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来临让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思想前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以往“满堂灌”的观念,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教师重视课前备课,掌握授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扮演着引导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角色。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做好教学的前提条件。
3.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本归宿。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计划性、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单一、套路、机械的教学模式,“用心”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教学时,教师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觉得很难联系生活,就望文生义创设情境,但有时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但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学生没有状态,就不能出效率。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课很短,意犹未尽。不好的老师学生感觉课很长,总盼着下课,甚至睡了一阵子还不下课,有时我们还骂学生木头疙瘩,刀枪不入,雷打不动。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的第一步。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不在状态,下面无论讲得多精彩都成了无本之木,对牛弹琴。所以我们要备学生,课堂上怎样创设有效问题很重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信息反馈的有效性
“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就必须通过课堂信息反馈,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能够在自己设置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从而呈现出教与学的最佳状态。
课堂实为一个师生双方不断传递与反馈信息的信息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快速、有效的信息反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能促进学生相互启发、开阔思路,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讲,可以即时地反思课堂教学,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密度、速度等,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频繁的“很好”、“真棒”的赞许声,甚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回避问题的实质,出现了一种“模糊评价”现象,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又要注重评价导向功能作用的发挥。所谓导向功能,就是在评价学生时,要指出他“好”在哪里?或问题出在哪里?使评价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一、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思想前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以往“满堂灌”的观念,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教师重视课前备课,掌握授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扮演着引导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角色。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做好教学的前提条件。
3.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本归宿。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计划性、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单一、套路、机械的教学模式,“用心”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教学时,教师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觉得很难联系生活,就望文生义创设情境,但有时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但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学生没有状态,就不能出效率。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课很短,意犹未尽。不好的老师学生感觉课很长,总盼着下课,甚至睡了一阵子还不下课,有时我们还骂学生木头疙瘩,刀枪不入,雷打不动。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的第一步。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不在状态,下面无论讲得多精彩都成了无本之木,对牛弹琴。所以我们要备学生,课堂上怎样创设有效问题很重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信息反馈的有效性
“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就必须通过课堂信息反馈,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能够在自己设置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从而呈现出教与学的最佳状态。
课堂实为一个师生双方不断传递与反馈信息的信息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快速、有效的信息反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能促进学生相互启发、开阔思路,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讲,可以即时地反思课堂教学,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密度、速度等,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频繁的“很好”、“真棒”的赞许声,甚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回避问题的实质,出现了一种“模糊评价”现象,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又要注重评价导向功能作用的发挥。所谓导向功能,就是在评价学生时,要指出他“好”在哪里?或问题出在哪里?使评价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