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上海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kche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上海,就开始怀念。
  我是一个四处漂泊的人,长年居无定所。一直在离去,没有留恋。
  上海,是一个中转站。
  每次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对于这个城市的印象,只有“上海站”三个字和离开时车窗外稀稀落落的高楼。上海于我,仅此而已。
  2004年春节,因为生病,我留在了上海。
  爱在上海,与繁华无关。
  房子是一个远房亲戚的,一室一厅,有一个小小的阳台。这个地方,脱离了观念中的大上海,只是一个角落,宁静而安逸,遭合我的心境。
  我蜗居在这个不足四十平米的房间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进来,驱散着人心中的晦涩。
  终于想要出去走走。每个下午,我都会打车去小区附近的西郊公园。公园里的人很少,偶尔会看到一些老人和小孩子,也许在上海,像我这样的年纪而又这般有闲情逸致的人几乎没有了。这个公园并无什么特别,然而在这里可以更近地感受大自然,高大的水杉,静静的人工河和成群的和平鸽。已经是深冬,万物一派萧条的景象。闭上眼睛,聆听西风带来的公园之外的喧嚣,就会有一种走出尘世的感觉。另有一番滋味。
  天黑之前,我步行回去。与上海所有不出名的街道一样,这条路上有aliday和罗森的便利店,精品服装店还有一些鲜花门市。街道干净,在路口,车与行人都有序地等侯着交通灯的变换。让我奇怪的是,有两家两家超市的分店总是连在一起,却很少有什么竞争的活动,向来互不相干,把选择的机会留给了上海人。一切都遵照着自己的原则,一切都让我对这个城市有着莫名的好感。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这里的人似乎还没有想到为节日而准备、依然沉浸在忙忙碌碌中。1月28日,下雪了。在这个南方的城市,这个海洋性气候,影响到的城市里,下雪是很难得的。雪虽然不大,雪花也只是零零地飘着,然而每个人的脸上都有激动欣喜的神采。很多人不打伞走在雪中,接受着大自然的礼物;更有很多人惊喜地叫着喊着,表达着自己全部的感情。
  除夕夜,亲戚只是一个电话问候一声,并无邀请之言,上海人的人情淡漠可见一斑。这也让我欣然,我并不喜欢去打扰别人。这也是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在自己的世界里,其乐融融。窗外,烟花烂漫,爆竹声阵阵。虽禁烟很久,但在这样的日子里,没有烟花爆竹点缀总会让人觉得少了什么。街上人很少,车上也几乎没有什么人。华灯初上,这个城市的夜晚是如此的美丽。以往人潮拥挤的地铁车厢今天似很安静。我的心情突然很黯淡,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家中,享受着团聚的幸福吧。只有我,一个人坐在地铁里,感觉着金属的冰凉。
  在人民广场出了地铁,才发现自己的伤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人民广场灯火透明,一片热闹。很多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放声高歌,欢快起舞;孩子们拿着烟火棒,围着喷泉,到处都是欢腾的景象。这些人也许是刚吃完年夜饭就与家人一起,出来给这个城市增添节日的亮色吧。南京路上,好多人聚在大屏幕前与主持人一起倒数,迎接新年的到来。当指针指向了十二点,一片欢呼的海洋。哦,美丽的上海,可爱的上海人。
  春节一过,恢复到从前。紧张,忙碌是这个城市的主旋律,一切又是那样的自然有序。我的病已好得差不多,是该离开了。与亲戚道别道谢,虽然没有太多照顾,但我也充满感激。临行之前,我去了一趟外滩,吹着寒冷的江风,看着美丽的欧洲建筑群,人来车往的高架桥,心中产生了一种留恋之感,那份不舍越来越强烈。但,这个美丽的南方城市最终不是我的落脚点,我只能选择离开。
  火车渐渐离开,直到这个城市走出我的视线,泪水终于不知不觉地流了出来。
  爱在上海,无声无息。
其他文献
十年前,五大三粗的唐师兄,突热心血来潮“闯东洋”,走的时候,唐伯虎点秋香,连回眸一笑的“倩影”都没有留下。从此音讯皆无。这回,唐师兄突然打来电话,“自来火点蚊虫香”说来就来,害得我颈项乱转望断秋水泪蒙蒙。师兄操着那口“角里”闲话夹着日本腔咝咝声,说是听早晨电台讲,朱家角包括茶楼在内的200多所老房子拍卖经营,于是很想重游朱家角,与俺老李喝喝茶叙叙旧。乖乖隆地冬,这壶茶烧大啦,烧了近十年,够味。  
期刊
[红学]    孩子的学校布置收看央视的《百家论坛》,见到刘心武老师揭秘《红楼梦》。他是用另一种视角研读的:从秦可卿人手,还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疑点。不料到了秋天,刘老师遭到主流红学家们的一致批评,并有红学权威向他发出叫停。  吾生晚矣,没能目睹当年主流红学家们对李希凡的PK,想来与今日情形差不了多少。幸亏那时有伟大领袖力挺,刚涉水的小人物才没被口水墨水淹死。真是研红方知北京近,揭秘更觉主席亲。刘老
