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月18日,邱志杰带领总体艺术工作室的《头脑风暴》展览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头脑风暴:邱志杰与总体艺术工作室”主要集中于邱志杰2003年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以来的工作,作品包括《总体艺术医院》、《中山公园调查》、《颠覆香格里拉——西藏题材雕塑调查》等。
年少成名
1992年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展上,邱志杰的作品《大玻璃——关于新生活》一下子就受到了艺术教父栗宪庭的关注,与他另一件作品《兰亭序1000遍》一起被老栗破格邀请参加当年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和三年展。1993年,《大玻璃》的第二个版本《活页日记》使他作为“后八九中国新艺术”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被编入“后八九”思潮,由此获得了业界的认同,知名于中国当代艺术界。在政治和文化波普艺术穿行的上世纪90年代,邱志杰也有自己的波普作品——《好》系列。
邱志杰在创作上永远具有着强烈的欲望。从1994年起,他开始创作《纹身》系列作品。“纹身系列讨论了一个形象和它的背景之间成问题的关系。这二者之间保持恰如其分的关系是传统肖像画游戏的前提之一。”1997年,邱志杰开始尝试录像作品《乒乓》,并且联想着艺术与普通人的生活和技艺。继而,邱志杰开始了他对新媒体艺术手段的狂热研究与应用,并且传统的书法在录像作品中也被巧妙地运用。2000年的《唐诗十首》,是采用逆式的书写方式,书写的录像反着放,在屏幕中则是笔锋正在渐次抹去墨迹,书写成了反书写,而写在纸上的书法挂在墙上,与录像构成一种悖谬的关系。这一方面是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显示了邱志杰深厚的传统技艺功底。此外,1999年的《心·经》、《推背图》等也都是录像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中国传统技艺和哲学的烘托下,更加开化并深入。
2003年,受中国美院(原名浙江美院)之邀,邱志杰回母校执教,在综合艺术系与杨劲松教授一起开创总体艺术工作室,开始了对当代艺术创作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总体艺术工作室的幸运儿们,从2003年的《中山公园调查》到2004年的《北京地下招待所调查》,从2006年的《西湖调查》到2007年的《西藏题材绘画调查》等等,在邱志杰的带领下进行着令人受益匪浅的学习和创作体验。在教学之外,不少学生深入到邱志杰的个人项目《从拉萨到加德满都的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和《偶像的黄昏》等项目中,在配合邱志杰完成项目的同时,也立体地感知着当代艺术创作最高段位的真实体验。在2004年的上海双年展和2005年的中国艺术三年展上,一群二十来岁的学生很快地进驻了当代艺术实战的最前线。
邱志杰与瓦格纳的“总体艺术”
第一个提出“总体艺术”的是德国的瓦格纳,他集作曲家、指挥家、作家、批评家等多个身份于一身。在中国将“总体艺术”深化到当代艺术的是邱志杰,他也是个多面手,是集创作、写作,策划,教学、社会等多种力量的融合体。他的创作太过于多种和繁杂,我们很难用一个笼统的词汇或者话语来概括他。“繁复,多而乱,很多人看不懂。”这也是很多人给他的评价。油画,版画、水墨画、录像,录像装置、声音装置,摄影、书法、行为、网络互动艺术等各种艺术媒介,都被他“贪婪”地吸收在一起,一件录像装置中会包括书法,摄影中会有行为等等,他永远不会被安置在某个特定的媒介之内。
在“总体化”影响下,邱志杰对于作品和现场有着同样高的要求,一定要有准确的操持。每次展览,作品的方案根据展览的空间需要不断地磨合和完善,布展基本上都是持续到最临近开幕的一刻,看起来这是一种急就章式的成型方式,其实是邱志杰严格把握的结果。开幕后,一切完美,只是邱志杰的形象,总不及很多其他展览的艺术家那样精致而优美。广东美术馆的《头脑风暴》更是如此。
作为一个理性的知识分子
