶化吉,以实现无病无灾的愿望,并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幸运和顺利。
随着宗教意识的日渐发展,人们对罗睺的崇拜也日渐浓郁。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香、蜡烛、酒、食物、糕点等祭品祭祀之,并念诵圣经,以表达对其的崇敬之情,求其保佑,帮助实现愿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泰国人对神灵的崇拜以及万物有灵的观念。
(二)宗教信仰的相互融合
东南亚地区由于长期处于原始社会的状态,在广大内陆地区除了受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以及印度婆罗门教影响之外,很少受到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南传上座部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在当今泰国人的生活中,在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婆罗门教的同时仍然还存在着对原始文化的信仰,他们三者之间是共同存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罗睺来源于印度史诗,在印度婆罗门教传入泰国的过程中被传播到了泰国,并对泰国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婆罗门教传入以后,泰国人将婆罗门教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物增添到了泰国神话里,与泰国原始的神话故事结合在一起。此外,罗睺像在泰国大多出现在佛寺,大部分人们也会去寺庙里祭祀罗睺,向罗睺祈求保佑,将婆罗门教人物供奉在佛教场所,并在佛教场所里进行原始宗教活动,这些都体现了泰国原始文化信仰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以及婆罗门教文化的共同融合。
【参考文献】
[1] 朱晓珂.罗睺、计都图像研究:从印度到中国[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2] 刀承华.泰国泰人地方保护神崇拜初探[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3] 王士录.婆罗门教在古代东南亚的传播[J].东南亚南亚研究,1988.
[4] 李俊.泰国《香发女》故事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7.
作者简介:孙睿(1995-),女,汉族,云南文山人,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17级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泰国文学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