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生本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践,作者认为布置前置作业最为重要,并分析了前置作业问题的设计方法和组织布置要点。
关键词: 生本模式 历史教学 前置作业
学习是最需要自主的行为,教学应当是学生“主动式”“创新式”的教学,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依靠学生,在学生的生本下形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把尽可能多的内容教给学生。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要看学生能否积极而主动地探究问题,能否在快乐自觉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面临高考,面对升学压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随意遐想与思索,我们要做学生的“牧者”。在牧场上,牧者不包办羊群的食物,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的地方,让它们自由地吃草。在学习中,教师就扮演“牧者”这样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根据考纲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引导。[1]知识本身是要靠学生自己发现感悟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更可靠更牢固,这就是生本教学模式的原理。
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有穿针引线、鼓动气氛、驾驭课堂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设计合情合理合适的作业。在生本模式下,教师共需要提供三种作业,一是前置作业,二是课堂问题,三是课后检测。我认为这三种作业中前置作业最重要。
一、前置作业的重要性
对于一项具体的教学内容,生本模式强调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以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都布置后置作业——教师先教了学生再做作业,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只要不讲,学生就不知道。因此我们兢兢业业,把课堂设计得满满当当,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然后进行课后检测,布置相应的练习。可是学生的完成情况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这样的作业是,是给该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的,而不是给学生设计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我们把后置作业改为前置作业——教之前先自主学习,探究一些问题。这样,就把被动变成了主动,把模仿变成了创造。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再回到课堂,就事半功倍了。一方面,他们对一些简单易懂记忆性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不需要教师再在课堂上无效地重复,且这种自主记忆比教师的强输硬灌要牢靠得多。另一方面,他们对感兴趣的话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探究,学习就有了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因此,前置作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很大比重,学生完成了前置作业,就差不多完成了整个学习的百分之七八十。
二、前置作业的问题设计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在教之前自主学习可能对某些陌生的知识毫无头绪,比如不明白历史的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陷入误区,不能抓住核心问题,钻一些“死胡同”,讨论一些刁钻偏颇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前置作业时一定要为学生充分设想,根据学情设计问题,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前置作业的设计有如下三条原则。
1.根据考纲要求。在今天中国的选拔机制中,高考分数依然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基本框架,让学生在我们所给的范围内自由探索或做适当的、合乎实际的拓展。
2.“提粗问题,做细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改造,改变以前那样一点点教、一点点学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样的模式缺乏整体性,学生的认知能力往往是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的。尤其是历史学科,对学生的时代感、通史感要求很高。琐碎细小的历史史实是不能帮助学生把握历史脉络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精不在多,力求先让学生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握历史规律与发展方向,再由面到线到点,追究细枝末节,认知具体史实。
3.“低入”原则。所谓“低入”,就是前置作业的问题,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起码都能提出几个问题。
在生本模式中,大家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问题、研究问题会产生两极分化吗?事实上,在今天国家优生优育的政策下,人与人的先天差别是有限的。我们过去会把这种先天差别扩大化,是因为教育学生时用成人的思维和思考模式,这使得“优等生”拼命苦读,吃力地跟上我们的脚步;所谓的“差生”只能自暴自弃,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结果只能越来越差,这就是两极分化的根源。因此,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是生本模式的本质。这样,优等学生进步得更快,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保留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他们的“大器晚成”提供可能性。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呢?那就要求在前置作业的设计中,教师提供一些既让优等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又让“差生”在浅层次涉及的问题。
比如说在讲《抗日战争》(历史必修1第16课)时,第二个子目是“日军的滔天罪行”。这是一个考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都是列举日军有南京大屠杀、潘家裕惨案、七三一细菌部队等滔天罪行。学生只是拿笔记录,课后照背下来而已。在生本模式中,我在前置作业中只提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请你找出一个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这个问题是所有学生都能进行研究的。在自己的探讨中,即使基础最差的学生也能当场找到并记住这些史实。基础较好的同学能透过这个问题看到更多的内容。
