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关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上,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势在必行。
【关键词】素养;探究性学习;现实生活;生物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43-02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正向纵深推进。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成為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促进者。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线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课程是初中学科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关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上,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
生物科学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面向全体学生
书本、课堂上的生物知识存在较大的弊端:直观性、生动性较差,偏于呆板;以学科为中心,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学以致用;一些理论性知识不易阐明,学生难于理解,多靠死记硬背,等等。种种不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建立的知识体系显然是狭窄的、不坚实的。并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态度、思想情操等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和日常生活对生物学教育的需求。只有跳出书本,离开课堂,走进生活,才能学到更丰富、更全面、更实用的生物知识。《新课程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
面对纷繁复杂的大自然,学生们往往感到毫无头绪,不知从何着手,对此,教师应予以指导。结合阶段性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的生物学识。
首先,学会观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明确观察的对象、目的、方法和步骤,全面、细致耐心地进行观察,有时还必须如实纪录。需要观察的有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各种实验现象等等。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非常珍贵的财富,可受用一生。观察时还要多提问、多思考、用心去领悟,才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深入认识。通过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进而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形成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的观念,情感得到升华。
其次,学会整理。即对多方获取的生物知识进行浓缩、加工,使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此过程包括分析、比较、总结、归类等环节。许多学生对生物的认识较为肤浅和片面,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没有去深入了解分析,掌握其本质、必然性、内在规律、因果关系等,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不易区分的知识,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血液的体循环与肺循环等,必须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及联系,否则易发生混淆。更为重要的是,直至目前的课程编排和教学模式,都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人为划分好的各部分知识,虽然生物知识有其独立性,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进,但学生如不能对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归类,就难以形成扎实、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努力从多角度去发掘相关知识的联系,并以此为线索,对学到的新旧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与更新(知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构建横向和纵向的知识网络,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物科学观。此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校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四、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五、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科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外,生物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也是相互影响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关键词】素养;探究性学习;现实生活;生物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43-02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正向纵深推进。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成為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促进者。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线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课程是初中学科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关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上,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
生物科学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面向全体学生
书本、课堂上的生物知识存在较大的弊端:直观性、生动性较差,偏于呆板;以学科为中心,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学以致用;一些理论性知识不易阐明,学生难于理解,多靠死记硬背,等等。种种不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建立的知识体系显然是狭窄的、不坚实的。并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态度、思想情操等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和日常生活对生物学教育的需求。只有跳出书本,离开课堂,走进生活,才能学到更丰富、更全面、更实用的生物知识。《新课程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
面对纷繁复杂的大自然,学生们往往感到毫无头绪,不知从何着手,对此,教师应予以指导。结合阶段性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的生物学识。
首先,学会观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明确观察的对象、目的、方法和步骤,全面、细致耐心地进行观察,有时还必须如实纪录。需要观察的有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各种实验现象等等。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非常珍贵的财富,可受用一生。观察时还要多提问、多思考、用心去领悟,才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深入认识。通过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进而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形成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的观念,情感得到升华。
其次,学会整理。即对多方获取的生物知识进行浓缩、加工,使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此过程包括分析、比较、总结、归类等环节。许多学生对生物的认识较为肤浅和片面,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没有去深入了解分析,掌握其本质、必然性、内在规律、因果关系等,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不易区分的知识,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血液的体循环与肺循环等,必须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及联系,否则易发生混淆。更为重要的是,直至目前的课程编排和教学模式,都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人为划分好的各部分知识,虽然生物知识有其独立性,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进,但学生如不能对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归类,就难以形成扎实、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努力从多角度去发掘相关知识的联系,并以此为线索,对学到的新旧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与更新(知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构建横向和纵向的知识网络,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物科学观。此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校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四、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五、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科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外,生物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也是相互影响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