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学生“读书预习”的好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一要读统编教材,因为它基础、规范、易懂,适合课前预习。预习既能为听课服务,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要找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读懂了、哪些还没有读懂,把它们统统地记下来,烙在脑海里。二要读参考书,因为它是课堂的延续、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升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一至二本很好的参考书,参考书数量不能过多,内容不宜过难,适用就行。读参考书时,对好的思想、好的题型、好的解题方法要认真记笔记,反复思考,仔细琢磨。读书要全神贯注,排除干扰,静心思考。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对学生来说,认真听讲是基础,是先导。学生听课,要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做与听课无关的事,不说与听课无关的话;不被同桌所干扰,不受外界的影响;精力要集中,精神要饱满;不瞌睡,不走神,不偏不离,眼睛平视前方,紧盯黑板。要尊重老师,不偏科,不挑剔,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虚心接受同学的建议。
对教师来说,要让学生认真听你的课,首先你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喜欢你。要发扬民主,平等对话,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转变观念,改变作风。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组织好教学,当好学生的参谋。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不打击、不讽刺、不挖苦,要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用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要准确、精练,条理要清楚,内容要丰富,要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要贴近学生实际,走近学生生活。语言要生动,音调要有高低,语速要恰当。要严格控制讲课的时间,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写的答案坚决不写。教具要直观,手段要多样;方法要灵活,启发要到位;模式要深入,思想要突出。一个幽默,一个笑话,一个姿态,一句和蔼可亲的语言,一段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都能调节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压力,打动学生心灵,提高听课效益。
三、培养学生“超前思维”的好习惯
我们如果把学生的思维相对于教师的讲解分为滞后思维、同步思维和超前思维的话,那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超前思维。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一要预测,二要推断,三要评估。听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答案出来之前,推一推、想一想、猜一猜:老师下一步的结论是什么?我能推出来吗?如果我猜的答案与老师的讲解一致,说明我已经想在老师的前面了;如果我猜的答案与老师的讲解不符合,不要气馁,回头是岸,找找原因,想想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陶维林老师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要把课堂节奏“慢”下来,为学生让路,让学生说在前,想在前,做在前,冲在前。要让学生学有所思,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后面,扬鞭策马。要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充分发挥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鼓励学生大胆思维,超前思维,不断进步,超越自我。
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只有善于归纳、善于总结的人才会学习。”总结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逐渐增多,我们很有必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要总结内容。上完一节课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学生也要认真思考:这节课老师讲的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儿?难点如何把握?学完一章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知识树、表格或者条理的形式把本章的内容串起来,连成线,结成网。
二要总结方法。⑴解题方法。解完一个题以后,要总结这个题的题型是什么、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能否进行推广、可不可以变形等。⑵学习方法。总结时多问问自己:我认真听讲了吗?认真作业了吗?认真思考了吗?认真复习了吗?认真做笔记了吗?学会反思了吗?学会举一反三了吗?学会劳逸结合了吗?学会自主学习了吗?看课外书了吗?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了吗?
三要总结得失。通过一课、一章、一学期的学习,特别是学期考试的结果,要认真地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教训。对成功,要不骄傲,不自满,再接再厉;对问题,要不含糊,不遮掩,实事求是。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可行的改正措施,就一定能把坏事变成好事。
教师要指导学生时时反思,天天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不乱,才可以少走弯路。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规律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抓住了它的规律,理清了它的思路,掌握了它的命脉,它就是一门很好学习的学科。
五、培养学生“做好笔记”的好习惯
课堂上,学生既要认真听讲,又要做好笔记。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顾此失彼,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要以听讲为主,笔记为辅。课堂笔记不是将教师所讲的内容全都记下来,而是选择性地记。教师教学时要提醒学生哪些该记、哪些没有必要记。要记好的思想、好的题型、好的解题方法;要记重点,记难点。切忌笔记一大本,问题一大堆。同时,还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把错题工工整整地写上去,认认真真地加以改正。在笔记本或错题本上写写心得,谈谈体会,加深印象,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六、培养学生“相互讨论”的好习惯
问题越辩越清,是非越辩越明。“讨论法”可以开阔视野,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讨论前,教师要认真设计讨论的提纲,引领讨论的方向,预测讨论的结果。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组,选定组长,每组推选重点发言人。讨论可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课后完成。讨论时,学生要抓住机会表现自己,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立场,倾听同学的意见;要积极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求同存异;要对讨论中不同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报告。
老师要发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所有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讲解。对学生的任何回答都要鼓励表扬,充分肯定,正确评价。
