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是立足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手段。最近笔者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文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中发现,同样的言语实践点,由于对儿童言语思维规律的认识不同,所采用的语用训练方式存在差异,言语实践的目标达成度也就大相径庭。
一、 给思维一个方向,进行积累性表达
片断一:第2自然段“彩塑”。
师:默读第2自然段,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
生:总分总结构,作者先总写彩塑的特点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再分写菩萨、天王、力士、卧佛的个性和神态,最后总写游人的赞叹。
师:谁来用朗读表现出这些彩塑的特点?(生读)
师:这样的彩塑有两千多尊,同学们请看——(播放其他彩塑的图片),看了这么多的彩塑,你一定有话要说,你想说——
生1:这些彩塑真让人留连忘返。
生2:这些彩塑真是色彩鲜明。
生3:这些彩塑真是鬼斧神工。
师:鬼斧神工是形容自然环境的,可以改成栩栩如生。
……
儿童的认知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概括不断发展,从感觉到知觉、表象,最后是思维活动。敦煌的彩塑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在图片中见到,要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来表达看了这些彩塑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词语积累本来就不够丰富,再用来形容不熟悉的彩塑,只能调动原有的词语储备,答了“留连忘返”“色彩鲜明”之后,再也说不下去。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用水平并没有提升。从教师的设问来看,语用训练目标也不够明确,“你一定有话要说”,如果想让学生形容彩塑的特点,那是理解性表达;如果想让学生运用这一段中学到的词语,那是积累性表达。因为指向不明确,学生理所当然地回避了不熟悉的彩塑特点,从情感的角度回答“留连忘返”,直观的感受“色彩鲜明”。当然教师也关注到了段落结构。但这是中年级的学习重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浅显了,这样的环节窄化了语用的功能、降低了语用的品质。
同样是这一个环节,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生)啧啧赞叹。
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呢?可以用上书上的词语。
生:这些彩塑真是惟妙惟肖。
师:“惟妙惟肖”还有一个近义词是?
生1:这些彩塑真是栩栩如生、精妙绝伦。
生2:这些彩塑真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生3:这尊菩萨真是慈眉善目,这尊天王真是威风凛凛,这尊力士真是强壮勇猛。
师:像这样的连声称赞,就叫(引)——啧啧赞叹。作者在描写这些彩塑的时候是平均用力的吗?
生:对菩萨、天王、力士是概括描写,对卧佛花了较多的笔墨。
师:如果描写的对像较多,我们既要有整体的概括描写,也要对特点格外鲜明的事物具体描写,这样才能真实可感。
这个环节中,执教者巧妙地利用“啧啧赞叹”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训练。教师的语用训练过程很清晰,学习—理解—积累—运用—进一步理解。语用训练的目标指向学会运用刚积累的词语,学生在实践中很快明白了“惟妙惟肖”“精妙绝伦”“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语可以用来形容眼前看到的彩塑。顺便拓展了“栩栩如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啧啧赞叹”的意思。在工具性方面教师则巧妙渗透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吐纳中,能够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啧啧赞叹”,这就是语言能力的增长,这段文字才真正成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点。
二、 给思维一块搭石,进行迁移性表达
片断二:第3自然段“壁画”。
师:这些飞天的姿态非常优美,读一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这是用“有的……有的……有的……”组成的一组排比句。
生2:有很多的四字词语。
师:句式整齐,语言简洁,这也是表达方式的美!读出这种美。(生读)
师:句子中的省略号表示(引)——还有各种姿态飞天。你还能写出一些吗?
生3: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手拿宝剑,漫天遨游。
生 4:壁画上的飞天,有的端着棋盘,准备约人下棋。
……
寻找文中留白处进行仿写是学习规范句式,进行迁移表达的较好方式。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段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环节。但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对本段文字,首先要在脑海里想象飞天的姿态,然后用语言描述,再凝炼成两个四字词语进行规范表达。对飞天是仙女还是众天神都没有了解的五年级学生,凭空想还有哪些姿态是有难度的。要么还在原来的画面上打转(漫天遨游),要么就是句式不够整齐(准备约人下棋)。一两人回答以后,就出现冷场,只好由教师补充几个课前准备的句子匆匆收场,而学生也没有形成真正的语用技能。
同样的环节,另一位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在仿写前,给学生一块思维的搭石,学生思考就有了方向,语言实践的目标达成度就有了质的提升。
师:作者写了飞天的哪些姿态?
