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巧克力“正名”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blue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恐怕没有一种食品比巧克力更有吸引力了,它风味独特,口感也很好。即便如此,人们对巧克力大多还是敬而远之,主要是害怕吃巧克力会引起肥胖或血脂增高,紧接着担心会不会得心脏病、糖尿病等,因而想吃又不敢吃。最近,国外有关学者对巧克力食品的营养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巧克力的误解颇深,需要为巧克力“正名”。
  
  巧克力不是肥胖的代名词——
  任何食物进食太多,都可以导致肥胖
  肥胖,是由遗传、过食、活动不足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因为吃得过多和运动缺乏所致,也就是摄入的热量超出消耗的热量,使多余的热量在体内变成脂肪储存起来,久而久之,人就变胖了。所以,为了维持正常的体重,应长期保持能量平衡,使摄入与消耗做到“收支平衡”。
  毫无疑问,巧克力是一种高热量食品,有人曾把“增加体虚病人的体重”确定为巧克力食品的一个主要作用。因为每50克巧克力相当于84克粮食所提供的热量,或相当于步行1小时所消耗的热量,约为1212千焦(290千卡)。所以,吃了巧克力,就应当少吃点别的食物或增加一些活动量来保持能量平衡。如果平时的食物照吃不变,还经常额外加食巧克力,又不增加运动,久而久之,体重和体脂的增加就在所难免,肥胖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保持热量平衡的前提下,吃巧克力并不会引起肥胖。1996年,日本有关学者进行了一项“食用巧克力对肥胖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巧克力不会导致肥胖。所以,从根本上而言,肥胖的原因是热量的正平衡,吃多少比吃什么更重要,任何食物进食太多,都可能导致肥胖。
  
  常吃巧克力不会导致血脂升高——
  脂肪含量高不等于血脂升高
  人体血液中的脂肪来源于摄入的食物和自身肝脏的合成。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的胆固醇和(或)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浓度超出正常范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人们的印象中,巧克力属于高脂肪食品,所以血脂已经高的人和害怕血脂高的人对它只能忍痛割爱了。
  我国食物成分表中,巧克力的脂肪含量占40%,低于核桃、花生等干果中脂肪的含量,但比一般糕点类食品(含脂肪20%左右)高。所以,巧克力属于高脂肪食品。进一步分析表明,巧克力的脂肪来自可可脂,可可脂由油酸(34%)、硬脂酸(34%)、软脂酸(25%)以及亚麻酸(2%~7%)组成。其中油酸有轻度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硬脂酸对胆固醇的作用是中性的,既不增加也不降低,而且吸收较少;亚麻酸也有轻度降血脂作用。近年来,有关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和人体摄取巧克力食品是否影响血脂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食用巧克力不会升高血脂。但是,必须提醒人们注意:由于巧克力脂肪含量较高,虽不至于引起血脂升高,但不宜过食,过食会增加外源性脂肪的摄入量,一则引起肥胖,二则导致营养素的比例失调。因此,增加了巧克力食品,应适量减少其他油脂的摄入量,以保持膳食的三大营养素平衡。
  
