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2年2月7日,四川省党团组织的早期领导人王右木,在成都主持创办了四川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评论性刊物——《人声》报,并同时出任社长和主笔撰稿人,编辑部就设在自己家中。
创刊
人声,即人民的声音。
王右木说,之所以将刊物命名为《人声》,因其“应鼓动人民起来大声疾呼,提出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也就是说使这个刊物能代表人民的呼声。”
在纷繁复杂的思想理论战线斗争中,《人声》报充分发挥舆论引领和导向作用,为推动四川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创刊号头版,有王右木亲自撰写的本社宣言,“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解释社会上的一切问题。对现实社会的一切罪恶现象尽力的布露和批评,以促进一般平民的阶级觉悟”。同时,创刊号还刊登了中国共产党成都地区早期领导人袁诗荛的《红色的新年》和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山川均的《十年后之日本》等文章。
作为四川首个,也是全国范围内较早的、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的革命刊物,《人声》报从创办开始,与北京李大钊的《每周评论》、上海陈独秀的《星期评论》、湖南毛泽东的《湘江评论》遥相呼应,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
唤醒
创刊宣言中,《人声》报声明要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谋均等幸福”,“要直接用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要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学术触及实际的一切问题。
刊物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与四川当时的民主革命运动实际相结合,让四川人民开始了解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给他们以文化知识上的帮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释社会,并尽力地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的一切罪恶,以唤起民众的阶级觉悟。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斗争理论,介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及国际工人运动,强而有力地批判了曾在四川泛滥一时的克鲁泡特金主义(无政府主义),还包括深刻批判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揭露和批判旧思想、旧制度等问题。
《人声》报还研究世界各地劳动界的进取状况和社会运动状况以为借鉴,“为以一致是行动加入第三国际”(共产国际)而做准备。
溯源
1914年,王右木作为公费生留学日本。他在留日期间的所见、所闻、所学,都成为了《人声》报办刊的重要思想来源。
在就读东京明治大学经济系期间,王右木经常聆听进步学者上衫荣、山川均夫妇等人讲经济学。他还常去京都帝国大学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教授讲授《政治经济学史》。
王右木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其它一些社会科学书籍,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并开始认真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
十月革命后,为积极宣传俄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成果,河上肇教授创办了《社会问题研究》等刊物,对赴日留学生的影响很大。留日期间,王右木参加了中国留日学生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学生运动,加入留日学生组织神州学会,结识了李大钊。在参加李大钊等人发起的爱国学生组织——神州学会的过程中,王右木又结识了李达、李汉俊、施存统等早期中共领导人。
在学习和探索中,他逐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自己所要寻找的救国救民的真理,并逐步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停刊
回国后,王右木抓住任教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前身)的机会,物色和联络青年积极分子,并通过《人声》报和发起读书会,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唤起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通过办报和办学会,王右木在成都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培养了一批四川党团组织的骨干。《人声》报的发行区域从省内扩大到省外,读者群也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扩展至其他阶层的劳动者。
《人声》报出版到第三期时,被当局以“言论纯为鼓吹社会主义而作”勒令停刊。后经王右木的坚强抗争,得以复刊。
1922年6月,王右木领导的四川教育经费独立运动虽取得了胜利,但成都高师却被迫解聘王右木。王右木于是离开四川,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人声》报自此无人领导。《人声》报由始出的日刊改为周刊,因当局施压和经费困难,改为旬刊,但仍难支撑,坚持了5个月后,不得不停刊。
虽然发行时间不长,但是该刊旗帜鲜明、宗旨明确、切合实际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说理透彻,敢于揭露,善于斗争,并把大批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和团组织周围,为四川共产党、共青团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人声》报永载四川党史史册。
作者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创刊
人声,即人民的声音。
王右木说,之所以将刊物命名为《人声》,因其“应鼓动人民起来大声疾呼,提出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也就是说使这个刊物能代表人民的呼声。”
在纷繁复杂的思想理论战线斗争中,《人声》报充分发挥舆论引领和导向作用,为推动四川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创刊号头版,有王右木亲自撰写的本社宣言,“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解释社会上的一切问题。对现实社会的一切罪恶现象尽力的布露和批评,以促进一般平民的阶级觉悟”。同时,创刊号还刊登了中国共产党成都地区早期领导人袁诗荛的《红色的新年》和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山川均的《十年后之日本》等文章。
作为四川首个,也是全国范围内较早的、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的革命刊物,《人声》报从创办开始,与北京李大钊的《每周评论》、上海陈独秀的《星期评论》、湖南毛泽东的《湘江评论》遥相呼应,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
唤醒
创刊宣言中,《人声》报声明要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谋均等幸福”,“要直接用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要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学术触及实际的一切问题。
刊物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与四川当时的民主革命运动实际相结合,让四川人民开始了解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给他们以文化知识上的帮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释社会,并尽力地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的一切罪恶,以唤起民众的阶级觉悟。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斗争理论,介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及国际工人运动,强而有力地批判了曾在四川泛滥一时的克鲁泡特金主义(无政府主义),还包括深刻批判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揭露和批判旧思想、旧制度等问题。
《人声》报还研究世界各地劳动界的进取状况和社会运动状况以为借鉴,“为以一致是行动加入第三国际”(共产国际)而做准备。
溯源
1914年,王右木作为公费生留学日本。他在留日期间的所见、所闻、所学,都成为了《人声》报办刊的重要思想来源。
在就读东京明治大学经济系期间,王右木经常聆听进步学者上衫荣、山川均夫妇等人讲经济学。他还常去京都帝国大学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教授讲授《政治经济学史》。
王右木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其它一些社会科学书籍,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并开始认真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
十月革命后,为积极宣传俄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成果,河上肇教授创办了《社会问题研究》等刊物,对赴日留学生的影响很大。留日期间,王右木参加了中国留日学生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学生运动,加入留日学生组织神州学会,结识了李大钊。在参加李大钊等人发起的爱国学生组织——神州学会的过程中,王右木又结识了李达、李汉俊、施存统等早期中共领导人。
在学习和探索中,他逐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自己所要寻找的救国救民的真理,并逐步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停刊
回国后,王右木抓住任教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前身)的机会,物色和联络青年积极分子,并通过《人声》报和发起读书会,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唤起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通过办报和办学会,王右木在成都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培养了一批四川党团组织的骨干。《人声》报的发行区域从省内扩大到省外,读者群也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扩展至其他阶层的劳动者。
《人声》报出版到第三期时,被当局以“言论纯为鼓吹社会主义而作”勒令停刊。后经王右木的坚强抗争,得以复刊。
1922年6月,王右木领导的四川教育经费独立运动虽取得了胜利,但成都高师却被迫解聘王右木。王右木于是离开四川,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人声》报自此无人领导。《人声》报由始出的日刊改为周刊,因当局施压和经费困难,改为旬刊,但仍难支撑,坚持了5个月后,不得不停刊。
虽然发行时间不长,但是该刊旗帜鲜明、宗旨明确、切合实际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说理透彻,敢于揭露,善于斗争,并把大批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和团组织周围,为四川共产党、共青团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人声》报永载四川党史史册。
作者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