生: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师: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飞天的画面没写出来。结合你以前看过的故事,你能由眼前的面画,想到相似的画面吗?(出示)
[由采摘鲜花(劳作)想到 ,怀抱琵琶(乐器)想到 ,倒悬身子(方式)想到 ,由翩翩起舞(娱乐)想到 。]
生1:我由采摘鲜花想到采摘仙桃;从怀抱琵琶想到手持竖笛;从倒悬身子想到骑着鹿儿;从翩翩起舞想到梳妆打扮。
师:敦煌是艺术的宝库,飞天的形象很是优美,你也有着创造美的思维。 生2:我从采摘鲜花想到天女散花;从怀抱琵琶想到轻拂古琴;从倒悬身子想到飘然而起;从翩翩起舞想到追赶蝴蝶。
生3:我从采摘鲜花想到喷洒雨露;从怀抱琵琶想到手执经书;从倒悬身子想到腾空而上;从翩翩起舞想到默默观鱼。
……
师:同学们想象的画面很柔美,作者描写的句子也很美。(出示诗行排列的整齐句式)你能照着作者的样子,把你看到的画面写出来吗?
生:有的背着篮子,采摘仙桃;有的手持竖笛,悠然吹奏;有的脚踏闲云,飘然而去,有的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语言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将仿写的语言实践变成了三级台阶,使学生的认知从内容到画面到句式,拾级而上。一个填空让学生打开了思路,从采摘鲜花想到采摘仙桃、天女散花。飞天的形象都是美的,提醒了学生要想美的画面。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后,教师又让学生把注意力从画面美转到了句式美。这一段以“有的”开头的四个排比句,每个分句都由两个四字词语构成,表达结构非常工整,而“臂挎”“怀抱”“倒悬”“轻拨”等词语的使用,贴切、生动、形象。教师捕捉到了这种用词的严谨和准确,及时提醒学生进行揣摩体会。正是有了前面画面想象的基础,学生才不用“一心二用”,注意力很自然地由“意”转向“言”。完成由积累的语用经验到真实的语用技能的转变。
三、 给思维一个支点,进行理解性表达
片断三:第四自然段“藏经洞”。
师:藏经洞里更精彩,请同学们自由读藏经洞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藏经洞中有书画、刺绣等文物六万多卷。
师:可是,这些精品不全在中国,它流失到哪去了?
生:流失到外国了。被入侵者掠走了。
师:入侵者掠走了我国的国宝。你什么心情?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到很生气、伤感……我想说,这些侵略者你们太可耻了。
生2:我感到悲愤,清朝政府太无能了。
……
对话是语言实践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环节,执教者意图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理解藏经洞珍品流失的悲愤之情,产生一种理解性表达,深化文章的情感。但因为缺少语言文字的品味,而所发生的事情离现在较远,学生缺少对历史背景的认知,思维很难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伤感”“悲愤”更多的是为了配合教师的回答,语言表达不是情动而辞发,表达的内容就不够丰富,情感失去了表达的凭借,显得很空乏,训练缺少了积极语用的效度。
另一位教师在这个环节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最能震撼你心灵的词、句子说说理由;2.阅读课前发放的 “悲情藏经洞”“屈辱简史”的资料,思考:敦煌有那么多的洞窟为什么要写这面积不大的藏经洞?]
生1:我从“六万”“大量”等词语感受到莫高窟文物的多和珍贵。
生2:“曾”这个字让我感到非常痛心,这里原来有那么多文物,可是都被帝国主义掠走了,现在只留下一部分,清政府真的“腐败无能”。
生3:现在我们的专家要研究本国敦煌的历史,竟然要从外国人手里买微缩胶卷,这是多么让人悲愤的事情!
生4:“屈辱简史”列出的一组组数据,让人心痛。帝国主义分子轻而易举地以很低的价格换取了那么珍贵的文物。
……
师:作者想表达的是“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为什么要写珍品已经大量流失的藏经洞呢?