邱志杰属于少年成名,别人常说“邱志杰是个天才”。其实,邱志杰是个坚决反对“天才论”和“灵感论”的艺术家。在总体艺术的教学中,他反复地向学生们强调创作的关键是工作方法,只要掌握了这套科学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就一定会成功。可以说,邱志杰富有哲学思考和理性思考的痕迹,是一个超级积极的知识份子,总是能不断地拓展想象的无限可能性。1993年底,邱志杰和杨福东等人居住在三台山,进行创作、读书、写作。上世纪90年代影响颇大的《自由的有限性》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巧的是,其中的思想与黄永砅在1984年的手稿一样,都与维特根斯坦和禅宗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一位艺术家,邱志杰坚持对经验和理论的整理与研究。他在2005年编撰的《摄影之后的摄影》,通过对当代观念摄影的理性分析和研究,让当代摄影卸下灵感的虚幻,真实地走到读者的面前,颠覆了“摄影侏罗纪”后的自由摄影的魅力家园。邱志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更是成为了当代艺术教学的教材和成功案例。2008年出版的《总体艺术概论》,就是他带领学生观众起拓宽艺术创作中思考的纬度“九阴真经”。
创作之外,邱志杰更加注重不断汲取,每年新学期,他都会给学生开具个读书清单。在2007至2009年整整两年多的时间,他自己坚持在《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上做了一个“老邱读书”的专栏,坚持“自虐式”每月写一篇读书笔记,持续一个吸收的过程。这对于不断创作的艺术家来说,是相当必要的。
作为父亲
39岁生日前两天,他在香港一个展后赶到北京某医院产房外,随即接到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邀请他在新年后准备一个展的消息,而15分钟后女儿降生,这也因此注定了这个展览必定与女儿的关联。遗憾的是,女儿在这个时候得了黄疸,并一度病危,女儿的治疗、担心与整个展览的筹备同时进行。女儿邱家瓦终于痊愈了,在她百日之时,“破冰”展览如期开幕。邱家瓦被抱到展厅。这里有与她一样的雕塑和父亲写给她的《给邱家瓦的30封信》。
当年提着斧头向酒吧老板索要壁画工程款的邱志杰,那个独行西藏与藏民开怀畅饮的邱志杰,那个漂在北京旁听陈嘉映先生哲学的邱志杰,如今已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并且是影响广泛的理论写作者和策展人。他的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进行广泛的展出和收藏,在当代艺术市场上的表现更是令人称赞。
今年6月18日的下午,邱志杰在“头脑风暴”开幕前的最后一刻换下布展的服装,略带倦意但神情兴奋地解读了展览的每个章节和细节。当邱志杰带领学生和工作人员在广东美术馆的开幕海报前合影之时,他已然就是中国的博伊斯了。
年少成名
1992年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展上,邱志杰的作品《大玻璃——关于新生活》一下子就受到了艺术教父栗宪庭的关注,与他另一件作品《兰亭序1000遍》一起被老栗破格邀请参加当年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和三年展。1993年,《大玻璃》的第二个版本《活页日记》使他作为“后八九中国新艺术”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被编入“后八九”思潮,由此获得了业界的认同,知名于中国当代艺术界。在政治和文化波普艺术穿行的上世纪90年代,邱志杰也有自己的波普作品——《好》系列。
邱志杰在创作上永远具有着强烈的欲望。从1994年起,他开始创作《纹身》系列作品。“纹身系列讨论了一个形象和它的背景之间成问题的关系。这二者之间保持恰如其分的关系是传统肖像画游戏的前提之一。”1997年,邱志杰开始尝试录像作品《乒乓》,并且联想着艺术与普通人的生活和技艺。继而,邱志杰开始了他对新媒体艺术手段的狂热研究与应用,并且传统的书法在录像作品中也被巧妙地运用。2000年的《唐诗十首》,是采用逆式的书写方式,书写的录像反着放,在屏幕中则是笔锋正在渐次抹去墨迹,书写成了反书写,而写在纸上的书法挂在墙上,与录像构成一种悖谬的关系。这一方面是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显示了邱志杰深厚的传统技艺功底。此外,1999年的《心·经》、《推背图》等也都是录像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中国传统技艺和哲学的烘托下,更加开化并深入。
