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学古而变,取洋而化”的变革者,也是创造销售奇迹的自由艺术家
生于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萧山),晚清“海派四杰”之一。他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能。
彼时的上海因为通商口岸的开放,成为全国接受西洋画最早的“十里洋场”。久居上海的任伯年,画风也生出了新的变化。他的好友刘德斋,当时在上海天主教会所办的徐家汇图书馆做主任,擅长西洋素描。任伯年经常向他讨教,学会了用3B铅笔画西方的素描和速写。
任伯年有一套自己的写生练习方法。他住在上海城南的豫园附近,相邻的是一座茶馆。他每每到茶馆品茶,都要盯着楼下羊圈里的羊看上半小时。回到家中,他就将记忆里的羊默画出来。市集中的鸡、鸭、鹅也是任伯年的写生对象。为了画好这些动物,任伯年把它们买回来养在圈里,仔细观察其体态神情,再呈现于画中。
任伯年每天都会带着速写本出门。闲来无事,他甚至会尾随猫咪翻窗爬到屋顶,匍匐瓦上,一边看它们打架,一边勾画速写。有一次他在农村看到两头牛斗角,不巧速写本落在了家,他就画在长衫上,作成《斗牛图》,后题一绝“丹青来自万物中,指甲可以当笔用,若问此画如何成,看余袍上指刻痕”。
常年以观察动物为乐事的任伯年,笔下的鸟兽造型自然生动传神。他的工笔画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花鸟鱼虫形态中带着巧思和创造力。如《碧桃双燕》《轻燕爱斜风》中的燕子,或张嘴喂食,或衔泥衔草,或“翻身初向烟中没,掠地复穿花底出”,千姿百态,跃然纸上。他还爱画猫,曾为徐园主人徐棣山画过一只墨猫,双目紧盯前方,蹲在园中丛竹旁的石头上,好像窥探着什么;另一幅《四猫图》中,4只小猫在蕉叶下的草垛上,戏耍玩乐,栩栩如生。 任伯年的画技日益精进,到上海的第三年,他的一幅小小扇面就能卖出200个铜钱,相当于当时一顿豪华午餐的价格。40岁不到,任伯年就跻身“海派艺术”一流画家的行列。
描摹花鸟鱼兽的速写方法,还被任伯年延伸到人物画中。此次参展的《钟进士斩狐图》是任伯年的经典人物作品之一。画中的钟馗,怒目髭须的表情、拔剑欲斩狐妖的瞬间形态活灵活现、传神至极,正是因为他用心观摩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将屠夫挥刀的神态巧妙地运用到了画里。
造型构图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薄弱环节,却是任伯年人物肖像画的一大强项。他将文人绘画传统与生活化审美融汇结合。以钟馗为例,他笔下的钟馗造型繁多,或是跷着二郎腿,双手交叉抱着膝盖,颇似邻居家坐在门外晒太阳的普通老大爷;或是一把扇子半遮面庞,露着天真无邪的稚态;有的甚至被画成书生相,抱膝凝思,双目圆睁,透着警觉与好奇……
任伯年很懂得灵活多变。有一次,绍兴有一个店老板,请了很多画工为自己画像,每个人都画得惟妙惟肖,但店老板不满意。后来他请来了任伯年,任伯年发现他的下巴很短,额头很大,正面作画会暴露这些长相缺点,于是选择了老板在对账时的一个侧面作画,并有意把额头画低,下巴拉长,既不失神韵又比真人形象美。老板看了他的画,十分满意,连连点头。
这一时期,上海市民阶层壮大,世俗审美潮流兴起。任伯年的作品正是这种“海派”风格的代言。他的人物画,从神话传说到村野农妇、瓜棚豆架下的纳凉老头以及放牧的孩童,无不流露出浓浓的市井气息。到了晚年,任伯年作画更加恣意。他一改清朝文人画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画中的人物形象坚硬有棱角,视觉冲击力强,趣味性十足。
“和其他‘海派艺术’画家一样,任伯年的成功在于,他的画以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反映了充满生机的时代气息,作品立意由出世而入世,艺术趣味由雅转‘俗’,艺术形式由千篇一律化为多姿多彩。而画中反映出的时代气息,来自对新商业都会、 新的观众、新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了解与适应。” 美术史学家薛永年如此评价。
