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读经优劣辨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402771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是一些媒体、学者曾经猛烈地批判过《弟子规》,但这一类的古代蒙学教材如今已然进入了现在的小学课堂,河北一些小学还把《弟子规》融入了课间操,号召学生“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众观整个中国小学教育,《弟子规》的诵读热度也丝毫不减。
  《弟子规》为清康熙年产间的秀才李毓秀编撰,内容涉及童蒙教育的待人接物等规矩,继承了朱熹编撰《童蒙须知》的传统,成为当时的蒙学读物之一。在清代它并不是必读的儒家经典,到了民国时期,《弟子规》之类的蒙学读物被新式教科书取代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复归的热潮;90年代,台湾省的王财贵教授发起“儿童诵读经典”教育,提倡阅读中国和外国的经典。其影响波及大陆,但在大陆被演变为少儿“读经”活动。大量民间机构和私塾主要选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作为少儿诵读的主要教材。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国学院”,作为振兴国学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进一步推动了“国学”的概念在大众媒体的传播。2010年,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解《弟子规》,并出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凭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使古代童蒙读物家喻户晓。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出版社闻风而动出版了《弟子规》等蒙学读物,而且不少版本直接贴上“经典”“国学”“国学经典”的标签。在内容方面,主要是添加拼音、文字解读和相关故事;在形式上多采用卡通或漫画绘图,色彩鲜艳、装帧考究,还有电子书、动漫产品等。
  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从民间私塾进入了公办学校,以学校教材的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读本,同时也不断引发争议。2010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严禁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一时议论纷纷,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在2016年5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正式出版,其中就包括饱受争议的《弟子规》。
  诵读的争议
  《弟子规》从进课堂开始就饱受争议,争议的焦点首先是《弟子规》是否可以作为国学经典。许多学者认为,《弟子规》是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编纂的读物,只是作为当时的幼儿蒙学读物,而不是历史上大儒的手笔,不能算作儒家经典,其内容除了道德说教就是规矩礼仪,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不合时宜。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弟子规》是儒学的根,地位应该高于其他的儒学经典。
  另一种围绕《弟子规》的争议发生在现在的学校和家长之间,这类争议是就《弟子规》本身的内容而展开。虽然许多媒体和学校宣传学生学了《弟子规》之后,行为习惯产生了很好的变化,但是许多家长认为《弟子规》中的糟粕远多于精粹,学生如果真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岂不成了老气横秋、迂腐不堪的老夫子,根本无法在现代社会立足嘛。另外,争议的问题聚集在《弟子规》的教育方式上。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学国学,以读为要,不在于理解的精深与透彻,而在于量的积累。随着孩子们古汉语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将会深刻影响学生的诸多行为习惯,同时也促进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好语文,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弟子规》虽是清代至近代的蒙学教育读本,但不能因为其中的部分糟粕而否定整个国学体系和古代的蒙学教育体系,所谓的育人为本、育德为先。
  另一部分人认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以德育为目的的国学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德育的作用,灌输式的学习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对学生的行为塑造没有任何帮助。尽管对《弟子规》进课堂的争议从未间断,学校依然在不断增加类似的国学课程。
  古代的蒙学
  古代私塾教育,对小学、大学有明确的区分,所谓小学属于八岁开始的“童蒙之学”,主要学习的是为人弟子在言行举止方面的规矩,而十五岁时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元代规定私塾读书的日程是,“自八岁入学之后”,先读朱熹《小学》,在十五岁后“依朱子法读《四书》注”。这种阅读顺序,早在宋人所编纂的《三字经》中已有说明:“唯学,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如果说朱熹所阅读的儒家经典是原文本,其编纂的《小学》是对儒家经典的摘录和汇编,而后人参考或解读朱熹《小学》而编写的童蒙读物已是第三个层次了。所以,《弟子规》本身只是一种童蒙读物,不能称之为儒家经典。晚清民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关于中小学生是否应该读经的问题,曾经引起过多次争论。但无论各方争论的焦点如何,所谓读经都是指儒家经典而言,传统的童蒙读物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同样,关于“国学”学术界也有过争论。1923年初,胡适、梁启超相继为留学生开列了“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其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文史典籍,并没有通俗浅近的童蒙读物。
  由此看来,在当今的“国学”热潮中,出版社将《弟子规》等童蒙读物一律冠以“经典”“国学”,甚至加上“不能不读”的标签,实际上多是为了销售图书的广告词。今天的家长大多没有幼年读经的基础,其实从简单的童蒙读物开始,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未尝不是入门的台阶,只是无需将童蒙读物提升到国学经典的地位。然而,有个别教授声称:“据有关国学大师指出,‘孔孟学说之根本落实于《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其花果也。’这就是说,儒家的根是《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儒家的枝叶花果。”这种说法显然是缺乏古代文献常识的。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当然,《弟子规》之类的“读经热”是因为有社会需求。许多学校的老师,无论大中小学,都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难管理了。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仅不听话,而且对于“孝道”近乎无知。听人说学习了《弟子规》孩子就能变好,于是就送孩子去了“国学班”。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深圳的“梧桐山”,这里在十年之内竟然经营了3000家左右的读经班,堪称中国最大的“读经村”。这些家长将孩子送到“读经班”,寄希望于孩子的学习结果而撒手不管。然而,如果家长都不守规矩,那么,也很难指望孩子通过读经而变好。中国的传统,包括儒家传统,确实有好的地方,但是,立足于熟人社会的传统道德,在城市化、市场化加速的今天,必须给予其新的内涵,才能适应现在的变化。孩子的教育重在家庭,责在家长。送孩子读经的家长们首先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尊重公共秩序,尊重他人,也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让孩子服从和听话。传统典籍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只开老方子,不学新东西。
