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时总统”的危机应对术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斯福,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左)。里根,美国第四十任总统(中)。小布什,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右)。

  疾病以外,战争、灾害、萧条,无一不是国家的危急时刻。在现代总统制下,从罗斯福到里根,从小布什到特朗普,均被认为是“战时总统”。在那些特殊时期,这些美国总统各有各的表现,也各有各的命运。

罗斯福,在大萧条和二战中重塑美国


  我们伟大的国家会一如既往地战胜困难,恢复活力,创造繁荣。因此,请允许我首先表明坚定信念: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莫名其妙、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把人们转退为进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每一次在国计民生阴云密布之时,坦率而有活力的领导都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取得胜利必不可少的条件。我相信,在眼下的危急时刻,人民会再一次支持政府。
  ——富兰克林·D·罗斯福第一次就职演说 1933年3月4日
  1933年3月2日,總统专列从纽约出发驶往华盛顿。罗斯福坐在最后一节车厢,将于两天后宣誓就职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70多年前,亚伯拉罕·林肯乘坐火车去领导一个濒于分裂的国家,而现在罗斯福要接手的,则是一个几乎跌到谷底的美国——在列车驶过的新泽西州,人们领不到薪水;宾夕法尼亚州和马里兰州的银行已经倒闭;在艾奥瓦州,农民威胁要杀死律师,以保住抵押的土地;在底特律,失业者开始在便利店偷窃……1500万人失业,900万人失去积蓄,在大萧条的绝望中,美国人选择了罗斯福,寄希望于这个总是谈论“新政”的民主党人,带领他们摆脱经济迷航。
  1933年3月4日,就在总统宣誓就职的当天早上,全美金融心脏停止了跳动,纽约股票交易所正式关闭。与此同时,当载着罗斯福的汽车接近国会山时,海啸般的欢呼迎面而来。因为患有脊髓灰质炎,罗斯福已失去双腿活动能力,但他完美掩饰了这一点,紧握着儿子的手臂,依靠手杖和上身肌肉做出缓慢走路的姿态,登上了演讲台。
  罗斯福的演讲一旦开始,便精彩绝伦。全国各地的民众通过收音机,听到了一番充满自信、勇气和领袖气质的讲话。他将大萧条归咎于放任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他安抚民众“唯一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他要求国会赋予总统“如同遭遇外敌入侵时一样大的行政权力”,大胆表明其领导国家和政府的决心。
  作为一位强势总统,罗斯福的执政风格被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描述为:“他总是要权衡各种问题,个人力量、政治时机、国会关切、政党利益、公共利益。他总是让局面继续发展,直到形势足够明朗;让竞争各方在激烈的交锋中验证自己的正确;让公众直面问题,思考问题,明确立场。经过这漫长而又让人精疲力尽的过程,才是总统拿定主意、制定决策之时。”这种领导风格背后的总统如谜一般,让人捉摸不透。尽管在民众面前罗斯福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但是白宫的一位顾问曾发牢骚,说他是“所认识最难共事之人”“绝对无法预测之人”。
  1933年3月9日到6月6日,罗斯福在“百日新政”期间行动迅速,提交国会审议、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政府经济法》《失业救助法》等数量空前的新法案,全力投入整顿市场、保障福利和政府干预。
  罗斯福重视通过媒体解释政策意图,在上任后第四天,就举办了120人的记者招待会。执政12年里,这样的记者招待会共举行过998次,平均每周两次。“媒体喜欢罗斯福,因为他总是照顾他们。如果他开玩笑,现场一定是沸腾的。”美国记者沃尔特·特罗安说:“我们会和总统玩扑克,他擅长诈和。许多记者都输给了他,他们会开心地在报销单写上:‘跟罗斯福总统玩牌输了’。”
  在报刊漫画里,罗斯福总是在跑、跳,或在拳击场把共和党人击倒,从不是残疾的形象。在大多数照片里,罗斯福要么是扶着某人的手臂保持站立,要么坐在椅子上,很少有他坐轮椅的照片。“这是记者、摄影师和白宫之间的默契。”美国记者查尔姆斯·罗伯茨说:“这在今天已不可能发生。”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与民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执政12年里,这样的谈话一共进行了30次。

