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
据传李一生以未掌文衡为憾事,但事实上,虽然李是二甲进士出身,对科名中人却不太看得起。同光年间,派驻各国使节,屡屡有朝臣提议应考虑人选的科举功名,李鸿章却认为使臣应该“历练稍深,权衡得当”,而此种人才不必“专于文学科目中求之,致有偏而不举之患”。他与淮军各将领一样,不太敬佩读书人,因为这些人喜欢空谈,没什么真本事。
李鸿章用人不拘一格,却重乡谊,如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时论多认为不胜其任,至兵败刘公岛,丁虽一死全节,时人仍骂其“死有余辜”。丁汝昌在甲午之役中指挥若何,军史或未有定论,然非良才之选无疑。李鸿章用人,一味坚持己见,任由谤骂不易其初衷,这是好处,也有坏处。
李鸿章用洋人,却开了千年未有之变局。自然,他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当李鸿章建设那支著名的“常胜军”时,就坚持:不管这支军队的领袖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他必须“呈请归入中国版图,愿受节制,方可予以兵柄”。他和朝廷一致,希望这个西人像常胜军第一任管带华尔那样“归化中国”,娶中国女子为妻,始终向清廷与李鸿章表示效忠。
然而第二任管带戈登很快就与李鸿章发生争执,那是破苏州后李鸿章“杀降”引起的。在戈登看来,这不仅违反人道对待俘虏的国际惯例,也违反事先关于降将的人身安全保证。李鸿章却认为,身为部将,戈登没有资格质疑主帅的决定。蒙受耻辱而愤慨的戈登扬言要将苏州交还叛军,并且用他的由外国人率领的常胜军攻打李鸿章的部队,一度还威胁过要加入太平军。在这场争论中,列强的代表都站在戈登一边。英国公使卜鲁斯甚至禁止戈登继续留在李鸿章军中。
如果李鸿章像之前清廷办理外交的大臣那样固执,“常胜军”将会星散,与太平军的战斗将加倍艰难,中国历史或许就会改写。但这时的李鸿章,表现出了实用主义的一面,在总税务司赫德的帮助下,他主动与戈登联络,并承诺给他更大权力,终于让戈登重新披挂,回到战场上来。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无论湘军还是淮军,早就看这帮外国佬不顺眼了:他们一点也不仰慕中国文化,甚至不肯学习中文,常胜军士兵穿着外国军服,应答口令都用英文,薪饷过厚,粗暴好吵,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粗野无文”。而且,总有谣言说他们一旦壮大,将帮助西洋人推翻满清朝廷。
在戈登身上,李鸿章的招揽的确相当成功。11年后(1880),李鸿章在“伊犁危机”中,面临与俄国开仗的危险,赫德打算征募英国军官100人来教练中国军队。但英国政府的政策却禁止该国军官“战时”为中国效力。此时戈登毅然重返中国,告诉李鸿章,只要俄国进攻,他将再为中国征战沙场。李鸿章颇为担忧,于是问戈登,若俄国因此向英国抗议怎么办,戈登当即回答说,他只要放弃英国军籍,量英国政府管不着他。
李鸿章自己曾回忆,在他接任北洋时,老师曾国藩问他如何与外人相处,李鸿章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曾国藩很不赞成地说“诚能动物”,洋人也是人,还是要以诚相待。李鸿章唯唯。
但在李后来的外交生涯中,李还是免不了经常“打痞子腔”。比如甲午战后,伊藤博文代表日本政府,逼迫中国割让辽东,李鸿章一边想尽办法拖延,一边暗地里不断鼓动俄法德等国出面干涉,最后通过支付一笔“赎辽费”,收回了辽东。
晚清时的外国政界普遍喜欢李鸿章,如俾斯麦、伊藤博文都对他给予很高评价。同治去世无嗣,法使热福理就曾建议“不如李鸿章为帝”;庚子事变,列强恨极西太后,据说瓦德西也曾建议联军出动军舰百余艘,拥立李鸿章称帝,李鸿章“笑谢之”。不过,之前“东南互保”定盟之时,确有密议,一旦西太后、光绪均遭不测,东南各省即拥护李鸿章出任“伯理玺天德”,也就是总统。
纵观其一生,李鸿章未必不曾遵行他老师教诲的“诚”字,因为一位政治家,光靠权谋与耍滑头,不可能得到国内外实权派一致宾服。
作者为文史学者
