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增长迅猛。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的需求,建筑节能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我国现存建筑耗能问题,并从建筑节能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因采取的有效措施上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
Building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 Chang-fa, Fang Wei,Han Zhao
(Qiantang Real Estate Group Co., Ltd. Zhejiang Hangzhou 310000)
【Abstract】With Chines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uilding the rapid growth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of demand for energy-saving build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xisting energy and energy-saving construction work and the problems faced as a result of effective measures taken by the focus on the analysis.
【Key words】Energy-saving build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前言
现在我国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面积总和。其中80%以上几乎都是高耗能建筑,建筑业在今天已经成为耗能最多的行业,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根据现阶段情况分析,我国建筑节能的潜力和空间都非常大,如果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降低建筑耗能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节能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优化资源环境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我国现存建筑耗能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增长迅猛。根据1998年估算的数据,中国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已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7.6%,接近发达国家的30%~40%。由于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采暖系统效率低,我国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是相同气候条件下世界平均值的三倍,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已高达社会总能耗的一半左右。中部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地区)冬季电采暖夏季空调,以及南方夏热冬暖地区(炎热地区)夏季空调越来越普遍。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空调第二生产大国,而且随着人口增长,建筑业发展每年呈上升的趋势。根据2001年建筑耗能统计,采暖和空调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55%,国内每年夏季都会造成电力高峰时供电紧张。
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惟一可行之路。目前我国新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建筑能源消耗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建筑节能工作还未成为开发商及居住者的自觉行动,同时地方职能部门对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制度和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尽管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实施多年,每年全国城乡既有的房屋建筑中,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仅占中建筑面积的约0.6%,同时集中采暖地区还有40亿平方米未按节能标准建成的城镇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量也十分艰巨。
3. 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1 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目前我国较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城市现阶段发展建设均是依靠当地资源,加上建筑物耗能严重,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严重不利,因此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3.2 建筑节能工作能够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推行实施建筑节能工作,能够改善建筑冷暖环境的质量,提高了供热、供冷系统的产出效率,既节约了能源,改善了居住环境,又降低了人民房屋的使用成本,为人民更舒适的生活提供了实惠,进而提高人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质量。
4. 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所面临的问题
4.1 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监管不严格。首先,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建筑工程中违反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处罚不力,监管环节疏漏面很大,审查机构对存在问题的施工图发放合格书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施工监管环节由于缺乏较为明确的节能检测和验收标准,使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缺乏科学的引导和必要的监管。
4.2 建筑节能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主要表现在,(1)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设计人员对节能标准的熟悉程度不够;(2)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可选择性不足;(3)技术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施工验收和检测工作作为检验节能成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还没有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
4.3 尚未形成良好的建筑节能的工作氛围。(1)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大部分省市还未建立建筑节能管理的专门机构;(2)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无论企业、人们都还未对建筑节能形成较好的意识。
4.4 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较低,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各地方政府对待建筑节能工作的推广是政策实施有差异,导致目前各地建筑节能工作进展不平衡,有快有慢。
5. 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主要措施
5.1 要大力宣传推广建筑节能工作。在能源越来越珍贵的今天,为了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对建筑节能的认识。政府在建筑节能宣传工作上应起主导作用,综合运用宣传、教育、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措施,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工作相关法规及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建筑节能的认识。有针对性的开展建筑节能宣传和培训工作,健全各级建筑节能管理或协调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建筑节能活动。