期刊
对于云南,我的认识只是过桥米线,以及电视剧《孽债》中漂亮的西双版纳和那儿美丽热情的人们。本以为自己算见过挺多世面的人,读书在美国,生长于上海。生活于北京,实习在“一国两制”的香港,去过爸妈插队的江西贫困地区……可来到了云南才知道,自己还真是孤陋寡闻,从不知世间还有这样一个“人间天堂”。    昆明——花的海洋    走在路上的行人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都身着民族服装。由于四季如春,路上的行人也都像我经
期刊
有民间人士将喝酒概括为三种状态:可敬的状态,可爱的状态,可怜的状态。可敬的状态是喝酒伊始,大家文质彬彬,你谦我让,口仅仅是沾一点,说些趣闻绯闻内部新闻。可爱的状态是酒过三巡之后,言辞热烈,顺序颠倒,有拜托的有拍胸脯的,有奉承的有说自己认识某高官的,这时候会出现一个中心人物,“官不在高有权则灵,水不在深有钱就行”,中心人物多符合这一标准,于是众星捧月,你方敬罢我登场,连女性也放弃忸怩,红袖举杯嗲嗲“
期刊
1943年7月9日深夜,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南岸,20岁身高1.87米的美国中士约翰逊站在运输船的甲板上,贪婪地吸着新鲜空气。上半夜的暴风雨把他关在底仓里,让他够受的。  约翰逊所在部队是著名的第一步兵师,几小时后它将作为联军的先头部队进攻西西里,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战。西西里被希特勒誉为欧洲不可攻克的堡垒,处处设防,形势极为险要。  在月光下约翰逊欢乐地看到联军的飞机载着伞兵往岛上飞
期刊
[策划人语]一些充满青春气息的语言,在编辑部选题策划会上涌现: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想说的太多;美丽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  学生腔,带有这个年代青涩的记忆他们居然已经开始怀旧了,怀大学生活之旧——大学是我们进发激情的舞台,大学是我们积蓄力量的驿站,大学是我们挥洒才智的讲坛,大学是我们扬帆远行的起点……大学承载了太多,太多我们青春的记忆……  数年以前,大学是座宁静的象
期刊
办公桌与办公桌之间的挡板轻飘飘的用不得力,若是飞到天花板上目光垂直往下,会觉得那板不尴不尬地与桌面成某个锐角,随时要倒下来。  她在板这边。他在板那边。  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然而,当初,两个部门现有的坑里都填满了萝卜,就把这两个前后脚进公司的新萝卜打发到大办公室里离门最近的角落。他其实在本行里也算资深,只是谁都晓得他那位所向披靡的夫人已经在美国站稳了脚跟。他目前的状态是只等移民局发签证,同时随
期刊
突围之时奋身救人    我的这次经历已经对很多朋友讲过很多遍,也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过无数次,以至于闭上眼睛都能清楚地看到巨浪向我们扑来。如此大的天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我们全家5人能活着回来,能毫无缺失地回来,真的要感谢上苍。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每年都要到泰国的普吉岛去好几次,我们在海边有一幢二层楼的别墅,今年冬天也不例外地在那里避寒度假,三个孩子都放假在家,所以我们每天都睡得很晚,当然起得
期刊
到过巴黎的上海人特别偏爱那里的传统和有序,每个来上海的巴黎人都很喜欢这个城市的朝气和竞争。无论是东方的“巴黎”,还是西方的“上海”,站在这个中法文化的交汇点,似曾相识之感挥之不去。  女人与酒    曾经有一个很媚惑的手机广告俘虏了很多上海的男人和女人,夜幕下吧台高脚凳上的女郎一袭黑衣,晃悠着半杯剔透的红葡萄洒,妩媚地回头一笑,转身显出胸口闪烁蓝光的手机。然而迷人的不是那款子机,却是女人和酒。无论
期刊
这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现在,已经被一条美丽的环城绿化带覆盖了。2002年春,我走进这条被自行车挤得更窄的弄堂时,眼前是一大片瓦砾和少年的记忆。  没有了,那押韵的雨点唱在矮矮的屋檐下的淅沥淅沥的黄昏;没有了,那退休的工人手摇着铜铃叮当叮当祝福各家平安的寒夜;没有了,父亲用毛笔端端正正写在黑漆漆大门上的繁体字门牌;没有了啊,留在由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的一首首“小巴腊子”的儿歌……  1981年搬到浦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