比如一位同学在列举了日军侵华的史实后,提出:“日本对我们做出如此多的罪行,我们为什么没有得到赔偿?”“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日本的关系?”这些都是他在前置学习中发现的非常好的,能古今结合、以史为鉴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出:“在以前,日本也曾经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犯下过同样罪行。”接着,他列举了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曾经犯下旅顺大屠杀等罪行。最后他问:“日本到中国侵略,为什么要杀我们那么多老百姓?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就将课本前后章节都联系起来,并且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比较分析和思索。这就是在生本教学模式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
三、前置作业的组织布置
前置作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让学生自己思考,仅仅在课堂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可以看书,可以查找资料甚至可以上网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一般在课前;空间可以在教室,可以在图书馆,可以在家里,甚至在草坪上,三五个同学围坐在一起都可以。
由于前置作业的灵活性,学生除了可以单独研究外,最好的方法是教师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三到五人为宜),由小组组长组织该组组员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心得。这样会对提高小组整体学习效率,激发组员个体学习积极性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在前置作业讨论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和素材,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对小组讨论情况引导与点拨。这种小组讨论,既让学生享受到集体智慧的成果,又使学生的关系不再只是残酷的竞争,而更多的是互相帮助、通力协作、资源共享的伙伴关系,实现双赢。
还是前面那个例子。对于那次前置作业,我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研究的,各小组在组长的带动下,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小组与小组进行了交流与辩论。各小组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比如有组同学在回答“日本为什么杀我们这么多老百姓”的时候就联系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认为日本大和民族的那种誓死效忠的传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怎么可能重视他人的生命。这种观点是我在课堂上从未提到过的,但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巨大潜力。我在整个活动中,只不过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视频和史料而已。
在后来的课堂上,我让各小组都进行了小组展示,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这就是前置作业的检验。自始至终,我在这个考点上未讲一句话,但是效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就是生本教学模式给我们的深切体会。
当然,学生的学习除了课前的前置作业外,生动的课堂和坚实的课后巩固也是很重要的。完成了有效的前置作业,就为整个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2005.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2007.
关键词: 生本模式 历史教学 前置作业
学习是最需要自主的行为,教学应当是学生“主动式”“创新式”的教学,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依靠学生,在学生的生本下形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把尽可能多的内容教给学生。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要看学生能否积极而主动地探究问题,能否在快乐自觉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面临高考,面对升学压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随意遐想与思索,我们要做学生的“牧者”。在牧场上,牧者不包办羊群的食物,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的地方,让它们自由地吃草。在学习中,教师就扮演“牧者”这样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根据考纲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引导。[1]知识本身是要靠学生自己发现感悟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更可靠更牢固,这就是生本教学模式的原理。
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有穿针引线、鼓动气氛、驾驭课堂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设计合情合理合适的作业。在生本模式下,教师共需要提供三种作业,一是前置作业,二是课堂问题,三是课后检测。我认为这三种作业中前置作业最重要。
一、前置作业的重要性
对于一项具体的教学内容,生本模式强调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以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都布置后置作业——教师先教了学生再做作业,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只要不讲,学生就不知道。因此我们兢兢业业,把课堂设计得满满当当,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然后进行课后检测,布置相应的练习。可是学生的完成情况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这样的作业是,是给该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的,而不是给学生设计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我们把后置作业改为前置作业——教之前先自主学习,探究一些问题。这样,就把被动变成了主动,把模仿变成了创造。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再回到课堂,就事半功倍了。一方面,他们对一些简单易懂记忆性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不需要教师再在课堂上无效地重复,且这种自主记忆比教师的强输硬灌要牢靠得多。另一方面,他们对感兴趣的话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探究,学习就有了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因此,前置作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很大比重,学生完成了前置作业,就差不多完成了整个学习的百分之七八十。
