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获此殊荣。如果你以为他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刻板老学究那就错了,塞勒教授可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顽童。
颁奖当天,72岁的他风度翩翩地走上领奖台,当被记者问到怎么花掉900万瑞典克朗(约730万人民币)的奖金时,他想了想,然后笑称:“根据我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当然是以最不理性的方式花了。”
学术叛徒
同很多诺贝尔获奖者的天才、勤奋等特质不同的是,塞勒曾一度和庸碌一类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1945年,塞勒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在罗彻斯特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先后执教于罗彻斯特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隐藏在这个中规中矩简历背后的,是一颗叛逆又不安分的心。
在读经济学博士期间,塞勒的导师——著名经济学家罗森曾这样评价他:“我们对他没抱什么期望。”那时,塞勒特别喜欢研究“常人干的蠢事”。比如,你办了一张健身卡,两个月后胳膊受伤,一运动就疼,为了不浪费钱你还忍痛继续锻炼,但当朋友邀请你到另一处场地免费运动时,你却会因为胳膊疼而拒绝;再比如,李先生的妻子给他买了一件很贵的羊绒衫当作圣诞礼物。李先生之前在店里看到过这件羊绒衫,但觉得它的价钱太高,买下来实在太奢侈了。但是当妻子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他时,他却很高兴。说明人们的市场行为未必都是理性的。
有一次,塞勒邀请朋友到家中吃饭,他端出一大碗腰果让大家餐前先垫垫肚子。5分钟之内,大家就吃了大半碗,再吃下去的话就会影响吃饭时的食欲。于是,塞勒拿走了腰果。拿走腰果,朋友就没有多吃的选择了,可是对经济人而言,选择越多越好。由这个腰果插曲得出结论:人由两种心理控制,一种希望获得立即满足,另一种理智地权衡现在与未来。
塞勒想将这些收集到的反常例子以“人们做的蠢事”为题写一篇学术论文。他还认为,一些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存在着缺陷:个人在所有经济现象分析中均被假设成是理性和自利的,同时会尽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但是,现实中的个人往往依靠直觉来解决问题,就算人们谨遵各种假设,也会经常犯错误。个体之间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个假设束缚住所有个体。
塞勒发表了第一篇行为经济学的论文,标题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屡遭大型期刊退稿,并遭审稿人尖刻的评论,后来好不容易才被一本新刊物采用。如今,这篇文章成为相关领域中被引用次数居首的经济学论文。
塞勒搜集经济学中的反常现象,并将心理学纳入经济学,发展成为行为经济学。由于行为经济学中强调人的非理性,和很多学术观点和理论经济学有出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塞勒被一众经济学者视为学术叛徒。
当塞勒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后,他的前辈和同事,另一位经济学诺奖得主莫顿·米勒对他的研究非常不以为然,甚至公开否定塞勒的学术水平;法律经济学的奠基者波斯纳某次旁听塞勒的演讲,因为不认同塞勒的观点,波斯纳在会场上大吼道:“你根本是违反科学!”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新晋股神
塞勒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先发给被试者一个茶杯,并用巧克力去交换茶杯,结果人们都不愿意放弃茶杯。反过来,先发给被试者一块巧克力,再用茶杯去交换巧克力,結果人们也不愿意放弃巧克力。被试者是随机抽取的,按理说不应该存在着系统性的偏好偏差,为什么在前一次试验中,被试者会钟爱茶杯,而在后一次试验中他们却钟爱巧克力呢?