从商业角度来讲,任伯年在当时是非常成功的。他的画,无论花鸟山水,还是人物肖像,都很受追捧。胡公寿还将任伯年引荐给上海的银行家陶浚宣、大商人章敬夫、九华堂老板黄锦裳等人,有了富人做拥趸,他的润格也水涨船高。40岁后,任伯年一跃成为当时“海派艺术”画家中润格最高的,他的画卖出每尺3块大洋的高价,而当时普通画师的画只卖几角钱。
据说,任伯年的家分为上下两层,他在楼上画画,妻子便在楼下应付前来索画的人。因为画作需求量巨大,任伯年常常一天画上十几幅,甚至几十幅。
以画谋生的任伯年,性格中也有文人洒脱不羁的一面。欠了不少画债,被人逼急了的时候,任伯年干脆在画上提笔写下:“炎暑酷热甚,终日挥扇纳凉,何暇挥笔作画也。明公祈为谅之。幸甚幸甚。”
画家陈半丁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任伯年“发脾气”的场景——有一次,任伯年欠了某家铺子一点账,老板乘机求画。他一边让老板给自己研墨,一边高谈阔论。墨研了又研,任伯年就是不动笔,老板心急难耐,只见任伯年端起砚台就往纸上泼。正在老板瞠目结舌之际,任伯年不慌不忙把墨晕开,勾了几笔,画成一幅墨荷。
在清末画坛,任伯年与多位画家保持着友好的交往,吴昌硕便是他的好友之一。两人相识十余年,吴昌硕戏称任伯年为“画奴”,任伯年则时常为吴昌硕作肖像图,画下了不同时期的吴昌硕。《酸寒尉像》中,仕途不顺的吴昌硕双手交拱胸前,还没来得及擦汗,神情颇为窘迫;《饥看天图》中,贫寒失意的吴昌硕双手背于后,双唇噘起,眼神悲愤;《蕉阴纳凉图》中,吴昌硕脑袋光秃秃的,身体肥肥胖胖,肚子圆如球,坐在竹榻上,扇着芭蕉扇,看着远方,无拘无束。
晚年的任伯年,手不离画笔和鸦片。巨大的工作量让他体力不支,但他仍不愿放下画笔,于是只能靠抽鸦片提神,劳累时便躺下过过瘾,心满意足后又才思泉涌,挥毫泼墨。
1895年的冬天,55岁的任伯年因肺病在上海去世。临终前,他一生的积蓄被骗得一干二净,唯独留下了上千幅作品。
任伯年(1840—1895)
生于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萧山),晚清“海派四杰”之一。他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能。
彼时的上海因为通商口岸的开放,成为全国接受西洋画最早的“十里洋场”。久居上海的任伯年,画风也生出了新的变化。他的好友刘德斋,当时在上海天主教会所办的徐家汇图书馆做主任,擅长西洋素描。任伯年经常向他讨教,学会了用3B铅笔画西方的素描和速写。
任伯年有一套自己的写生练习方法。他住在上海城南的豫园附近,相邻的是一座茶馆。他每每到茶馆品茶,都要盯着楼下羊圈里的羊看上半小时。回到家中,他就将记忆里的羊默画出来。市集中的鸡、鸭、鹅也是任伯年的写生对象。为了画好这些动物,任伯年把它们买回来养在圈里,仔细观察其体态神情,再呈现于画中。
任伯年每天都会带着速写本出门。闲来无事,他甚至会尾随猫咪翻窗爬到屋顶,匍匐瓦上,一边看它们打架,一边勾画速写。有一次他在农村看到两头牛斗角,不巧速写本落在了家,他就画在长衫上,作成《斗牛图》,后题一绝“丹青来自万物中,指甲可以当笔用,若问此画如何成,看余袍上指刻痕”。
常年以观察动物为乐事的任伯年,笔下的鸟兽造型自然生动传神。他的工笔画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花鸟鱼虫形态中带着巧思和创造力。如《碧桃双燕》《轻燕爱斜风》中的燕子,或张嘴喂食,或衔泥衔草,或“翻身初向烟中没,掠地复穿花底出”,千姿百态,跃然纸上。他还爱画猫,曾为徐园主人徐棣山画过一只墨猫,双目紧盯前方,蹲在园中丛竹旁的石头上,好像窥探着什么;另一幅《四猫图》中,4只小猫在蕉叶下的草垛上,戏耍玩乐,栩栩如生。 任伯年的画技日益精进,到上海的第三年,他的一幅小小扇面就能卖出200个铜钱,相当于当时一顿豪华午餐的价格。40岁不到,任伯年就跻身“海派艺术”一流画家的行列。
仿屠夫揮刀画钟馗捉鬼