七、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教师布置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层次分明,难度适当,数量合理。学生完成作业,态度要端正,书写要工整。要先复习再作业,先思考再动笔。做题时,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尝试不同的解法,要能将问题进行推广。要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不抄别人的答案。要形成老师、科代表、家长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如果不会做,就要先看别人怎么做(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教师若能让学生反复练习,丰富经验,积累技巧,考试就会得心应手,成绩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好的作业,上课之前要给予表扬鼓励;差的作业,要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品德的修养。如果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一要读统编教材,因为它基础、规范、易懂,适合课前预习。预习既能为听课服务,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要找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读懂了、哪些还没有读懂,把它们统统地记下来,烙在脑海里。二要读参考书,因为它是课堂的延续、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升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一至二本很好的参考书,参考书数量不能过多,内容不宜过难,适用就行。读参考书时,对好的思想、好的题型、好的解题方法要认真记笔记,反复思考,仔细琢磨。读书要全神贯注,排除干扰,静心思考。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对学生来说,认真听讲是基础,是先导。学生听课,要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做与听课无关的事,不说与听课无关的话;不被同桌所干扰,不受外界的影响;精力要集中,精神要饱满;不瞌睡,不走神,不偏不离,眼睛平视前方,紧盯黑板。要尊重老师,不偏科,不挑剔,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虚心接受同学的建议。
对教师来说,要让学生认真听你的课,首先你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喜欢你。要发扬民主,平等对话,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转变观念,改变作风。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组织好教学,当好学生的参谋。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不打击、不讽刺、不挖苦,要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用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要准确、精练,条理要清楚,内容要丰富,要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要贴近学生实际,走近学生生活。语言要生动,音调要有高低,语速要恰当。要严格控制讲课的时间,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写的答案坚决不写。教具要直观,手段要多样;方法要灵活,启发要到位;模式要深入,思想要突出。一个幽默,一个笑话,一个姿态,一句和蔼可亲的语言,一段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都能调节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压力,打动学生心灵,提高听课效益。
三、培养学生“超前思维”的好习惯
我们如果把学生的思维相对于教师的讲解分为滞后思维、同步思维和超前思维的话,那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超前思维。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一要预测,二要推断,三要评估。听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答案出来之前,推一推、想一想、猜一猜:老师下一步的结论是什么?我能推出来吗?如果我猜的答案与老师的讲解一致,说明我已经想在老师的前面了;如果我猜的答案与老师的讲解不符合,不要气馁,回头是岸,找找原因,想想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陶维林老师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要把课堂节奏“慢”下来,为学生让路,让学生说在前,想在前,做在前,冲在前。要让学生学有所思,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后面,扬鞭策马。要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充分发挥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鼓励学生大胆思维,超前思维,不断进步,超越自我。
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只有善于归纳、善于总结的人才会学习。”总结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逐渐增多,我们很有必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要总结内容。上完一节课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学生也要认真思考:这节课老师讲的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儿?难点如何把握?学完一章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知识树、表格或者条理的形式把本章的内容串起来,连成线,结成网。
二要总结方法。⑴解题方法。解完一个题以后,要总结这个题的题型是什么、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能否进行推广、可不可以变形等。⑵学习方法。总结时多问问自己:我认真听讲了吗?认真作业了吗?认真思考了吗?认真复习了吗?认真做笔记了吗?学会反思了吗?学会举一反三了吗?学会劳逸结合了吗?学会自主学习了吗?看课外书了吗?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了吗?
三要总结得失。通过一课、一章、一学期的学习,特别是学期考试的结果,要认真地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教训。对成功,要不骄傲,不自满,再接再厉;对问题,要不含糊,不遮掩,实事求是。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可行的改正措施,就一定能把坏事变成好事。
教师要指导学生时时反思,天天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不乱,才可以少走弯路。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规律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抓住了它的规律,理清了它的思路,掌握了它的命脉,它就是一门很好学习的学科。
五、培养学生“做好笔记”的好习惯
课堂上,学生既要认真听讲,又要做好笔记。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顾此失彼,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要以听讲为主,笔记为辅。课堂笔记不是将教师所讲的内容全都记下来,而是选择性地记。教师教学时要提醒学生哪些该记、哪些没有必要记。要记好的思想、好的题型、好的解题方法;要记重点,记难点。切忌笔记一大本,问题一大堆。同时,还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把错题工工整整地写上去,认认真真地加以改正。在笔记本或错题本上写写心得,谈谈体会,加深印象,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六、培养学生“相互讨论”的好习惯
问题越辩越清,是非越辩越明。“讨论法”可以开阔视野,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讨论前,教师要认真设计讨论的提纲,引领讨论的方向,预测讨论的结果。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组,选定组长,每组推选重点发言人。讨论可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课后完成。讨论时,学生要抓住机会表现自己,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立场,倾听同学的意见;要积极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求同存异;要对讨论中不同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报告。
老师要发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所有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讲解。对学生的任何回答都要鼓励表扬,充分肯定,正确评价。
七、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教师布置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层次分明,难度适当,数量合理。学生完成作业,态度要端正,书写要工整。要先复习再作业,先思考再动笔。做题时,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尝试不同的解法,要能将问题进行推广。要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不抄别人的答案。要形成老师、科代表、家长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如果不会做,就要先看别人怎么做(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教师若能让学生反复练习,丰富经验,积累技巧,考试就会得心应手,成绩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好的作业,上课之前要给予表扬鼓励;差的作业,要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品德的修养。如果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