  为了尽可能获得大众理解和支持,罗斯福选择运用广播,以“炉边谈话”的形式凝聚人心。在银行复业的前夜——1933年3月12日晚,罗斯福坐在扩音器前,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花几分钟时间同大家谈谈银行的情况——”接着,他以诚恳的态度和亲切的声调,就银行业运作进行了浅显易懂的解释,并向民众保证,“把钱放在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当国民打开收音机,总统仿佛成为和自己围炉而坐的朋友。当晚,全国6000万民众收听了这次谈话。第二天人们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龙,存款如潮水般回归库存。几天后,纽约证券交易所也重新开始交易。此后,每当面临危机,罗斯福都会用“炉边谈话”和民众沟通。12年里,围绕拯救金融、恢复工业,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一共进行了30次“炉边谈话”。
  1936年,政府干预已经发挥作用,尽管失业率依然很高,但600万人找到了工作,企业盈利上升,底特律生产的轿车和卡车数量恢复到大萧条前的水平。在那年的大选中,罗斯福几乎赢下所有州,大胜连任。
  罗斯福在第一、二任期面临的问题是经济危机,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法西斯已经开始行动,德国占领莱茵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日本蹂躏中国。战争危机中罗斯福迎来了第三、四任期,他越来越关心外来的危险和美国的防务,但是国内根深蒂固的孤立主义情绪使他难有作为。不愿参战的人民、毫无准备的军队、分歧重重的内阁,罗斯福陷入了困境。他曾失落地对助手说:“你本想带个头,可回头一看,没有人在你身后跟随。”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在1小时20分钟内,美国太平洋舰队除3艘航母外,几乎全军覆没。得知消息后,罗斯福呆坐了18分钟,随后抬起头镇静地口述了第一条新闻公报。
  这场袭击促使美国进入战争时刻。12月8日上午,罗斯福身披蓝色海军斗篷,乘车来到国会大厦,发表了对日宣战演讲。当他缓步穿过大厅时,不管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都向他欢呼致敬。4天后,德国对美宣战。罗斯福带领美国,开始跨越三个大陆两个大洋,在地球两边同时作战。
在报刊漫画里,罗斯福从不是残疾的形象。

  参战之初,坏消息接踵而至。日本横扫东南亚,几乎将盟军逐出太平洋,德国深入苏联,威胁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为了尽快扭转败局,罗斯福动员强大的工业系统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展开。二战期间,美国生产了6500艘军舰,近30万架飞机,86000辆坦克,350万台车辆,1200万支枪械和4700万吨炮弹,几乎成为整个盟军的兵工厂。
  1942年2月23日,是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诞辰210年纪念日,罗斯福选在这个日子进行“炉边谈话”,意在以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的坚忍不拔来激励民众。这次谈话中,罗斯福使用地图,详尽剖析了战争形势。他重申对民众一如既往的要求——保证完成战时特殊生产任务。谈话中这句话后来成为格言:“在国家危在旦夕之时,我们应该懂得并牢记一个道理:国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1945年4月12日,在二战的尾声里,罗斯福因脑溢血去世。他的棺木安放在总统专列最后一节,列车从佐治亚州驶往华盛顿,沿途铁道两旁站满了前来告别的人群。罗斯福带领美国民众度过了大萧条和二战两段艰难岁月,创造了总统任期的纪录,以最杰出的“战时总统”形象留名青史,也长久地改变了总统和政府的角色。他身后的美国一片繁荣,开始以超级大国的姿态占据世界舞台。

