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饭”可以炒出“佳味”来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ry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七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中,来自江苏的特级教师吴勇执教了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课。这一篇课文在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中都曾出现过,可谓是老课文。老课文如何教出新味来,本来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而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中,它排在第一单元的第3课。活动是在10月19日至20日举行,这一篇课文如果不是特意留下不教,显然是已经教过的课文。课后查询,此班学生的确已经学过这篇文章。那么吴勇老师为什么要特意选这样的课文来教呢?这就更值得观课者深思。当笔者带着这个疑问,听完了整节课与吴勇老师的简要分享,一切豁然开朗,原来吴老师这样做就是为了表达他的一个观点:教材已教过,但那是着眼于阅读层面;而他这节课的教学是基于教材,着眼于写作。所以,吴老师一到班级,就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要来个“蛋炒饭”,意思就是,教过的课文如同一盘冷饭,加上鸡蛋等佐料,可以炒出香味,炒出新味,炒出佳味!那么吴老师是怎么“蛋炒饭”呢?他的课又有什么别出心裁之处呢?让我们走进他的课堂。
  吴老师在课伊始出示曹文轩的《桂花雨》,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小说,而我们已学过的《桂花雨》是琦君写的散文。两篇文章尽管体裁不一样,但都有“摇桂花”的描写。接着顺势将学生引入通读《桂花雨》。这样的导入,有效唤醒学生对已学过的《桂花雨》的一种新的阅读期待,同时也为学生课后的阅读打开一个视窗。接下去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板块。
  一、再读课文,聚焦于感受“桂花情”
  对课文的再读,吴老师的指向十分明确,聚焦于感受“桂花情”。他先出示“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我喜欢的是桂花”这个语段,抛出一个问题:琦君是怎么表达这种喜欢的感情呢?找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去体会、感悟。在学生读出自己所找的语句的基础上,吴老师又一一出示相关语段——
  1.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2.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好香的雨呀!
  3. 桂花摇落以后……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4. 杭州有一处小山……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接着吴老师让学生读出感情,并予以评点。这样做,旨在带领学生走进文章,对课文内在情感进行一次重温,更重要的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环节——从表达角度探索课文。
  二、紧扣“桂花情”,体悟文章的写法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在,也是亮点所在。吴老师的具体做法如下。
  1. 无疑处质疑,引出写法总特点。教师问学生,作者那么喜欢、那么爱桂花,可这四个语段中有这样的字眼吗?由此引出了写法总特点:“盐在汤中”。
  2. 比较感悟中体会“盐在汤中”的具体写法。首先,在“琦君是怎样做到这一点”这个问题的导引下,吴老师再次出示前面的1、3、4三個语段,让学生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这三个语段都写出了桂花的香,但角度不同:第1个语段写的是桂花盛开时的香;第3个语段写的是桂花晒干了仍很香;第4个语段是写杭州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香的比较。由此,又总结出一个更细致的写法:不同角度显特点。其次,出示上面的第2个语段,引导学生探究表达的角度,明白“摇桂花”是作者印象最深的事,紧接着探讨故事中作者与桂花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明确了这个语段一方面是写“桂花树在我手中”,另一方面是写“我在桂花雨中”,从而明白了作者这样写是做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交融”,进而总结了又一写法:物我交融有故事。
  至此,吴勇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品析概括出文章表达的总特点与具体的写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盐在汤中”这样的说法是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概括,也可以称之为吴氏说法吧,它形象、易懂,学生容易接受。而“不同角度显特点”“物我交融有故事”使得“盐在汤中”更为具体化,是从操作层面总结出的习作知识。用精准的作文知识来指导学生习作,是吴勇老师一向倡导的,是他习作教学的重要主张。这节课也正是他这一教学主张的实践体现。
  三、课堂实践,在表达中转化为习作能力
  在阅读中总结出写法之后,吴勇老师用课件出示几幅图片:玩具、动物、溜冰鞋、手套……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接着出示片段练习题:“不同角度显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写出心爱事物最大、最亮的特点;“物我交融有故事”,可以写一件和你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印象最深、最有趣味的事情。
  要求学生选择题目来写,或特点或故事用一段话写出来。学生写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出示了评价表格,对于两种写法分别予以评点指导。写前者,着重引导学生看看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写后者,主要引导学生看看写的是什么故事,是否有趣味。
  综观吴勇老师《桂花雨》这节课,从写作角度解读课文,挖掘出精准的写作知识,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做到了读写的有机融合,教得轻松,学得扎实,教学实效明显,“冷饭”确实炒出了“新味”来。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对于同一篇课文,不管是否教过,教学的角度可以多样化。尤其要注意从表达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进行设计。第二,在落实语文要素时,要兼顾读写。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习作表达的要素是“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二者之间是相对应的。我们在教学课文时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阅读教学时必须考虑表达方面的要求,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与孕伏;到了习作教学时有机结合,就可以使读与写更好地融合起来。吴勇老师的做法是一步到位,基本上完成了单元的习作要求,这是高效教学的表现,这是基于他对小学习作教学的长期研究,基于他丰富的教学经验。这种做法,其他教师当然也可以仿效,但更为重要的是树立起“落实语文要素时,要兼顾读写”这一意识。