描摹花鸟鱼兽的速写方法,还被任伯年延伸到人物画中。此次参展的《钟进士斩狐图》是任伯年的经典人物作品之一。画中的钟馗,怒目髭须的表情、拔剑欲斩狐妖的瞬间形态活灵活现、传神至极,正是因为他用心观摩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将屠夫挥刀的神态巧妙地运用到了画里。
造型构图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薄弱环节,却是任伯年人物肖像画的一大强项。他将文人绘画传统与生活化审美融汇结合。以钟馗为例,他笔下的钟馗造型繁多,或是跷着二郎腿,双手交叉抱着膝盖,颇似邻居家坐在门外晒太阳的普通老大爷;或是一把扇子半遮面庞,露着天真无邪的稚态;有的甚至被画成书生相,抱膝凝思,双目圆睁,透着警觉与好奇……
任伯年很懂得灵活多变。有一次,绍兴有一个店老板,请了很多画工为自己画像,每个人都画得惟妙惟肖,但店老板不满意。后来他请来了任伯年,任伯年发现他的下巴很短,额头很大,正面作画会暴露这些长相缺点,于是选择了老板在对账时的一个侧面作画,并有意把额头画低,下巴拉长,既不失神韵又比真人形象美。老板看了他的画,十分满意,连连点头。
这一时期,上海市民阶层壮大,世俗审美潮流兴起。任伯年的作品正是这种“海派”风格的代言。他的人物画,从神话传说到村野农妇、瓜棚豆架下的纳凉老头以及放牧的孩童,无不流露出浓浓的市井气息。到了晚年,任伯年作画更加恣意。他一改清朝文人画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画中的人物形象坚硬有棱角,视觉冲击力强,趣味性十足。
“和其他‘海派艺术’画家一样,任伯年的成功在于,他的画以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反映了充满生机的时代气息,作品立意由出世而入世,艺术趣味由雅转‘俗’,艺术形式由千篇一律化为多姿多彩。而画中反映出的时代气息,来自对新商业都会、 新的观众、新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了解与适应。” 美术史学家薛永年如此评价。
洒脱不羁的真性情
从商业角度来讲,任伯年在当时是非常成功的。他的画,无论花鸟山水,还是人物肖像,都很受追捧。胡公寿还将任伯年引荐给上海的银行家陶浚宣、大商人章敬夫、九华堂老板黄锦裳等人,有了富人做拥趸,他的润格也水涨船高。40岁后,任伯年一跃成为当时“海派艺术”画家中润格最高的,他的画卖出每尺3块大洋的高价,而当时普通画师的画只卖几角钱。
据说,任伯年的家分为上下两层,他在楼上画画,妻子便在楼下应付前来索画的人。因为画作需求量巨大,任伯年常常一天画上十几幅,甚至几十幅。
以画谋生的任伯年,性格中也有文人洒脱不羁的一面。欠了不少画债,被人逼急了的时候,任伯年干脆在画上提笔写下:“炎暑酷热甚,终日挥扇纳凉,何暇挥笔作画也。明公祈为谅之。幸甚幸甚。”
画家陈半丁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任伯年“发脾气”的场景——有一次,任伯年欠了某家铺子一点账,老板乘机求画。他一边让老板给自己研墨,一边高谈阔论。墨研了又研,任伯年就是不动笔,老板心急难耐,只见任伯年端起砚台就往纸上泼。正在老板瞠目结舌之际,任伯年不慌不忙把墨晕开,勾了几笔,画成一幅墨荷。
在清末画坛,任伯年与多位画家保持着友好的交往,吴昌硕便是他的好友之一。两人相识十余年,吴昌硕戏称任伯年为“画奴”,任伯年则时常为吴昌硕作肖像图,画下了不同时期的吴昌硕。《酸寒尉像》中,仕途不顺的吴昌硕双手交拱胸前,还没来得及擦汗,神情颇为窘迫;《饥看天图》中,贫寒失意的吴昌硕双手背于后,双唇噘起,眼神悲愤;《蕉阴纳凉图》中,吴昌硕脑袋光秃秃的,身体肥肥胖胖,肚子圆如球,坐在竹榻上,扇着芭蕉扇,看着远方,无拘无束。
晚年的任伯年,手不离画笔和鸦片。巨大的工作量让他体力不支,但他仍不愿放下画笔,于是只能靠抽鸦片提神,劳累时便躺下过过瘾,心满意足后又才思泉涌,挥毫泼墨。
1895年的冬天,55岁的任伯年因肺病在上海去世。临终前,他一生的积蓄被骗得一干二净,唯独留下了上千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