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提问,教师问出“学问”,问出教师自己的“精彩”,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学习,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本文从预设问题,提出问题,鼓励性评价几个方面探究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预设问题;设计梯度;面向全体学生;把握时机;鼓励性评价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式,是教师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要手段。而在课堂中如何设问又是一门艺术。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究竟该如何提问,才能做到有效、高质量,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探究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通过备课,精准预设问题,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备课时应精心设计,做到明确而具体。如果问题模糊不清,学生则会云里雾里,无从回答。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从学生的情况出发,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已经知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哪个时间点抛出问题;问题是什么;老师用什么手段提问的?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在哪里会有疑问,需要提出来共同思考、解答。
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小数点移动》。
第三环节:“小数点向左移,小数的大小变小”是个难点。预设提问:一个小数除以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一个小数除以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二位;一个小数除以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以此类推。
预设问题只有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在重点处设问,学生更易于把握知识的精髓,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难点处设问,可化难为易,让学生顺利跨越学习障碍。只有教师对学生、重点、难点把握准确,预设问题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的提问才是高效的。
二、教师利用课堂的有效提问,使教学重点突出
1.小学数学课堂注重提问坡度,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强度,学生更易于把握知识的重难点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问,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教师提问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过于简单,学生都会了,达不到思考的目的;太难,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只能自问自答。老师提问时,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层层设问,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梯度的设问既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又能为高层次的设问做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高的提高。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降低认知的难度。如五年级第二学期《表面积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把2个棱长1c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那么3个、4 个 、5个,……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双减少了多少?老师如果提问没有坡度,大部分学生只能是把原来的表面积之和减去现在大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费时又费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时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学具拼成一列大的长方体,在拼摆的过程中老师提问:首先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直接回答发生了变化;每位学生在用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教师接着提问:拼成的大的长方体有几条接缝,又减少了几个面?学生用具体操作:拼2次减少4个面积,拼3次减少6个面,4次
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有效提问,学生充分地表达各种解题思路,凸显数量关系的分析,由此得出多种形式的解题方法,从而把一系列的复杂相遇问题进行了简单化。
三、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师提问,学生作出回答后应及时给予回应,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夸奖的语言,都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促进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如教师常对学生说“你说的很好,真不错!”,“观察得很仔细!”, “想得真周到!”……
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不置可否,或者是以“对或错”来进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跳出“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 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巧妙评价。对于回答不上或答错的情况,教师可以机智地引导、启发。
但鼓励性评价不意味着对错误视而不见却大加赞赏,否则不实事求是的表扬会失去鼓励的目的。
总之,二期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更注重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动力,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启发出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为了孩子的更好的明天,我将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精心设计每一堂数学课的提问,使每一位学生从启发思维到善于思维的方向发展。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昭明,戴礼章.《走向高效课堂》.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3年5月第1版
[2]张鹤.《分享数学智慧的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3]《新课程标准》
[4]《规范教学从这里开始》.上海市徐汇区区本教材
关键词:预设问题;设计梯度;面向全体学生;把握时机;鼓励性评价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式,是教师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要手段。而在课堂中如何设问又是一门艺术。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究竟该如何提问,才能做到有效、高质量,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探究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通过备课,精准预设问题,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备课时应精心设计,做到明确而具体。如果问题模糊不清,学生则会云里雾里,无从回答。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从学生的情况出发,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已经知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哪个时间点抛出问题;问题是什么;老师用什么手段提问的?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在哪里会有疑问,需要提出来共同思考、解答。
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小数点移动》。
第三环节:“小数点向左移,小数的大小变小”是个难点。预设提问:一个小数除以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一个小数除以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二位;一个小数除以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以此类推。
预设问题只有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在重点处设问,学生更易于把握知识的精髓,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难点处设问,可化难为易,让学生顺利跨越学习障碍。只有教师对学生、重点、难点把握准确,预设问题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的提问才是高效的。
二、教师利用课堂的有效提问,使教学重点突出
1.小学数学课堂注重提问坡度,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强度,学生更易于把握知识的重难点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问,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教师提问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过于简单,学生都会了,达不到思考的目的;太难,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只能自问自答。老师提问时,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层层设问,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梯度的设问既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又能为高层次的设问做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高的提高。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降低认知的难度。如五年级第二学期《表面积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把2个棱长1c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那么3个、4 个 、5个,……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双减少了多少?老师如果提问没有坡度,大部分学生只能是把原来的表面积之和减去现在大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费时又费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时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学具拼成一列大的长方体,在拼摆的过程中老师提问:首先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直接回答发生了变化;每位学生在用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教师接着提问:拼成的大的长方体有几条接缝,又减少了几个面?学生用具体操作:拼2次减少4个面积,拼3次减少6个面,4次
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有效提问,学生充分地表达各种解题思路,凸显数量关系的分析,由此得出多种形式的解题方法,从而把一系列的复杂相遇问题进行了简单化。
三、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师提问,学生作出回答后应及时给予回应,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夸奖的语言,都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促进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如教师常对学生说“你说的很好,真不错!”,“观察得很仔细!”, “想得真周到!”……
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不置可否,或者是以“对或错”来进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跳出“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 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巧妙评价。对于回答不上或答错的情况,教师可以机智地引导、启发。
但鼓励性评价不意味着对错误视而不见却大加赞赏,否则不实事求是的表扬会失去鼓励的目的。
总之,二期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更注重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动力,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启发出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为了孩子的更好的明天,我将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精心设计每一堂数学课的提问,使每一位学生从启发思维到善于思维的方向发展。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昭明,戴礼章.《走向高效课堂》.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3年5月第1版
[2]张鹤.《分享数学智慧的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3]《新课程标准》
[4]《规范教学从这里开始》.上海市徐汇区区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