生1:正是因为这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才引来帝国主义者不远万里的疯狂掠夺。
生2:作者想让我们记住如果自己不强大就不能保护“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美国教育家达克沃斯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教学中一切都要着眼于儿童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执教者的第一问题指向语言文字的品味。“六万”“大量”“曾”使学生对这段屈辱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资料的补充拓展,把这个问题引向了深入,学生从敦煌辉煌的历史走向了沧桑的岁月,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学生产生了愤悱之情,而补充的材料使学生的表达有了实质性的内容,语用训练有了落脚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说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自己的阅读表达,教学从“讲述”走向“探究”,知识由“传递”走向“创生”。而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面积不大的藏经洞”很自然地把情感的人文表达转向了文章的写作方法,深化了文章中心——“艺术宝库”,学生思维的交接点得到融合和延伸,语用技能得到提升,而教师则起到了“思维助产士”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 给思维一个方向,进行积累性表达
片断一:第2自然段“彩塑”。
师:默读第2自然段,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
生:总分总结构,作者先总写彩塑的特点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再分写菩萨、天王、力士、卧佛的个性和神态,最后总写游人的赞叹。
师:谁来用朗读表现出这些彩塑的特点?(生读)
师:这样的彩塑有两千多尊,同学们请看——(播放其他彩塑的图片),看了这么多的彩塑,你一定有话要说,你想说——
生1:这些彩塑真让人留连忘返。
生2:这些彩塑真是色彩鲜明。
生3:这些彩塑真是鬼斧神工。
师:鬼斧神工是形容自然环境的,可以改成栩栩如生。
……
儿童的认知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概括不断发展,从感觉到知觉、表象,最后是思维活动。敦煌的彩塑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在图片中见到,要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来表达看了这些彩塑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词语积累本来就不够丰富,再用来形容不熟悉的彩塑,只能调动原有的词语储备,答了“留连忘返”“色彩鲜明”之后,再也说不下去。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用水平并没有提升。从教师的设问来看,语用训练目标也不够明确,“你一定有话要说”,如果想让学生形容彩塑的特点,那是理解性表达;如果想让学生运用这一段中学到的词语,那是积累性表达。因为指向不明确,学生理所当然地回避了不熟悉的彩塑特点,从情感的角度回答“留连忘返”,直观的感受“色彩鲜明”。当然教师也关注到了段落结构。但这是中年级的学习重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浅显了,这样的环节窄化了语用的功能、降低了语用的品质。
同样是这一个环节,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生)啧啧赞叹。
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呢?可以用上书上的词语。
生:这些彩塑真是惟妙惟肖。
师:“惟妙惟肖”还有一个近义词是?
生1:这些彩塑真是栩栩如生、精妙绝伦。
生2:这些彩塑真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生3:这尊菩萨真是慈眉善目,这尊天王真是威风凛凛,这尊力士真是强壮勇猛。
师:像这样的连声称赞,就叫(引)——啧啧赞叹。作者在描写这些彩塑的时候是平均用力的吗?
生:对菩萨、天王、力士是概括描写,对卧佛花了较多的笔墨。
师:如果描写的对像较多,我们既要有整体的概括描写,也要对特点格外鲜明的事物具体描写,这样才能真实可感。
这个环节中,执教者巧妙地利用“啧啧赞叹”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训练。教师的语用训练过程很清晰,学习—理解—积累—运用—进一步理解。语用训练的目标指向学会运用刚积累的词语,学生在实践中很快明白了“惟妙惟肖”“精妙绝伦”“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语可以用来形容眼前看到的彩塑。顺便拓展了“栩栩如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啧啧赞叹”的意思。在工具性方面教师则巧妙渗透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吐纳中,能够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啧啧赞叹”,这就是语言能力的增长,这段文字才真正成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点。
二、 给思维一块搭石,进行迁移性表达
片断二:第3自然段“壁画”。
师:这些飞天的姿态非常优美,读一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这是用“有的……有的……有的……”组成的一组排比句。
生2:有很多的四字词语。
师:句式整齐,语言简洁,这也是表达方式的美!读出这种美。(生读)
师:句子中的省略号表示(引)——还有各种姿态飞天。你还能写出一些吗?
生3: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手拿宝剑,漫天遨游。
生 4:壁画上的飞天,有的端着棋盘,准备约人下棋。
……
寻找文中留白处进行仿写是学习规范句式,进行迁移表达的较好方式。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段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环节。但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对本段文字,首先要在脑海里想象飞天的姿态,然后用语言描述,再凝炼成两个四字词语进行规范表达。对飞天是仙女还是众天神都没有了解的五年级学生,凭空想还有哪些姿态是有难度的。要么还在原来的画面上打转(漫天遨游),要么就是句式不够整齐(准备约人下棋)。一两人回答以后,就出现冷场,只好由教师补充几个课前准备的句子匆匆收场,而学生也没有形成真正的语用技能。
同样的环节,另一位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在仿写前,给学生一块思维的搭石,学生思考就有了方向,语言实践的目标达成度就有了质的提升。
师:作者写了飞天的哪些姿态?
