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景染情 传知授理 导向育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thaway6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本质上说,品德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一种感化。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道德主体的作用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道德情感占主要地位的道德教育更应一切从尊重学生生命的权利出发,设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道德教育的实习场所,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共同体,给予学生自身悟出道理的机会,通过主体参与的道德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升华学生的情操。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它符合学生能动、主动发展的心理诉求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当前呼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是高度契合的。
  
  一、把生活世界当作课堂——融景染情
  
  生活世界是美好的、快乐的。诗人何其芳有诗赞曰:“去过极寻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人,去以心发现心。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所以,教育促进人、发展人的快乐都蕴藏在“生活世界”之中。
  品德在生活里萌芽,生活在笑声中飞扬。生活德育的过程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是个体生命历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生活德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其内容是学生的“生活事件”。根据教学需要,我常在课前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课前游戏、搜集资料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
  如教学《热爱家乡》一课时,教材上的内容、美丽的插图都是介绍别人的家乡的。怎样帮助学生找到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支点,唤起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去了解自己家乡生活的改善、学校面貌的变化、乡镇企业的腾飞,了解家乡的物产,收集有关家乡的图片资料。学生通过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找一找,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乡在变化,越变越美,从而产生“谁不是说我家乡美”的自豪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回到人自身,回到人真实的生命活动之中,也就是要探索人的生命涌动与理性超越在生命活动中的有效结合。我们应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尊重他们的生命权利,给予他们经验积累、方法选择的机会,把学生、教师、家庭、社区、社会都看作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鲜活的、逼真的、直接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主动接触社会、积极体验,让他们的心灵自由地飞翔。
  
  二、把体验感悟当作载体——传知授理
  
  品德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知是起点,行是归宿,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但一个人的品德形成绝非单纯地依靠教科书,它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挖掘,所以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思品教学必须课内外相联系,“多管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过程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叶澜教授说过:“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种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品德教学要求教师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促进儿童个体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从而为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如教学《多读好书成长快》一课时,一位教师发现班内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很贫乏,对“多读书、好处多”没有多少体会,于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前到图书馆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认真去看一看,归纳一下自己通过读书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了解了什么新事物,或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等等。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后,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水到渠成,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在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渠道实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体验的过程、意志有历练的过程、行为有实践的过程,学生就一定能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效果也会更佳。生活德育强调学生亲历过程,要创设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顿悟的氛围,在无痕的境界中对人灵魂的感召,让学生豁然开朗。我们要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每个生命个性的成长搭建舞台,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从具体、形象、生动的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滋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生活德育进入无痕的境界,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享受,如演说比赛设计文明提示语并署名张贴上墙、步行去校外实践基地活动等,让学生在享受中浸润,在享受中悟理,在享受在成长。
  
  三、把主动参与当作契机——导向育人
  
  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让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就成了千篇一律的产品流水线,就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过新年》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依托教材,联系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各族人民过年时的风俗习惯,并动手装扮教室。学生兴趣盎然地贴对联、做新年贺卡……其气氛乐融融而且贴近生活,弹性的设计与拓展使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逼真的呈现。同样,《送给新年的礼物》一课也可以遵循这样的教学思路设计和实施。
  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或质疑,或讨论,或表演,或争辩,或竞赛,或模仿,或游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灵活选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促进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
  如《劳动不分贵贱》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将自己听到的社会上对劳动的评价说出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判断、选择,提升他们的劳动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又如,教学《热爱家乡》一课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家乡变化、特产、风景名胜的资料,再结合课文,提出不明白或想研究的问题。还可组织学生设计家乡一日游的旅游路线,自编解说词,扮演“小导游”等活动。再如《做有礼貌的孩子》一课,可利用课后练习,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使用礼貌用语的表演……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规范了道德行为,促进知行互动及其和谐发展。
  如学习了《做生活节俭的好孩子》后,让学生课后做一个存钱罐,在平日里积攒零用钱并做好记录,使学生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学习了《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一课后,组织学生清扫街道、马路,到文化广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参加劳动,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劳动的意义、感受劳动的价值。
  对于人自身来说,德育是人的一种需要,更是一种享受,人在享受德育中成长。道德教育应该主动地为学生道德境界的升华提供服务,让学生直面道德选择,经历道德体验,激发道德情感,引导道德行为,促使学生的道德观念更加根深蒂固,从而形成善恶、是非,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的教育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广阔、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因材施教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把握老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掘学习潜力,是学生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做法和粗浅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态中进入探求
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课堂应该是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激扬的课堂。而具备有图、文、声并茂等功能的多媒体,以其先进性、实用性、高性能性、开放性、可扩展性。成为众多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诚然,创设有效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动态的刺激,通过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自身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由于不具务相关知识产权,我国DvD制造企业每出口一台产品要向日本等国的电子产品制造公司缴纳5美元的专利使用费.虽然我国已被
积极开展班级心理教育,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的班集体,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健全的发展。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充分地利用好多种心理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科学地管理班集体。才会获得真正的教育成功。    一、开发丰富的班级心理教育资源    除了我们熟悉的心理教育资源(如心理教材和读物、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活动课程等)以外,在班级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具有心理教育资源潜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