  我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是比较全面的做人做事的教育。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隐现断裂的危险,导致今天的青少年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文化和精神。1995年3月的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曾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指出了“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了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崛起的坚强纽带。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传统文化体现出了更多的现代价值和意义。通过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建立民族文化信仰,围绕传统文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价值追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这种文化心理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建立民族文化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公元1896 年10 月,前往俄国参加沙皇加冕典礼的李鸿章尚未回国(典礼结束后顺便访问了欧美诸国),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突然披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李鸿章同俄国人签订了一个秘密条约——《中俄密约》(以下简称《密约》),并公布了《密约》全文,共十二条。其关键内容是:中国允许俄国将西伯里亚铁路延伸至中国境内,“一由俄国海参崴埠续造至中国吉林晖春城,又向西北续至吉林省城止。一由俄国境某城之火车站续造
期刊
一般游人眼里,在美国像石头山公园这样不起眼的景点, 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引起我浓厚兴趣的,是知道那儿有一位叱咤风云的“李将军”。  美国南北战争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便是外号叫“李将军” 的罗伯特·李。  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南北战争于美国的意义,在美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放在何时,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这是美国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美利坚联盟国”。最初发动战争
期刊
城市高企的房价,让很多人再次生出田园梦。在一个乡下地方,种上几亩田,有一个小屋,养上一群鸡鸭,几只牛羊,晚上有清新的空气和美好的月光,这些成为都市人的梦想。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很多人也这么想。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作家,仿佛一夜之间厌倦了都市生活。那时的美国,正处在经济大萧条后的缓慢恢复中,城市环境糟糕,生活压力也很大。好在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作家们跑到农村,很容易搞到一片土地,甚至专门
期刊
帝国王朝以郡县官僚制度进行管理,以“自耕农”为其中产阶级,帝国的管理在抽象的道德原则上维持规模的统一,对地方社会施之以静态的设置。不论是宋以前的以人口为区划标准,还是明清时代以税额为区划标准,其精神则一致,乃是寻求静态的社会控制。  在这种模式中,农业社会的储备是有限的,在静态封闭的环境中耗竭,商业因素和商业原则不可能突破这种模式的规范。商业只是帝国社会的末业,既受到农业社会有限储备的限制,同时又
期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卢作孚是以“中国船王”闻名于世的,然而30岁之前的他完全是个文化人,从事的职业是教师、记者和编辑。很难想象这个人以后会变成一个商业巨子。卢作孚所办的民生实业公司曾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堪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中的一个传奇。  建国初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四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 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
期刊
辞职既然是政治博弈的手段,那就有必要不断通过后续行动保证达到意图目的。蔡元培在胡适等好友的帮助下拟定了辞职步骤,其中当然包括左右事后舆论的计划。他们希望呼唤出关于辞职正义性的有益评论,扩大辞职的社会影响,以便对政府当局施加更大压力,扭转彭允彝干涉司法的现状。  蔡元培一生辞职多达二十余次,后来他总结自己经历时曾说“一生难进易退”, 大概可以作为多次辞职的真实写照。而1923 年蔡元培辞职是历次辞职
期刊
二刘之战使刘湘登上四川霸王的地位,形成独自称霸的局面, 结束了四川长达20多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客观上有利于四川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蒋介石的触角也乘机伸向四川,刘湘为蒋介石势力渗透到四川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1915 年12 月蔡锷领导云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1916 年3 月22 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 月去世后,各地军阀乘机攫夺地盘、霸据一方, 导致在全
期刊
在“竹林七贤”中,向秀出场机会很少,但论起才华来,他却是那个时代继王弼之后最有名的哲学家之一。除了天才嵇康、诗人阮籍,大概就属向秀对后世影响最大了。可性情温和敦厚的他,大概天生就欠缺明星气质,完全不会炒作,又不自带主角光环,于是成为竹林七贤中的万年绿叶。只能在《庄子注》等流传后世的思想随笔中,才能偶尔一睹其“妙析奇致,大畅玄风”的风流本色。
期刊
第一次鸦片战争胜利后,英法等西方列强在清朝获得了不少的权益。但他们认为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英法的商业贸易额增幅过慢,希望“修改和约”(《南京条约》),以进一步在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854年4月,英国驻广州领事保灵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要求“修约”,叶名琛因为反对英使进入广州,且咸丰帝反对给予洋人更多特权,于是以“拖字”应付,致使双方的会晤不欢而散。当年10月,英、法、美三国公使来到天津海
期刊
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日趋鼎盛,其领土面积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与欧洲许多国家在海洋上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战,连连获胜的奥斯曼,最终止步于勒班多海战。  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是个在中世纪迅速崛起的军事帝国,通过武力将其版图逐步扩大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帝国的战场主要是在陆地,集中于巴尔干半岛、匈牙利平原、维也纳城下等地,爆发了一场又一场激战。但到16 世纪,帝国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