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中等专业学校,为学生们开设有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课的开设,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感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我上中学时,美术课基本没有教师,同学们就翻看美术书,看到书上有雕塑、绘画、工艺品时,就会油然的产生一种喜爱之情,但是好多东西还是看不懂,无法理解,后来上大学时,我们开设了美术欣赏课,老师给我们播放幻灯片,上述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幻灯片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开始的时候还挺新鲜,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播放幻灯片,而不进行多手段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无味。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同样,也困扰着教师。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首先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绘画方面,对绘画的欣赏,应当和具备一定的风格流派、时代背景等大体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对上述知识的掌握是在欣赏的过程中解决的,这是美术欣赏过程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画的最高艺术追求在于境界,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般可以理解为汉唐境界以深沉雄健为主流、宋代以恬适含蓄为指归,元代以萧散飘逸为宗旨,清代以枯寂野纵为上乘。元明之后的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为一体,那么我们在欣赏是不能分开审视,而应统筹评赏。清代有人提出欣赏绘画的方法有"近看"和"远看"两种,所谓"近看",是看"片段",就是看局部,看细节,包括笔墨技法。"远看"是看"大势",就是看整体,看构图,主要是对整个画面"境界"的体味。欣赏应当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活动过程,其结果是引发鉴赏者心灵上的一种"震撼",通过这种"震撼"使身心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在摄影术发明以前,绘画是唯一可以用来保存客观物象的手段,而当时客观物象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相传我国三国时代吴国画家曹不兴作画时误落墨点,随手画成几只苍蝇,旁边的孙权误以为真,竟用手去弹它。其次在建筑艺术方面:说到建筑,一般人们总认为就是房子,其实,建筑包括房子,但又不仅仅是房子,诸如纪念碑、广场、陵墓、桥梁、城市规划都包括在内。所以建筑与人的关系非常紧密,经过长期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不论其类型如何,所有建筑都应该满足两项要求,一是实用,二是美观。实用是第一位的,而所谓实用,包含着多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建筑的空间要符合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其次要满足人对建筑的各种生理要求,如建筑物的朝向、保暖、防潮、隔音、通风、采光等要求。另外公共建筑在室内设计的空间上必须考虑人流的特点。再次是工艺美术,它和建筑艺术一样是一种实用艺术,是一种美化物质产品和生活环境的艺术。例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生活用具陶罐和陶钵,都是一种盛器,具有优美的造型。为了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和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主要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饮食和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功能需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颈,目的是便于储水、运水和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且为大口,这样便于饮食和炊煮。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优美造型。当然在考虑实用的同时,也要考虑审美的要求,一般来讲,工艺美术是通过造型、纹饰、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来体现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求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的有效手段。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到民间美术时,就可以让学生回想,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家人会做哪些东西:窗花、布老虎、花馍、年画等,以此来参与课堂教学。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它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任务。中国古代绘画美术作品早在东汉时期就被认为具有"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存乎鉴戒者,画也"和"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绘画,题材则紧紧围绕宣传儒家礼仪和伦理道德观念,成了对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个手段。
美术的教育作用就在于通过生动的视觉形象去感动人,教化人使观赏者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题材中的到启迪,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新风尚。
记得我上中学时,美术课基本没有教师,同学们就翻看美术书,看到书上有雕塑、绘画、工艺品时,就会油然的产生一种喜爱之情,但是好多东西还是看不懂,无法理解,后来上大学时,我们开设了美术欣赏课,老师给我们播放幻灯片,上述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幻灯片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开始的时候还挺新鲜,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播放幻灯片,而不进行多手段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无味。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同样,也困扰着教师。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首先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绘画方面,对绘画的欣赏,应当和具备一定的风格流派、时代背景等大体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对上述知识的掌握是在欣赏的过程中解决的,这是美术欣赏过程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画的最高艺术追求在于境界,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般可以理解为汉唐境界以深沉雄健为主流、宋代以恬适含蓄为指归,元代以萧散飘逸为宗旨,清代以枯寂野纵为上乘。元明之后的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为一体,那么我们在欣赏是不能分开审视,而应统筹评赏。清代有人提出欣赏绘画的方法有"近看"和"远看"两种,所谓"近看",是看"片段",就是看局部,看细节,包括笔墨技法。"远看"是看"大势",就是看整体,看构图,主要是对整个画面"境界"的体味。欣赏应当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活动过程,其结果是引发鉴赏者心灵上的一种"震撼",通过这种"震撼"使身心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在摄影术发明以前,绘画是唯一可以用来保存客观物象的手段,而当时客观物象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相传我国三国时代吴国画家曹不兴作画时误落墨点,随手画成几只苍蝇,旁边的孙权误以为真,竟用手去弹它。其次在建筑艺术方面:说到建筑,一般人们总认为就是房子,其实,建筑包括房子,但又不仅仅是房子,诸如纪念碑、广场、陵墓、桥梁、城市规划都包括在内。所以建筑与人的关系非常紧密,经过长期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不论其类型如何,所有建筑都应该满足两项要求,一是实用,二是美观。实用是第一位的,而所谓实用,包含着多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建筑的空间要符合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其次要满足人对建筑的各种生理要求,如建筑物的朝向、保暖、防潮、隔音、通风、采光等要求。另外公共建筑在室内设计的空间上必须考虑人流的特点。再次是工艺美术,它和建筑艺术一样是一种实用艺术,是一种美化物质产品和生活环境的艺术。例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生活用具陶罐和陶钵,都是一种盛器,具有优美的造型。为了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和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主要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饮食和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功能需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颈,目的是便于储水、运水和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且为大口,这样便于饮食和炊煮。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优美造型。当然在考虑实用的同时,也要考虑审美的要求,一般来讲,工艺美术是通过造型、纹饰、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来体现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求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的有效手段。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到民间美术时,就可以让学生回想,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家人会做哪些东西:窗花、布老虎、花馍、年画等,以此来参与课堂教学。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它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任务。中国古代绘画美术作品早在东汉时期就被认为具有"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存乎鉴戒者,画也"和"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绘画,题材则紧紧围绕宣传儒家礼仪和伦理道德观念,成了对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个手段。
美术的教育作用就在于通过生动的视觉形象去感动人,教化人使观赏者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题材中的到启迪,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