  当然,如果引申至“老课文如何新教”这个层面,除了吴老师这个做法之外,还可以有很多其他方法。比如,引入其他文章,进行比较教学。像这节课,开头点出了曹文轩的《桂花雨》小说,我们不妨将它与琦君的《桂花雨》进行比较,看看小说与散文在表达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批注学习,进行深度思考;让学生侧重从欣赏角度再读课文,读出新意……但笔者以为,“老课文如何新教”并不是吴勇老师设计本课的主要出发点。
  (作者单位: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其他文献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媒介。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解读,才能把准教材编写意图,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解读教材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对解读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通读文本,感知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是依据数学本身的逻辑关系编排而成。教师可先进行全书通读,整体感知教材的内容。从本册教材的
期刊
钱碧玉老师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她端庄、文雅、内秀。可如果真正走进她师爱的情感殿堂里,听她讲起在班级管理中发生的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你会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因为从她那柔情回旋的师爱里,听到的是爱至深处与对学生无限信任的精神和鸣,是回归童年和孩子心灵相通的情感合奏。  一、以柔感人,以情动人  一般来说,班主任老师在学校分班的时候,都不希望自己的班里“摊”上经常惹是生非而又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上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2。  【教学目标】  1. 在绘本故事中借助钟面,会认、读、写几时几分。  2. 在拨一拨、说一说、比一比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 直观体验时间“长短”与自身息息相关,养成珍惜时间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能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学过程】  
期刊
近期在看书时总有一些触动,以前有这种思维上的“互动”时都会让它过去,觉得没有记下来的必要,过后發现当初给我的那些触动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仿佛被触动的那个人不是我,与现在的我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我拥有一捧沙子,而没有及时将它们装入瓶子里,导致它们随风消逝,过后每每追悔莫及,遂有了将它们记下来的冲动。  黄行福老师说:“有两种书对读者的影响深刻而长远:一种是触及灵魂的书,一种是传播技能的书。前者,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将德育贯穿教学的始终。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借助课题,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
期刊
【摘 要】传统家风家训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如业无贵贱、侍亲尽道、崇俭习劳、幼仪立身等,将劳动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孝、礼、勤、俭等紧密结合,以劳养德,以劳立身,以劳育人。优秀的传统家风家训既是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传统美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载体之一,也是培育和引导儿童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阵地和有效抓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中
期刊
如何把复习课这盘“冷饭”重炒出滋味来?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难题。统编教材的单元组语文要素明确,语言训练点凸显,因此,以单元串讲统整的复习课模式可以一试。所谓单元串讲统整的复习课,就是以提炼单元组的语文要素进行归整复习,它不仅承载知识板块的梳理任务,还承担了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目的。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整式复习为例谈谈。  一、抓牢语文要素,删繁就简,确定复习内容  好的复习课同样也可
期刊
审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体现着思维过程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应作为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基于审辨思维“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反思评价”这四要素,构建审辨式复习课新样态。  复习课不仅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复习与操练,更重要的是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的复习并会活学活用。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北师大版教材在每册都安排了
期刊
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内容中独立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信息技术课作为学校必修课程,有着丰富深刻的德育内涵。  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操作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品格,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努力挖掘课程德育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仅能掌握所学的知识,同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李渔把大自然称为“古今第一才人”,旋即对李渔此人产生浓厚兴趣,找到他的《闲情偶寄》一看,它真的让我沉迷。“居室、声容、饮馔……”人随文字渐行渐远。  “因予性嗜禽鸟,而又最恶樊笼,二事难全,终年搜索枯肠,一悟遂成良法。乃于厅旁四壁,倩四名手,尽写着色花树,而绕以云烟,即以所爱禽鸟,蓄于虬枝老干之上……先于所画松枝之上,穴一小小壁孔,后以架鹦鹉者插入其中……枝头鸟动,叶底翎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