5.2 完善推广建筑节能工作的制度和措施。建筑节能工作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规划、房产等多个部门,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环节。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需要制度保证,必须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需要出台相关规定,把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产权办理等各个环节纳入建筑节能管理工作中,形成“闭合”式管理,使各部门、单位都能主动采取措施,贯彻落实节能标准,形成多方协作、配合的工作局面,把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研究制定相关的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优惠激励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建筑节能推广,使投资商和开发商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开发节能建筑。对住宅的购买实行政策引导,宣传优点,制定合理收费,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经济实惠。
5.3 认真贯彻实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强建筑节能监管。应加强实施《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建设部《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等一系列法规、规定,严格加强建筑节能工作中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房屋销售核准等的监督管理。对不按节能标准设计建造,达不到节能要求或违反规定要求的,要按照有关法规、规章对责任单位依法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5.4 采用新科技实施建筑节能保障建筑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在建筑节能科学研究工作投入上落后城市发展速度,建筑节能技术和设备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在节能技术研究工作上要多多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经验,不断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5.5 加大建筑节能技术开发的应用。对已经开发完成并应用的节能技术措施以及新型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等应加大推广和应用。尤其是目前重点研究的太阳能、冰蓄冷、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空调技术、住宅集中采暖、太阳能电池草坪灯、太阳能电池路灯等建筑节能技术;继续开发并推广外墙保温体系、节能门窗技术、屋面保温隔热技术,更好的引进和借鉴成熟的、先进的节能技术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5.6 推行具有较好节能效果的公共建筑,打造样板工程进行推广。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告诉发展阶段,因此国内涌现出了一批批的高层公共建筑。在整体建筑的耗能中采暖、空调的耗能比例是最大的约55%,现阶段国内已有较多公共建筑学习国外经验模式完成了智能建筑的转变,较多建筑均采用了中央空调BAS系统,通过及时调整大楼内设备的运行状况和数量,关闭不需要运行的设备,节约大量能耗。据有关资料介绍,如上万平方米以上的全空调建筑采用BAS系统,每年节省的运行费用可按l5%~20%计算,乐观值可达25%~30%,保守值也有10%~15%。如此初期投入费用在较短的时间内酒能从节约能耗中收回。此类公共建筑不仅仅能够为开发商赢得卖点,更能较好的顺应建筑节能技术潮流。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家,建筑节能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建筑节能不仅可以节约能源消耗,同时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实施建筑节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东佐 贾保林 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 第12卷 第01期
[2]仇保兴 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中国勘察设计,2005年04期
[3]冯之浚编 循环经济导论,人民东方出版社 2004年11月
[文章编号]1006-7619(2008)12-09-699
【关键词】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
Building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 Chang-fa, Fang Wei,Han Zhao
(Qiantang Real Estate Group Co., Ltd. Zhejiang Hangzhou 310000)
【Abstract】With Chines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uilding the rapid growth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of demand for energy-saving build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xisting energy and energy-saving construction work and the problems faced as a result of effective measures taken by the focus on the analysis.
【Key words】Energy-saving build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前言
现在我国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面积总和。其中80%以上几乎都是高耗能建筑,建筑业在今天已经成为耗能最多的行业,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根据现阶段情况分析,我国建筑节能的潜力和空间都非常大,如果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降低建筑耗能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节能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优化资源环境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我国现存建筑耗能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增长迅猛。根据1998年估算的数据,中国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已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7.6%,接近发达国家的30%~40%。由于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采暖系统效率低,我国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是相同气候条件下世界平均值的三倍,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已高达社会总能耗的一半左右。中部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地区)冬季电采暖夏季空调,以及南方夏热冬暖地区(炎热地区)夏季空调越来越普遍。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空调第二生产大国,而且随着人口增长,建筑业发展每年呈上升的趋势。根据2001年建筑耗能统计,采暖和空调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55%,国内每年夏季都会造成电力高峰时供电紧张。
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惟一可行之路。目前我国新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建筑能源消耗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建筑节能工作还未成为开发商及居住者的自觉行动,同时地方职能部门对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制度和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尽管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实施多年,每年全国城乡既有的房屋建筑中,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仅占中建筑面积的约0.6%,同时集中采暖地区还有40亿平方米未按节能标准建成的城镇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量也十分艰巨。