原因就在于“禀赋效应”的存在,这一概念由塞勒首次提出。他在自己所著的《“错误”的行为》一书中解释道:“用经济学家的行话说,你拥有的东西属于你的一部分禀赋;与你即将拥有的那些东西相比,你更看重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中国人所谓“敝帚自珍”,也是这个道理。
“禀赋效应”的提出对于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很大,它直接挑战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根据“科斯定理”,当交易成本为零的时候,初始产权的划分并不会影响物品的最终配置状态,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交换来让物品配置到对其评价最高的那个人手里。但是如果“禀赋效应”是存在的,那么初始产权的配置就显得极其关键了。
有分析称,人们拥有的像汽车、住房、股票等,也存在这种“禀赋效应”,准备出售的已有物品与自己紧密关联,是自我的一部分,定价必然高。当中小投资者买进某只股票后,即使价格已很高,也常常不愿意卖出,结果捂得时间过长,有可能坐了“电梯”,回到买价甚至跌破买价。
塞勒将这一理论用于实践。1993年,他和另一名教授拉塞尔·福勒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创建了一个基金公司,专注美国小企业股,其赢利之道就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非理性买卖造成的股价偏差。正如公司网站上的标语所说,投资者都会犯错,塞勒基金公司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错误。据分析,它的选股有一个原则,就是选择因金融行为偏差而被明显低估的个股。通俗来讲,塞勒的基金,就是爱买冷门的,被市场抛弃的,但又有价值的股票。截至公司创办15年,塞勒的行为价值基金实现了年均10%的增长。
不仅如此,该公司替摩根大通管理的一只基金也表现优异,从1998年12月28日成立时开始计算,到2017年9月底,回报率达到惊人的832.44%,而同期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涨幅为306.84%。由此,塞勒荣获“股神”称号。
跨界多面手
塞勒在演讲中向公众普及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时,擅长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讲到什么是助推时,他说:“在阿姆斯特丹机场,厕所小便池上刻着苍蝇的形象。这可以让男生上厕所的时候瞄准度更高,让便池飞溅率降低了80%。这个苍蝇就是一种助推,即我们所处环境中任何微小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
直到三十多年后,行为经济学已经从当年一小撮人所热衷的歪门邪道,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许多学者前仆后继地为这门学科建立了更扎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人们对行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很多概念已经耳熟能详。
从小顽童奋斗到老顽童,最终实现从谷底到巅峰的逆袭,塞勒终于扬眉吐气。他在2015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他的多篇论文跻身经济学经典之列,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生活中的塞勒性格非常顽皮,并且清楚人性的弱点,他认为“当传统智慧犯错,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睁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在学术方面,他承认自己既懒惰又不擅长数学,但观察力相当敏锐,总能洞见事物本身。
塞勒曾以顾问的身份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出谋划策。在奥巴马竞选期间,塞勒利用人们“高估小概率”事件的心理,建议奥巴马在Facebook上筹集竞选款,并在捐款人中进行抽奖,中奖者可获得与奥巴马见面的机会。通过这一举措,奥巴马筹款额大幅上升超过希拉里。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塞勒还跨界参演过电影。“满头银发的塞勒形象挺棒。”曾有美国媒体这样报道,认为他是一个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学者刻板印象的人。在获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大空头》中,塞勒客串出演了一位经济学家,和女主角去了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向人们解释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
与此同时,塞勒还是一名作家,代表作有《赢者的诅咒》《准理性经济学》《助推》等,将自己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和经验进行推广。
2017年10月,芝加哥大学为塞勒举办获奖庆功会,在被问到短暂的“好莱坞生涯”时,塞勒颇为幽默地表示有点失望,因为自己的精彩演出没有被诺贝尔奖颁奖者在成就介绍中提到,但诺贝尔奖是他错失奥斯卡奖的一个补偿。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颁奖当天,72岁的他风度翩翩地走上领奖台,当被记者问到怎么花掉900万瑞典克朗(约730万人民币)的奖金时,他想了想,然后笑称:“根据我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当然是以最不理性的方式花了。”
学术叛徒
同很多诺贝尔获奖者的天才、勤奋等特质不同的是,塞勒曾一度和庸碌一类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1945年,塞勒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在罗彻斯特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先后执教于罗彻斯特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隐藏在这个中规中矩简历背后的,是一颗叛逆又不安分的心。
在读经济学博士期间,塞勒的导师——著名经济学家罗森曾这样评价他:“我们对他没抱什么期望。”那时,塞勒特别喜欢研究“常人干的蠢事”。比如,你办了一张健身卡,两个月后胳膊受伤,一运动就疼,为了不浪费钱你还忍痛继续锻炼,但当朋友邀请你到另一处场地免费运动时,你却会因为胳膊疼而拒绝;再比如,李先生的妻子给他买了一件很贵的羊绒衫当作圣诞礼物。李先生之前在店里看到过这件羊绒衫,但觉得它的价钱太高,买下来实在太奢侈了。但是当妻子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他时,他却很高兴。说明人们的市场行为未必都是理性的。
有一次,塞勒邀请朋友到家中吃饭,他端出一大碗腰果让大家餐前先垫垫肚子。5分钟之内,大家就吃了大半碗,再吃下去的话就会影响吃饭时的食欲。于是,塞勒拿走了腰果。拿走腰果,朋友就没有多吃的选择了,可是对经济人而言,选择越多越好。由这个腰果插曲得出结论:人由两种心理控制,一种希望获得立即满足,另一种理智地权衡现在与未来。
塞勒想将这些收集到的反常例子以“人们做的蠢事”为题写一篇学术论文。他还认为,一些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存在着缺陷:个人在所有经济现象分析中均被假设成是理性和自利的,同时会尽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但是,现实中的个人往往依靠直觉来解决问题,就算人们谨遵各种假设,也会经常犯错误。个体之间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个假设束缚住所有个体。
塞勒发表了第一篇行为经济学的论文,标题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屡遭大型期刊退稿,并遭审稿人尖刻的评论,后来好不容易才被一本新刊物采用。如今,这篇文章成为相关领域中被引用次数居首的经济学论文。
塞勒搜集经济学中的反常现象,并将心理学纳入经济学,发展成为行为经济学。由于行为经济学中强调人的非理性,和很多学术观点和理论经济学有出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塞勒被一众经济学者视为学术叛徒。
当塞勒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后,他的前辈和同事,另一位经济学诺奖得主莫顿·米勒对他的研究非常不以为然,甚至公开否定塞勒的学术水平;法律经济学的奠基者波斯纳某次旁听塞勒的演讲,因为不认同塞勒的观点,波斯纳在会场上大吼道:“你根本是违反科学!”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新晋股神
塞勒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先发给被试者一个茶杯,并用巧克力去交换茶杯,结果人们都不愿意放弃茶杯。反过来,先发给被试者一块巧克力,再用茶杯去交换巧克力,結果人们也不愿意放弃巧克力。被试者是随机抽取的,按理说不应该存在着系统性的偏好偏差,为什么在前一次试验中,被试者会钟爱茶杯,而在后一次试验中他们却钟爱巧克力呢?
