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汉魏至东晋十六国关陇士人玄学化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认为以皇甫谧为代表的关陇士人群体,在汉魏时期迁徙聚居于洛阳及其西郊。起先皇甫谧主攻礼学,之后深受正始玄学代表何晏、竹林名士嵇康思想的影响,由原来文武兼修的儒家事功传统,转变为崇尚自然、儒道兼修的玄学思想。
关键词:皇甫谧;玄学化;洛阳
魏晋时期,玄学仅限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作为当时关陇地区最为著名高士之一的皇甫谧,从地缘和演变过程两方面来考察,他的思想玄学化历程便可以显著展现。
从地缘来看,皇甫谧生活的新安和宜阳,都处于玄学思潮的覆盖范围之内。洛阳是魏晋玄学的重镇,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有限范围辐射。汉末魏初皇甫谧徙居至新安(今河南灵宝县),处于洛阳西郊六十六公里左右,正是玄学的主要扩散地,皇甫谧早年过继给叔父,便随叔父徙居于此;魏末晋初他隐居于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女几山,女几山距离洛阳六十多公里[1],曾是竹林名士流连忘返之地。
从时间来看,皇甫谧正生活于正始与竹林两大玄学思潮的强势期,势必受到其影响。具体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公元231年至260年,皇甫谧生活在新安,主要接受的是正始玄学思想。表现为不是特别看重“名教”,但也并不公开主张废弃“礼法”,这正是汤用彤先生所指“温和派”具备的特征。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本出于礼教家庭,早读儒书,所推崇并且常研习的经典是《周易》、《老子》。论及皇甫谧,他出生于军功转向儒学的家庭,所研习并安身立命的儒学经典也正是《礼》,这就注定了他也是“温和派”的认同者,并且自然地成为其中一员。
在此阶段,皇甫谧玄学化的理论依据是黄老道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保命全神、淡泊名利。在他所著的《玄守论》一文中已明显传达了养生、无为的思想倾向:
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
皇甫谧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因追慕何晏倡导的服石之风,皇甫谧开始服用寒石散并中毒至深,在七年多的时间中“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晋书·皇甫谧传》],罹患风湿病与半身不遂。他不得不在《黄帝内经》中寻求治病的良方,他的医学巨著《针灸甲乙经》就是在此遭遇中完成的。就《甲乙经》的理论体系而言,与《黄帝内经》一以贯之,它的气一元论的宇宙本原观同样继承的是稷下道家以来的气一元论。
他所追求的“无为”之道与淡泊名利的行动相印证。其表弟梁柳出任城阳太守,众人劝谧为他饯行,谧不为所动,回答说:“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在这里他所追求的正是人性的本真,“实”并不因为“名”的变化而转移,这种“循名责实”、“实至”则“名归”的思维方法与做法也就是谧所向往的自然之道。
第二阶段,自公元260年至265年,皇甫谧隐居于宜阳女几山,他已明显接受竹林玄学。据《晋书·张轨传》:张轨“与同郡皇甫谧善,隐于宜阳女几山。”孙登、阮籍等名士就曾来女几山游历。这里的自然环境,尤其所承载的人文情怀对皇甫谧的影响不言而喻。女几山“迢带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①这里正是高士名流快意人生的天堂。另据臧荣绪《晋书》:
孙登尝经宜阳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共传说,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俱出,登不肯,籍因别去,登上峰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籍怪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声,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
依据《水经注》卷十五 洛水“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条,孙登与阮籍创造佳话的“宜阳山”正是女几山;若有资料证明并非如此,那么宜阳山也不会超出宜阳县的范围,宜阳山与女几山这两山仍比较接近。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竹林玄学的显著特征。自魏景元元年开始,皇甫谧也试图于名教之外寻找乐土,朝廷的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当时的政局动荡,景元元年四月,司马昭任相国,五月他便指使属下杀害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名为禅让、实为篡逆的政治阴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司马氏已是胜券在握,皇甫谧仍不为司马氏的橄榄枝所动却超乎常理。记载的有:魏景元元年,晋王司马昭征选;晋泰始三年,晋武帝屡下诏敦逼;晋泰始四年,举贤良方正,自表向武帝借书一车;咸宁初,征为太子中庶子,“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由此可见《庄子》学的精神寓于皇甫谧个体生命所表现出的浪漫色彩。正始玄学与竹林玄学注入皇甫谧生命的不同在于前者促使他向往生命的自由,而后者引导他追求自由之上的豁达。这正是竹林名士向秀所称的“本质的平等”,也就是“逍遥”这种生命存在的最佳境界。
皇甫谧的思想深受嵇康影响。皇甫谧的《玄守论》与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略作对比,便不难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玄守论》中皇甫谧蔑视“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这种重名轻身的观点,这与《绝交书》中嵇康批评山涛 “自卜已审,若道尽涂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如出一辙;《玄守论》中皇甫谧“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的养生全神思想,与嵇康《幽愤诗》“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别无二致。
注释:
①《水经注集释订讹》,卷十五。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魏晋),第35—36页。
[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晓毅:《郭象评传(附向秀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2页。