里根:倘若你不会表演,怎么可能当总统呢


  在总统办公室里,我无数次扪心自问,倘若你不会表演,怎么可能当总统呢?
  ——罗纳德·里根
  接受戴维·布林克利电话采访 1988年12月22日
  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第一次内阁会议,所有人都期待他谈论如何拯救美国经济。等会议室变得鸦雀无声后,里根说:“女士们、先生们,我痛恨通货膨胀,我痛恨税收,我痛恨苏联。努力做吧。”然后起身离开了会议室。
  这是里根的执政风格。与罗斯福不同,在政府内部运行中,里根奉行放手战略,从不介入政策细节。他更擅长做政策的发言人和推销员。里根的传记作者卢·坎农曾将总统之职称为里根的“终身角色”。里根不仅是总统大片的制片人,为自己政府的各项政策定调、定向,更重要的是,他是独一无二的明星主角。
  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饱受滞胀困扰。与大萧条时的“低增长、低通胀、高失业率”不同,滞胀意味着“低增长、高通胀、高失业率”。宏观政策失误、社会福利膨胀和政府管制过度,被认为是导致滞胀的主要因素。
  “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政府恰恰是问题的症结。”为了摆脱经济衰退的危机,信仰保守主义的里根向罗斯福的遗产“新政”发起挑战,他主张减税、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缩减社会福利。“里根经济学”是他在第一任期内的主要施政内容。
  演讲是里根阐释政策和动员民众的主要手段。他善用比喻,最经典的莫过于将美利坚比作“山巅上的闪耀之城”。他喜欢小词、短词和散发着温度的词,以此帮助民众重拾信心。他背后还有一个演讲撰稿团队,被视为白宫中的“特殊人物”。
  超群的镜头感和表演才能让里根成为最适合电视传播的总统之一。他的发布会通常选在晚间黄金时段,背景是辉煌的白宫东厅。执政第一年,他平均一星期要发表一篇主题是经济的演讲。除了频次,他还十分注重时机,比如将自己的遇刺中枪事件转变成推进经济复苏计划的契机。重伤初愈后,里根出席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在电视直播中发表了精彩讲话。“今晚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经济复苏计划,以及我认为这个一揽子计划值得国会通过的原因。”“多亏好心人,我的身体好多了,我希望我们的经济也能恢复健康。”
  “里根经济学”在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美国逐渐走出滞胀危机。1984年,里根在竞选连任时取得压倒性胜利,这是选民对“里根经济学”的信任票。
  里根任内应对的另一危机来自冷战。他曾在公开演讲中把苏联比作“邪恶帝国”,还发表了更具威胁性的政策:美国将计划研发基于太空的战略防御计划,号称“星球大战计划”。这迫使苏联不得不加大军费开支,使本来举步维艰的经济雪上加霜。
  但当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里根转变了策略,选择主动与其建立联系。他希望自己的政治遗产不是加剧冷战,而是赢得冷战。1985年,在日内瓦峰會上美苏领导人破冰会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1987年,里根在德国柏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留下了著名的一句话:“戈尔巴乔夫总书记,推倒那堵墙吧!”他在第二任期内的表现,对日后冷战和平终结起到推动作用。
1981年1月20日,里根(左)宣誓就职美国第四十任总统。
1981年4月11日,里根遇刺伤愈后回到白宫。
蘇联解体后,1992年,里根夫妇与戈尔巴乔夫夫妇在加州圣巴巴拉农场合影。

  里根的批评者认为他只是运用演员的职业技巧,在镜头前背诵并表演台词。但里根的支持者认为,他的言行既有逻辑又有实质性内容,他不是“伟大的沟通者”而是“伟大的雄辩家”。在美国人连续经历越战、石油危机、水门事件、伊朗人质事件的挫败感之后,里根表达的前景激励了处于信任危机中的国家。1988年,里根在离任演说中回顾了自己的总统生涯,“重塑了美国作为山巅闪耀之城的自信”,这也是美国人至今依然怀念里根的原因。