  适度摄取巧克力有益——
  除红酒、绿茶、大豆外,你又多了一项选择
  巧克力食品除了具有高能量的特点外,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包括镁、铜、钾、锌、铁等。一些含乳或果仁的巧克力,由于含有丰富的牛奶(至少含奶14%~25%)和人体必需的矿物质,更成为一种营养补充品。最近对巧克力的研究还表明:未经加工的可可豆中含有15%多酚类植物化学成分,其中60%多酚类为有益健康的类黄酮物质。经过加工,某些类黄酮物质可能会有所丢失,但巧克力成品中仍然含有一定的量。有学者提出,40克巧克力中含有400毫克抗氧化物,与一杯红酒的含量相同,这些类黄酮物质也存在于大豆、绿茶、山楂和猕猴桃中,但在不同食品中,黄酮物质含量和种类可能不同。
  2000年6月,美国史密茨博士在北京“国际运动、营养与健康和慢性病”会议上报告:摄取巧克力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认为巧克力中的类黄酮物质可被人体吸收,并改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损伤,也即清除体内垃圾),抑制低密度胆固醇氧化,有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和抗动脉硬化。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良好的变化仅仅是一时性的,在吃巧克力6小时后就消失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尚不十分成熟,对于巧克力食品的长期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入。无论如何,国外的这些最新科研成果告诉我们,适度摄取巧克力比仅仅满足口感会有更多的益处。
  希望以上介绍能帮助您对巧克力食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其他文献
提起高血压病,很多人会将它和头晕、头痛、颈项部扳直感、眼花、耳鸣、失眠等症状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患者都是在出现头晕、眼花症状时才去量血压,才想起服药。一旦症状消失,就自行停药。出现这种误区,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高血压病带来的危害认识不全面。如果患者长期按照这种认识行事,将会有生命危险!  诚然,高血压病确实会导致上述种种症状,但它的危害绝不仅在于此。持续的高血压状态会无声无息地影响人体的很多重要器官
期刊
孕期易染病    孕妇最担心的事莫过于生病、吃药,她们害怕药物会影响腹中胎儿的安危,因此,大多数孕妇都会特别小心地保护自己。但是,由于怀孕后一些特殊的生理变化,有些疾病在孕期发病的机会明显增加,生殖道的真菌感染就是其中之一。妇女怀孕后体内激素水平明显上升,改变了阴道内的酸碱度,为真菌尤其是念珠菌在阴道内生长、繁殖和黏附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孕期免疫力下降,促使原先寄生在阴道内不引起疾病的白色念珠菌在
期刊
这家幼儿园的全称是上海博爱儿童康健园。  院长高亚莉同钱丽芳女士一样,也有一个患脑瘫的孩子。当年,她走南闯北为儿子四处求医后,最终认准了这么一个理:持之以恒的运动康复训练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手段。可去医院治疗每次花上半天时间,家长中必有一人不能正常工作;但不去治疗、放任自流吧,意味着孩子有可能终身瘫痪在床。一个念头在高亚莉心中萌动:我要办一个为脑瘫患儿家长解除后顾之忧的幼儿园,让患脑瘫的孩子在这里得到
期刊
如今,家里装上空调已十分普遍,使用多年以后,人们不仅想到使用空调如何“省电”、“节能”,还十分关注夏季使用空调怎样才不影响健康。  空调房间是相对封闭的,室内的空气并不是“净土”,它将受到多方面的室内污染。主要有四方面:①室内建筑装饰材料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如苯、甲醛等,有些甚至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②现代化办公设备,如复印机在复印过程中产生的臭氧,浓度过高时会刺激人的眼睛、鼻、咽等,引起头晕、
期刊
特别提醒:  不良饮食及烹饪习惯往往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作为全家生活“总管”的家庭主妇,对此应多加注意,要掌握食物的搭配、烹饪等方面的知识。  烹调方法中,“保钙”的菜肴搭配技巧,是荤素混食、豆谷混食。在烹饪时,要尽量去除影响钙吸收利用的因素,以保存更多的钙。在日常菜肴中,有些菜肴的“补钙”作用较好,而有些烹饪技巧则需改进。    具体介绍:  (1)烹调荤菜时常用醋,糖醋鱼、糖醋排
期刊
补钙是伴随着人一生的事。有关补充钙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说法,近年来可谓家喻户晓。但许多人心中仍有不少困惑,如究竟需要补多少钙?从什么阶段开始补钙?什么时候补钙效果最佳?每日适宜的钙摄入量为多少?等等。  根据我国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我国居民膳食钙的摄入量平均为405毫克,远远达不到推荐的供给量(不低于800毫克)。  要想说明我国居民的钙摄取量为什么普遍不足,还得从我国的膳食结构说起。在
期刊
一天,某咨询热线接到一位曾多次遭受丈夫恶拳的女性的电话。她说:  读大学时我的追求者很多,最后是我现在的丈夫击败了当时所有的追求者,让我幸福得晕晕乎乎地和他结了婚。  然而,结婚不到一年,他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特别是我们有了孩子以后,他对我说话的口气不仅再也没有了恋爱阶段的讨好和体贴,相反,常常为一些家务琐事指责训斥我。  开始,过性生活前他还会对我温存一些,但后来干脆想要怎样就怎样,不容我违抗,
期刊
家,一个温馨的字眼!每个人在自己家中度过的时光,恐怕要占人生的一半吧。家庭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如今,大多数家庭能经常对餐饮具消毒,防止“病从口入”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家庭其他日常物品的卫生情况又如何呢?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对全市20个区县200户家庭进行一项抽样调查发现,牙刷、卫生洁具、洗衣机、肥皂等用品污染严重。具体检测结果是:在采集的6286
期刊
随着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出台,不少老年人都在考虑今后怎么看病,才能既省钱,又不影响健康。这个问题涉及许多方面,值得在此做些讨论。    一、晚治不如早防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尺五”。意思十分明确:衣服上破了一个小洞,补起来很容易。如不及时处理,一旦成了大洞,没准花多大工夫也补不了。  这种观念,用在医疗保健上也是完全正确的。  在疾病防治问题上,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处理越早,效果越好,花钱越少。
期刊
一个新生命降临之后,不少年轻的母亲便开始苦于母乳不足。由于母乳喂养的优点很多,母乳是孩子生长发育最佳的食品,母亲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就到处打听各种催乳偏方。其实最好的催乳方法就是婴儿吸吮。  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乳汁的产生和分泌也一样。研究表明,产后乳汁的分泌主要取决于婴儿对乳头的吸吮刺激。当婴儿吸吮母亲的乳头后,乳头便会产生感觉信号,通过神经传至下丘脑,刺激下丘脑释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