3. 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1 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目前我国较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城市现阶段发展建设均是依靠当地资源,加上建筑物耗能严重,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严重不利,因此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3.2 建筑节能工作能够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推行实施建筑节能工作,能够改善建筑冷暖环境的质量,提高了供热、供冷系统的产出效率,既节约了能源,改善了居住环境,又降低了人民房屋的使用成本,为人民更舒适的生活提供了实惠,进而提高人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质量。
4. 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所面临的问题
4.1 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监管不严格。首先,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建筑工程中违反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处罚不力,监管环节疏漏面很大,审查机构对存在问题的施工图发放合格书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施工监管环节由于缺乏较为明确的节能检测和验收标准,使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缺乏科学的引导和必要的监管。
4.2 建筑节能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主要表现在,(1)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设计人员对节能标准的熟悉程度不够;(2)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可选择性不足;(3)技术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施工验收和检测工作作为检验节能成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还没有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
4.3 尚未形成良好的建筑节能的工作氛围。(1)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大部分省市还未建立建筑节能管理的专门机构;(2)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无论企业、人们都还未对建筑节能形成较好的意识。
4.4 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较低,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各地方政府对待建筑节能工作的推广是政策实施有差异,导致目前各地建筑节能工作进展不平衡,有快有慢。
5. 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主要措施
5.1 要大力宣传推广建筑节能工作。在能源越来越珍贵的今天,为了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对建筑节能的认识。政府在建筑节能宣传工作上应起主导作用,综合运用宣传、教育、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措施,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工作相关法规及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建筑节能的认识。有针对性的开展建筑节能宣传和培训工作,健全各级建筑节能管理或协调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建筑节能活动。
5.2 完善推广建筑节能工作的制度和措施。建筑节能工作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规划、房产等多个部门,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环节。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需要制度保证,必须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需要出台相关规定,把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产权办理等各个环节纳入建筑节能管理工作中,形成“闭合”式管理,使各部门、单位都能主动采取措施,贯彻落实节能标准,形成多方协作、配合的工作局面,把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研究制定相关的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优惠激励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建筑节能推广,使投资商和开发商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开发节能建筑。对住宅的购买实行政策引导,宣传优点,制定合理收费,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经济实惠。
5.3 认真贯彻实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强建筑节能监管。应加强实施《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建设部《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等一系列法规、规定,严格加强建筑节能工作中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房屋销售核准等的监督管理。对不按节能标准设计建造,达不到节能要求或违反规定要求的,要按照有关法规、规章对责任单位依法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5.4 采用新科技实施建筑节能保障建筑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在建筑节能科学研究工作投入上落后城市发展速度,建筑节能技术和设备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在节能技术研究工作上要多多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经验,不断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5.5 加大建筑节能技术开发的应用。对已经开发完成并应用的节能技术措施以及新型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等应加大推广和应用。尤其是目前重点研究的太阳能、冰蓄冷、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空调技术、住宅集中采暖、太阳能电池草坪灯、太阳能电池路灯等建筑节能技术;继续开发并推广外墙保温体系、节能门窗技术、屋面保温隔热技术,更好的引进和借鉴成熟的、先进的节能技术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5.6 推行具有较好节能效果的公共建筑,打造样板工程进行推广。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告诉发展阶段,因此国内涌现出了一批批的高层公共建筑。在整体建筑的耗能中采暖、空调的耗能比例是最大的约55%,现阶段国内已有较多公共建筑学习国外经验模式完成了智能建筑的转变,较多建筑均采用了中央空调BAS系统,通过及时调整大楼内设备的运行状况和数量,关闭不需要运行的设备,节约大量能耗。据有关资料介绍,如上万平方米以上的全空调建筑采用BAS系统,每年节省的运行费用可按l5%~20%计算,乐观值可达25%~30%,保守值也有10%~15%。如此初期投入费用在较短的时间内酒能从节约能耗中收回。此类公共建筑不仅仅能够为开发商赢得卖点,更能较好的顺应建筑节能技术潮流。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家,建筑节能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建筑节能不仅可以节约能源消耗,同时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实施建筑节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东佐 贾保林 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 第12卷 第01期
[2]仇保兴 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中国勘察设计,2005年04期
[3]冯之浚编 循环经济导论,人民东方出版社 2004年11月
[文章编号]1006-7619(2008)12-0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