小布什,被“9·11”改变了总统生涯


  恐怖主义袭击可以动摇我们高大建筑物的基础,但不能动摇美国的根基;恐怖主义袭击可以粉钢碎铁,但不能撼动美国钢铁般的决心。
  ——乔治·W·布什对美国人民的讲话 2001年9月11日
  2001年9月11日上午,小布什抵达佛罗里达州一所小学进行访问。下车时,他得知一架商用喷气式大型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便在机密专线上告诉国务卿赖斯,要对事态保持关注,随后他前往教室和学生们一起上课。不一会儿,白宫办公厅主任安迪·卡德走到他身后悄悄说:“第二架飞机撞上了双子塔的另一座大楼。美国正遭受袭击。”在场的媒体抓拍到了这一瞬间面色凝重的小布什。紧接着,他被告知,五角大楼也遭受了袭击。
  “‘9·11’事件是美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记忆。它明显改变了我的总统生涯,把我从一个主要关注国内事务的总统变成了‘战时总统’。那是我从未预料到的,也是我从未想要扮演的角色。”小布什说。当天,他回到白宫,在椭圆形办公室向全国发表讲话,宣布恐怖袭击为战争行为,将会有“一场重大的善恶之战”。美国“将对那些犯下袭击罪行的人和包庇者予以同等打击”。3天后,他飞往纽约,在冒烟的世贸中心废墟边,用扩音器发表演讲。有人高声喊:“我们听不见你!”小布什回答:“我能听到你,全世界都能听到你。那些毁掉这座大楼的家伙很快就会听到我们所有人的怒吼。”他语调平缓而坚毅,给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小布什的支持率迅猛增长,一度飙升到90%。
  2001年9月20日,小布什在讲话中谴责了本·拉登和基地组织,并向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交出恐怖分子,否则一同接受制裁”。这是美国正式将反恐作为战略重点的信号。10月,小布什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并铲除了基地组织势力。2003年,他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2003年5月1日,小布什乘坐直升机抵达“林肯”号航空母舰,他身着飞行员制服,在一面写有“完成使命”的旗帜前发表了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的演讲。几个月后的感恩节,他乘坐“空军1号”秘密突访巴格达,在机场与驻伊美军代表联欢两个半小时,共享感恩节传统食物火鸡。小布什告诉美军士兵:“我代表美国传递一个口信——我们对你们的服役表示感谢,我们为你们感到骄傲,美国一致站在你们背后。”美国总统历史学家道格拉斯·布林克利认为,小布什的此次访问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计划”,“将是小布什传记上的精彩时刻之一”,也将给美国民众造成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撼”。
  2004年,小布什顺利连任。然而,随着反恐战争持续推进,民众对他的支持率逐渐下滑。他发起的两场战争在国内外颇有争议,原因是当时美国在阿富汗付出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军费,2000多名美军士兵丧生战场;在伊拉克已付出7000多亿美元的军费与500亿美元的重建支出,4000多名士兵丧生。
  此外,小布什任内的美国还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严重破坏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和密西西比州沿海地区,夺去了上千条生命。官方救援行动笨手笨脚,漏洞百出,暴露了小布什政府应对自然灾害时组织工作的缺陷。小布什的支持率跌到了50%以下。
  在小布什任期即将结束时,虽然伊拉克的形势有所改善,但是经济衰退开始成为总统支持率徘徊不前的决定性因素。在小布什发表告别演说时,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人们只能等待新总统指引道路。