据传李一生以未掌文衡为憾事,但事实上,虽然李是二甲进士出身,对科名中人却不太看得起。同光年间,派驻各国使节,屡屡有朝臣提议应考虑人选的科举功名,李鸿章却认为使臣应该“历练稍深,权衡得当”,而此种人才不必“专于文学科目中求之,致有偏而不举之患”。他与淮军各将领一样,不太敬佩读书人,因为这些人喜欢空谈,没什么真本事。
李鸿章用人不拘一格,却重乡谊,如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时论多认为不胜其任,至兵败刘公岛,丁虽一死全节,时人仍骂其“死有余辜”。丁汝昌在甲午之役中指挥若何,军史或未有定论,然非良才之选无疑。李鸿章用人,一味坚持己见,任由谤骂不易其初衷,这是好处,也有坏处。
李鸿章用洋人,却开了千年未有之变局。自然,他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当李鸿章建设那支著名的“常胜军”时,就坚持:不管这支军队的领袖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他必须“呈请归入中国版图,愿受节制,方可予以兵柄”。他和朝廷一致,希望这个西人像常胜军第一任管带华尔那样“归化中国”,娶中国女子为妻,始终向清廷与李鸿章表示效忠。
然而第二任管带戈登很快就与李鸿章发生争执,那是破苏州后李鸿章“杀降”引起的。在戈登看来,这不仅违反人道对待俘虏的国际惯例,也违反事先关于降将的人身安全保证。李鸿章却认为,身为部将,戈登没有资格质疑主帅的决定。蒙受耻辱而愤慨的戈登扬言要将苏州交还叛军,并且用他的由外国人率领的常胜军攻打李鸿章的部队,一度还威胁过要加入太平军。在这场争论中,列强的代表都站在戈登一边。英国公使卜鲁斯甚至禁止戈登继续留在李鸿章军中。
如果李鸿章像之前清廷办理外交的大臣那样固执,“常胜军”将会星散,与太平军的战斗将加倍艰难,中国历史或许就会改写。但这时的李鸿章,表现出了实用主义的一面,在总税务司赫德的帮助下,他主动与戈登联络,并承诺给他更大权力,终于让戈登重新披挂,回到战场上来。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无论湘军还是淮军,早就看这帮外国佬不顺眼了:他们一点也不仰慕中国文化,甚至不肯学习中文,常胜军士兵穿着外国军服,应答口令都用英文,薪饷过厚,粗暴好吵,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粗野无文”。而且,总有谣言说他们一旦壮大,将帮助西洋人推翻满清朝廷。
在戈登身上,李鸿章的招揽的确相当成功。11年后(1880),李鸿章在“伊犁危机”中,面临与俄国开仗的危险,赫德打算征募英国军官100人来教练中国军队。但英国政府的政策却禁止该国军官“战时”为中国效力。此时戈登毅然重返中国,告诉李鸿章,只要俄国进攻,他将再为中国征战沙场。李鸿章颇为担忧,于是问戈登,若俄国因此向英国抗议怎么办,戈登当即回答说,他只要放弃英国军籍,量英国政府管不着他。
李鸿章自己曾回忆,在他接任北洋时,老师曾国藩问他如何与外人相处,李鸿章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曾国藩很不赞成地说“诚能动物”,洋人也是人,还是要以诚相待。李鸿章唯唯。
但在李后来的外交生涯中,李还是免不了经常“打痞子腔”。比如甲午战后,伊藤博文代表日本政府,逼迫中国割让辽东,李鸿章一边想尽办法拖延,一边暗地里不断鼓动俄法德等国出面干涉,最后通过支付一笔“赎辽费”,收回了辽东。
晚清时的外国政界普遍喜欢李鸿章,如俾斯麦、伊藤博文都对他给予很高评价。同治去世无嗣,法使热福理就曾建议“不如李鸿章为帝”;庚子事变,列强恨极西太后,据说瓦德西也曾建议联军出动军舰百余艘,拥立李鸿章称帝,李鸿章“笑谢之”。不过,之前“东南互保”定盟之时,确有密议,一旦西太后、光绪均遭不测,东南各省即拥护李鸿章出任“伯理玺天德”,也就是总统。
纵观其一生,李鸿章未必不曾遵行他老师教诲的“诚”字,因为一位政治家,光靠权谋与耍滑头,不可能得到国内外实权派一致宾服。
作者为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