(作者简介:朱健宁(1986-),男,甘肃平凉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魏晋玄学、关陇文化研究。)
关键词:皇甫谧;玄学化;洛阳
魏晋时期,玄学仅限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作为当时关陇地区最为著名高士之一的皇甫谧,从地缘和演变过程两方面来考察,他的思想玄学化历程便可以显著展现。
从地缘来看,皇甫谧生活的新安和宜阳,都处于玄学思潮的覆盖范围之内。洛阳是魏晋玄学的重镇,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有限范围辐射。汉末魏初皇甫谧徙居至新安(今河南灵宝县),处于洛阳西郊六十六公里左右,正是玄学的主要扩散地,皇甫谧早年过继给叔父,便随叔父徙居于此;魏末晋初他隐居于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女几山,女几山距离洛阳六十多公里[1],曾是竹林名士流连忘返之地。
从时间来看,皇甫谧正生活于正始与竹林两大玄学思潮的强势期,势必受到其影响。具体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公元231年至260年,皇甫谧生活在新安,主要接受的是正始玄学思想。表现为不是特别看重“名教”,但也并不公开主张废弃“礼法”,这正是汤用彤先生所指“温和派”具备的特征。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本出于礼教家庭,早读儒书,所推崇并且常研习的经典是《周易》、《老子》。论及皇甫谧,他出生于军功转向儒学的家庭,所研习并安身立命的儒学经典也正是《礼》,这就注定了他也是“温和派”的认同者,并且自然地成为其中一员。
在此阶段,皇甫谧玄学化的理论依据是黄老道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保命全神、淡泊名利。在他所著的《玄守论》一文中已明显传达了养生、无为的思想倾向:
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
皇甫谧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因追慕何晏倡导的服石之风,皇甫谧开始服用寒石散并中毒至深,在七年多的时间中“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晋书·皇甫谧传》],罹患风湿病与半身不遂。他不得不在《黄帝内经》中寻求治病的良方,他的医学巨著《针灸甲乙经》就是在此遭遇中完成的。就《甲乙经》的理论体系而言,与《黄帝内经》一以贯之,它的气一元论的宇宙本原观同样继承的是稷下道家以来的气一元论。
他所追求的“无为”之道与淡泊名利的行动相印证。其表弟梁柳出任城阳太守,众人劝谧为他饯行,谧不为所动,回答说:“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在这里他所追求的正是人性的本真,“实”并不因为“名”的变化而转移,这种“循名责实”、“实至”则“名归”的思维方法与做法也就是谧所向往的自然之道。
第二阶段,自公元260年至265年,皇甫谧隐居于宜阳女几山,他已明显接受竹林玄学。据《晋书·张轨传》:张轨“与同郡皇甫谧善,隐于宜阳女几山。”孙登、阮籍等名士就曾来女几山游历。这里的自然环境,尤其所承载的人文情怀对皇甫谧的影响不言而喻。女几山“迢带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①这里正是高士名流快意人生的天堂。另据臧荣绪《晋书》:
孙登尝经宜阳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共传说,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俱出,登不肯,籍因别去,登上峰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籍怪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声,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
依据《水经注》卷十五 洛水“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条,孙登与阮籍创造佳话的“宜阳山”正是女几山;若有资料证明并非如此,那么宜阳山也不会超出宜阳县的范围,宜阳山与女几山这两山仍比较接近。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竹林玄学的显著特征。自魏景元元年开始,皇甫谧也试图于名教之外寻找乐土,朝廷的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当时的政局动荡,景元元年四月,司马昭任相国,五月他便指使属下杀害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名为禅让、实为篡逆的政治阴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司马氏已是胜券在握,皇甫谧仍不为司马氏的橄榄枝所动却超乎常理。记载的有:魏景元元年,晋王司马昭征选;晋泰始三年,晋武帝屡下诏敦逼;晋泰始四年,举贤良方正,自表向武帝借书一车;咸宁初,征为太子中庶子,“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由此可见《庄子》学的精神寓于皇甫谧个体生命所表现出的浪漫色彩。正始玄学与竹林玄学注入皇甫谧生命的不同在于前者促使他向往生命的自由,而后者引导他追求自由之上的豁达。这正是竹林名士向秀所称的“本质的平等”,也就是“逍遥”这种生命存在的最佳境界。
皇甫谧的思想深受嵇康影响。皇甫谧的《玄守论》与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略作对比,便不难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玄守论》中皇甫谧蔑视“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这种重名轻身的观点,这与《绝交书》中嵇康批评山涛 “自卜已审,若道尽涂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如出一辙;《玄守论》中皇甫谧“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的养生全神思想,与嵇康《幽愤诗》“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别无二致。
注释:
①《水经注集释订讹》,卷十五。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魏晋),第35—36页。
[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晓毅:《郭象评传(附向秀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2页。
(作者简介:朱健宁(1986-),男,甘肃平凉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魏晋玄学、关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