危机总统秀背后:形象、公关与总统制


  无论战争、灾害、萧条、疾病,每逢危机关头,美国公众对总统的期望值总是恒定在高位。不同个性、不同政治理念的总统,满足这一期望值的程度不尽相同,其政治声誉与白宫岁月的结局也就大相径庭。正是在这样的反复考验中,美国的现代总统制锤炼出一套危机应对策略。或者直白地说,怎么在美国当好一个“战时总统”,早有历史的教科书可循,大到战略转向,小到形象设计,背后都有熟练的计算和考量。
  首先,当公众期望有一个自信的领导人时,总统不能表现为“普通人”,比如罗斯福是乐观坚毅的,胡佛是低沉憔悴的,仿佛“玫瑰在他手中都会枯萎”;当公众期望总统表现强硬时,总统不能看起来“软弱”,里根在冷战中做到了,但是卡特没有;当公众厌恶政客时,总统不能给人“职业政治家”的印象,所以小布什的“西部牛仔”形象远比其他人更适合应对“9·11”。
2001年9月11日,小布什得知世贸中心遭遇恐怖袭击那一刻面色凝重。
2001年9月14日,小布什在世贸中心废墟上讲话。
  再者,危機来临时的高倍聚光灯下,总统需要快速亮相,并且尽快亲临一线。这些亮相也都经过精心设计,罗斯福的双腿支架被涂成黑色,他穿黑裤子、黑鞋、黑袜子,因此支架不再显眼。每次出席活动,他都要计划如何进屋、如何走到座位处、谁负责帮他坐下、谁拿手杖、椅子是否安稳。他的助手们都是“坡道设计专家”,大型集会时他们需要设计汽车坡道,让汽车开进体育场,总统只需坐着就能发表讲话。
  当里根演讲时,美国公众会看到他们的总统站在一个最有冲击力的背景前侃侃而谈。这样的形象表明,里根和美国始终站在一起。小布什每次出镜,都像拍好莱坞电影一样安排细致,在环境和设备不尽如人意时,小布什的团队会租借“开一场摇滚音乐会”所需的灯光和音响来弥补。
  观察美国总统形象的历史变化时,不能忽略媒体的发展。从报纸时代、广播时代、电视时代、网络时代,直至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演进对美国总统形象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如果罗斯福生活在肯尼迪和里根的电视年代,美国选民很难相信这个整天坐在轮椅上的人能够领导国家渡过难关。
  从更深层来看,总统如何应对危机的背后,是美国总统制的急剧发展。“在罗斯福之前,美国总统属于宪政总统,他的权限在宪法框架内。从罗斯福开始,现代总统制确立,出现了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所说的‘帝王式总统’,在处理战争等对外事务上可以大权独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在“帝王式总统”之后是“变革式总统”,以奥巴马为例,总统可通过各种行政令推动移民改革和控枪政策,加强在国内事务上的权力。而现在,“变革式总统”又延伸出一种新的状态——“话语权总统”,典型代表就是特朗普。“特朗普确实把‘话语权总统’诠释得淋漓尽致,他擅长主动设置议程,左右民众想法。过去将近三周时间,美国疫情迅猛发展之际,他充分利用了主流媒体,就算这些媒体被他当面骂假新闻,也不可能不报道、不直播他的记者会。你反对我,但是我设置的议程你绕不开,这显然是话语权的体现。”刁大明说。
  这次疫情对特朗普来说,的确是一次战争级别的危机。为此,特朗普在语气和行动上都采取了典型的战时姿态:“我们必须牺牲,因为我们都在一起,我们将团结在一起。”刁大明认为:“如果继续考验下去,两党应该放下成见、共同应对。但如果你一边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战时总统’,一边没有放弃对内党争和对外甩锅,就很难说其中的目的了。还有一层考验是,‘战时总统’的头衔只能在短期凝聚人心,如果威胁散去,民众会快速转换议题和标准来评判总统。宣布‘战时总统’或许容易,而接下来如何控制疫情、如何恢复经济才是难点。”
  美国《纽约客》杂志曾有一期封面是一幅讽刺漫画:特朗普在电视上侃侃而谈,而华盛顿、林肯、罗斯福、肯尼迪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几位总统围坐在电视机前,各个表情一言难尽。正如他们留名青史靠的是赢得战争的策略和手段,能够评价特朗普的终将是美国如何走出史无前例的疫情灾难,而不是自封、自夸、甩锅和作秀。
其他文献
松山树子饰演的“喜儿”。  她个子高、脚形好,生来就是跳舞的苗子。  她又是一位极有远见和魄力的艺术家,60多年前就把中国的红色经典搬上日本舞台,在一衣带水的东邻燃起了日中友好的火苗,代代薪火相传。  13岁那年,她如愿成为日本剧场最年轻的芭蕾舞者,17岁成为舞团首席。在演出中,她结识了日本大学建筑系高材生清水正夫。清水正夫送给她一个小包,并成为她一辈子的“铁粉”。1947年,两人成婚,次年共同创