2003年,受中国美院(原名浙江美院)之邀,邱志杰回母校执教,在综合艺术系与杨劲松教授一起开创总体艺术工作室,开始了对当代艺术创作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总体艺术工作室的幸运儿们,从2003年的《中山公园调查》到2004年的《北京地下招待所调查》,从2006年的《西湖调查》到2007年的《西藏题材绘画调查》等等,在邱志杰的带领下进行着令人受益匪浅的学习和创作体验。在教学之外,不少学生深入到邱志杰的个人项目《从拉萨到加德满都的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和《偶像的黄昏》等项目中,在配合邱志杰完成项目的同时,也立体地感知着当代艺术创作最高段位的真实体验。在2004年的上海双年展和2005年的中国艺术三年展上,一群二十来岁的学生很快地进驻了当代艺术实战的最前线。
邱志杰与瓦格纳的“总体艺术”
第一个提出“总体艺术”的是德国的瓦格纳,他集作曲家、指挥家、作家、批评家等多个身份于一身。在中国将“总体艺术”深化到当代艺术的是邱志杰,他也是个多面手,是集创作、写作,策划,教学、社会等多种力量的融合体。他的创作太过于多种和繁杂,我们很难用一个笼统的词汇或者话语来概括他。“繁复,多而乱,很多人看不懂。”这也是很多人给他的评价。油画,版画、水墨画、录像,录像装置、声音装置,摄影、书法、行为、网络互动艺术等各种艺术媒介,都被他“贪婪”地吸收在一起,一件录像装置中会包括书法,摄影中会有行为等等,他永远不会被安置在某个特定的媒介之内。
在“总体化”影响下,邱志杰对于作品和现场有着同样高的要求,一定要有准确的操持。每次展览,作品的方案根据展览的空间需要不断地磨合和完善,布展基本上都是持续到最临近开幕的一刻,看起来这是一种急就章式的成型方式,其实是邱志杰严格把握的结果。开幕后,一切完美,只是邱志杰的形象,总不及很多其他展览的艺术家那样精致而优美。广东美术馆的《头脑风暴》更是如此。
作为一个理性的知识分子
邱志杰属于少年成名,别人常说“邱志杰是个天才”。其实,邱志杰是个坚决反对“天才论”和“灵感论”的艺术家。在总体艺术的教学中,他反复地向学生们强调创作的关键是工作方法,只要掌握了这套科学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就一定会成功。可以说,邱志杰富有哲学思考和理性思考的痕迹,是一个超级积极的知识份子,总是能不断地拓展想象的无限可能性。1993年底,邱志杰和杨福东等人居住在三台山,进行创作、读书、写作。上世纪90年代影响颇大的《自由的有限性》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巧的是,其中的思想与黄永砅在1984年的手稿一样,都与维特根斯坦和禅宗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一位艺术家,邱志杰坚持对经验和理论的整理与研究。他在2005年编撰的《摄影之后的摄影》,通过对当代观念摄影的理性分析和研究,让当代摄影卸下灵感的虚幻,真实地走到读者的面前,颠覆了“摄影侏罗纪”后的自由摄影的魅力家园。邱志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更是成为了当代艺术教学的教材和成功案例。2008年出版的《总体艺术概论》,就是他带领学生观众起拓宽艺术创作中思考的纬度“九阴真经”。
创作之外,邱志杰更加注重不断汲取,每年新学期,他都会给学生开具个读书清单。在2007至2009年整整两年多的时间,他自己坚持在《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上做了一个“老邱读书”的专栏,坚持“自虐式”每月写一篇读书笔记,持续一个吸收的过程。这对于不断创作的艺术家来说,是相当必要的。
作为父亲
39岁生日前两天,他在香港一个展后赶到北京某医院产房外,随即接到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邀请他在新年后准备一个展的消息,而15分钟后女儿降生,这也因此注定了这个展览必定与女儿的关联。遗憾的是,女儿在这个时候得了黄疸,并一度病危,女儿的治疗、担心与整个展览的筹备同时进行。女儿邱家瓦终于痊愈了,在她百日之时,“破冰”展览如期开幕。邱家瓦被抱到展厅。这里有与她一样的雕塑和父亲写给她的《给邱家瓦的30封信》。
当年提着斧头向酒吧老板索要壁画工程款的邱志杰,那个独行西藏与藏民开怀畅饮的邱志杰,那个漂在北京旁听陈嘉映先生哲学的邱志杰,如今已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并且是影响广泛的理论写作者和策展人。他的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进行广泛的展出和收藏,在当代艺术市场上的表现更是令人称赞。
今年6月18日的下午,邱志杰在“头脑风暴”开幕前的最后一刻换下布展的服装,略带倦意但神情兴奋地解读了展览的每个章节和细节。当邱志杰带领学生和工作人员在广东美术馆的开幕海报前合影之时,他已然就是中国的博伊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