原因就在于“禀赋效应”的存在,这一概念由塞勒首次提出。他在自己所著的《“错误”的行为》一书中解释道:“用经济学家的行话说,你拥有的东西属于你的一部分禀赋;与你即将拥有的那些东西相比,你更看重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中国人所谓“敝帚自珍”,也是这个道理。
“禀赋效应”的提出对于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很大,它直接挑战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根据“科斯定理”,当交易成本为零的时候,初始产权的划分并不会影响物品的最终配置状态,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交换来让物品配置到对其评价最高的那个人手里。但是如果“禀赋效应”是存在的,那么初始产权的配置就显得极其关键了。
有分析称,人们拥有的像汽车、住房、股票等,也存在这种“禀赋效应”,准备出售的已有物品与自己紧密关联,是自我的一部分,定价必然高。当中小投资者买进某只股票后,即使价格已很高,也常常不愿意卖出,结果捂得时间过长,有可能坐了“电梯”,回到买价甚至跌破买价。
塞勒将这一理论用于实践。1993年,他和另一名教授拉塞尔·福勒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创建了一个基金公司,专注美国小企业股,其赢利之道就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非理性买卖造成的股价偏差。正如公司网站上的标语所说,投资者都会犯错,塞勒基金公司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错误。据分析,它的选股有一个原则,就是选择因金融行为偏差而被明显低估的个股。通俗来讲,塞勒的基金,就是爱买冷门的,被市场抛弃的,但又有价值的股票。截至公司创办15年,塞勒的行为价值基金实现了年均10%的增长。
不仅如此,该公司替摩根大通管理的一只基金也表现优异,从1998年12月28日成立时开始计算,到2017年9月底,回报率达到惊人的832.44%,而同期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涨幅为306.84%。由此,塞勒荣获“股神”称号。
跨界多面手
塞勒在演讲中向公众普及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时,擅长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讲到什么是助推时,他说:“在阿姆斯特丹机场,厕所小便池上刻着苍蝇的形象。这可以让男生上厕所的时候瞄准度更高,让便池飞溅率降低了80%。这个苍蝇就是一种助推,即我们所处环境中任何微小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
直到三十多年后,行为经济学已经从当年一小撮人所热衷的歪门邪道,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许多学者前仆后继地为这门学科建立了更扎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人们对行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很多概念已经耳熟能详。
从小顽童奋斗到老顽童,最终实现从谷底到巅峰的逆袭,塞勒终于扬眉吐气。他在2015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他的多篇论文跻身经济学经典之列,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生活中的塞勒性格非常顽皮,并且清楚人性的弱点,他认为“当传统智慧犯错,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睁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在学术方面,他承认自己既懒惰又不擅长数学,但观察力相当敏锐,总能洞见事物本身。
塞勒曾以顾问的身份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出谋划策。在奥巴马竞选期间,塞勒利用人们“高估小概率”事件的心理,建议奥巴马在Facebook上筹集竞选款,并在捐款人中进行抽奖,中奖者可获得与奥巴马见面的机会。通过这一举措,奥巴马筹款额大幅上升超过希拉里。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塞勒还跨界参演过电影。“满头银发的塞勒形象挺棒。”曾有美国媒体这样报道,认为他是一个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学者刻板印象的人。在获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大空头》中,塞勒客串出演了一位经济学家,和女主角去了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向人们解释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
与此同时,塞勒还是一名作家,代表作有《赢者的诅咒》《准理性经济学》《助推》等,将自己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和经验进行推广。
2017年10月,芝加哥大学为塞勒举办获奖庆功会,在被问到短暂的“好莱坞生涯”时,塞勒颇为幽默地表示有点失望,因为自己的精彩演出没有被诺贝尔奖颁奖者在成就介绍中提到,但诺贝尔奖是他错失奥斯卡奖的一个补偿。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