《觉醒年代》将文献中“熟悉的陌生人”有血有肉地搬上荧屏,讲述他们青年时为理想而求索抗争,这是引发共鸣的关键。  弹幕疯狂催更,粉丝热烈讨论,首播结束即被观众强烈要求復播……这不是流量偶像剧的待遇,而是党史题材献礼剧《觉醒年代》播出时的盛况。  让人意外的是,视频网站数据分析中,“Z世代”(泛指“95后”“00后”)成为主要观剧和互动群体。他们中间,热泪盈眶者有之,连夜重读《狂人日记》者有之,写下万
他是“学古而变,取洋而化”的变革者,也是创造销售奇迹的自由艺术家任伯年(1840—1895)  生于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萧山),晚清“海派四杰”之一。他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能。  和那些单件画作价格早已惊爆拍卖场的国画家相比,任伯年似乎显得过于“低调”了。他的代表作、巨幅工笔人物画《华祝三多图》在1997年拍卖时,落槌价仅240万元;8年后,还是这件作品,在中贸
我曾参观过卢瓦河谷的几座城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舍农索城堡。那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堡,是16世纪法国国王亨利二世送给他的情妇黛安·德·波迪耶的礼物。因为波迪耶的名字“戴安”(Diane)和罗马月亮女神的名字“戴安娜”(Diana)很相似,而两人都美丽绝伦,人们便经常将她俩相提并论,并且,有些画师直接把波迪耶画成了黛安娜女神。神话传说和历史缠绵在一起,黛安娜女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女神),在欧洲
《菲兹杰拉德笔记》(TheNote-booksofF.ScottFitzgerald),马休·J·勃鲁柯里(MatthewJ.Bruccoli)编,哈考特·勃雷斯·乔凡诺维基(HacountBraceJovanovich)书店出版,357页,14.95美元;平装本5.95美元。《菲兹杰拉德书信集》(Correspon-denceofF.ScottFitzgerald),马休·J·勃鲁柯尼,玛格丽特
2021年7月,李宗远向记者介绍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建设与布展过程。( 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记者脚下是满江的“血水”,水波流动着。突然,数架敌机从高空驶来,发出剧烈的轰鸣声,在记者正上方投下一枚“炸弹”。顿时,水波炸起,一名“战士”倒在记者脚边,然后沉进血水中……  这是在新近开放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六维体验区,此刻正在上演“血战湘江”,记者的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均被动态的布景“包裹”
2021年8月26日,是孟晚舟女士遭加拿大政府非法拘押第1000天。8月18日晚,《环球时报》发起网络联署活动,要求加方释放这位被美国迫害的中国公民。至本文写作时,参与联署者已超过1420万人。  这就是民意。  在“民有、民治、民享”的理念之下,美国政府本应重视民意。在美国工作期间,我曾很关注白宫“我们人民”这个网站。这个网站的初衷便是暢达民意,其宣传语称,“纵观历史,美国人常常通过请愿,在其关
《世说新语》中有“任诞”一门,任是任性,诞是放诞。任诞的意思,就是不为礼法所拘束,追寻自由的天性。其中说到了阮籍: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籍在为母服丧期间参加司马昭的宴会,在坐席上喝酒吃肉。司
今年算是幸运,我到达过彩云之南,感受过人间桃源,曾在江南小城的水边短憩,也曾在琼崖的海岸踏浪。可是在北京待得久了,再来到南方的乡村,竟也让我这个重庆人万分惊喜。  下了飞机,车子一路向春天驶去。南方空气总是潮湿温吞,往乡间深处走走,只觉得春天是扑面而来的。这个季节特有的缤纷色彩渐渐映入眼帘,鼻子也嗅到了大自然馥郁的芬芳。我不知不觉地哼起了“故事的小黄花”。工作中“偷来”的闲暇时光,让我对这个春天充
姚钟华  姚钟华对牛情有独钟。  在北京的家中,他拿出画册,向《环球人物》记者介绍着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画的各种各样的牛——黄牛、水牛、牦牛,画面用色浓烈而奔放,正如多姿多彩的云南。  姚钟华出生于云南,工作在云南,目前是云南油画学会名誉主席。故乡的土地为他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山之中、河流之畔,他关注现实也拥抱浪漫,既传承古典之美,也融合现代艺术。即将到来的辛丑牛年春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