二、前置作业的问题设计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在教之前自主学习可能对某些陌生的知识毫无头绪,比如不明白历史的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陷入误区,不能抓住核心问题,钻一些“死胡同”,讨论一些刁钻偏颇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前置作业时一定要为学生充分设想,根据学情设计问题,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前置作业的设计有如下三条原则。
1.根据考纲要求。在今天中国的选拔机制中,高考分数依然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基本框架,让学生在我们所给的范围内自由探索或做适当的、合乎实际的拓展。
2.“提粗问题,做细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改造,改变以前那样一点点教、一点点学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样的模式缺乏整体性,学生的认知能力往往是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的。尤其是历史学科,对学生的时代感、通史感要求很高。琐碎细小的历史史实是不能帮助学生把握历史脉络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精不在多,力求先让学生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握历史规律与发展方向,再由面到线到点,追究细枝末节,认知具体史实。
3.“低入”原则。所谓“低入”,就是前置作业的问题,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起码都能提出几个问题。
在生本模式中,大家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问题、研究问题会产生两极分化吗?事实上,在今天国家优生优育的政策下,人与人的先天差别是有限的。我们过去会把这种先天差别扩大化,是因为教育学生时用成人的思维和思考模式,这使得“优等生”拼命苦读,吃力地跟上我们的脚步;所谓的“差生”只能自暴自弃,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结果只能越来越差,这就是两极分化的根源。因此,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是生本模式的本质。这样,优等学生进步得更快,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保留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他们的“大器晚成”提供可能性。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呢?那就要求在前置作业的设计中,教师提供一些既让优等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又让“差生”在浅层次涉及的问题。
比如说在讲《抗日战争》(历史必修1第16课)时,第二个子目是“日军的滔天罪行”。这是一个考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都是列举日军有南京大屠杀、潘家裕惨案、七三一细菌部队等滔天罪行。学生只是拿笔记录,课后照背下来而已。在生本模式中,我在前置作业中只提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请你找出一个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这个问题是所有学生都能进行研究的。在自己的探讨中,即使基础最差的学生也能当场找到并记住这些史实。基础较好的同学能透过这个问题看到更多的内容。
比如一位同学在列举了日军侵华的史实后,提出:“日本对我们做出如此多的罪行,我们为什么没有得到赔偿?”“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日本的关系?”这些都是他在前置学习中发现的非常好的,能古今结合、以史为鉴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出:“在以前,日本也曾经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犯下过同样罪行。”接着,他列举了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曾经犯下旅顺大屠杀等罪行。最后他问:“日本到中国侵略,为什么要杀我们那么多老百姓?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就将课本前后章节都联系起来,并且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比较分析和思索。这就是在生本教学模式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
三、前置作业的组织布置
前置作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让学生自己思考,仅仅在课堂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可以看书,可以查找资料甚至可以上网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一般在课前;空间可以在教室,可以在图书馆,可以在家里,甚至在草坪上,三五个同学围坐在一起都可以。
由于前置作业的灵活性,学生除了可以单独研究外,最好的方法是教师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三到五人为宜),由小组组长组织该组组员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心得。这样会对提高小组整体学习效率,激发组员个体学习积极性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在前置作业讨论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和素材,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对小组讨论情况引导与点拨。这种小组讨论,既让学生享受到集体智慧的成果,又使学生的关系不再只是残酷的竞争,而更多的是互相帮助、通力协作、资源共享的伙伴关系,实现双赢。
还是前面那个例子。对于那次前置作业,我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研究的,各小组在组长的带动下,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小组与小组进行了交流与辩论。各小组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比如有组同学在回答“日本为什么杀我们这么多老百姓”的时候就联系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认为日本大和民族的那种誓死效忠的传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怎么可能重视他人的生命。这种观点是我在课堂上从未提到过的,但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巨大潜力。我在整个活动中,只不过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视频和史料而已。
在后来的课堂上,我让各小组都进行了小组展示,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这就是前置作业的检验。自始至终,我在这个考点上未讲一句话,但是效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就是生本教学模式给我们的深切体会。
当然,学生的学习除了课前的前置作业外,生动的课堂和坚实的课后巩固也是很重要的。完成了有效的前置作业,就为整个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2005.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