生: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师: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飞天的画面没写出来。结合你以前看过的故事,你能由眼前的面画,想到相似的画面吗?(出示)
[由采摘鲜花(劳作)想到 ,怀抱琵琶(乐器)想到 ,倒悬身子(方式)想到 ,由翩翩起舞(娱乐)想到 。]
生1:我由采摘鲜花想到采摘仙桃;从怀抱琵琶想到手持竖笛;从倒悬身子想到骑着鹿儿;从翩翩起舞想到梳妆打扮。
师:敦煌是艺术的宝库,飞天的形象很是优美,你也有着创造美的思维。 生2:我从采摘鲜花想到天女散花;从怀抱琵琶想到轻拂古琴;从倒悬身子想到飘然而起;从翩翩起舞想到追赶蝴蝶。
生3:我从采摘鲜花想到喷洒雨露;从怀抱琵琶想到手执经书;从倒悬身子想到腾空而上;从翩翩起舞想到默默观鱼。
……
师:同学们想象的画面很柔美,作者描写的句子也很美。(出示诗行排列的整齐句式)你能照着作者的样子,把你看到的画面写出来吗?
生:有的背着篮子,采摘仙桃;有的手持竖笛,悠然吹奏;有的脚踏闲云,飘然而去,有的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语言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将仿写的语言实践变成了三级台阶,使学生的认知从内容到画面到句式,拾级而上。一个填空让学生打开了思路,从采摘鲜花想到采摘仙桃、天女散花。飞天的形象都是美的,提醒了学生要想美的画面。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后,教师又让学生把注意力从画面美转到了句式美。这一段以“有的”开头的四个排比句,每个分句都由两个四字词语构成,表达结构非常工整,而“臂挎”“怀抱”“倒悬”“轻拨”等词语的使用,贴切、生动、形象。教师捕捉到了这种用词的严谨和准确,及时提醒学生进行揣摩体会。正是有了前面画面想象的基础,学生才不用“一心二用”,注意力很自然地由“意”转向“言”。完成由积累的语用经验到真实的语用技能的转变。
三、 给思维一个支点,进行理解性表达
片断三:第四自然段“藏经洞”。
师:藏经洞里更精彩,请同学们自由读藏经洞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藏经洞中有书画、刺绣等文物六万多卷。
师:可是,这些精品不全在中国,它流失到哪去了?
生:流失到外国了。被入侵者掠走了。
师:入侵者掠走了我国的国宝。你什么心情?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到很生气、伤感……我想说,这些侵略者你们太可耻了。
生2:我感到悲愤,清朝政府太无能了。
……
对话是语言实践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环节,执教者意图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理解藏经洞珍品流失的悲愤之情,产生一种理解性表达,深化文章的情感。但因为缺少语言文字的品味,而所发生的事情离现在较远,学生缺少对历史背景的认知,思维很难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伤感”“悲愤”更多的是为了配合教师的回答,语言表达不是情动而辞发,表达的内容就不够丰富,情感失去了表达的凭借,显得很空乏,训练缺少了积极语用的效度。
另一位教师在这个环节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最能震撼你心灵的词、句子说说理由;2.阅读课前发放的 “悲情藏经洞”“屈辱简史”的资料,思考:敦煌有那么多的洞窟为什么要写这面积不大的藏经洞?]
生1:我从“六万”“大量”等词语感受到莫高窟文物的多和珍贵。
生2:“曾”这个字让我感到非常痛心,这里原来有那么多文物,可是都被帝国主义掠走了,现在只留下一部分,清政府真的“腐败无能”。
生3:现在我们的专家要研究本国敦煌的历史,竟然要从外国人手里买微缩胶卷,这是多么让人悲愤的事情!
生4:“屈辱简史”列出的一组组数据,让人心痛。帝国主义分子轻而易举地以很低的价格换取了那么珍贵的文物。
……
师:作者想表达的是“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为什么要写珍品已经大量流失的藏经洞呢?
生1:正是因为这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才引来帝国主义者不远万里的疯狂掠夺。
生2:作者想让我们记住如果自己不强大就不能保护“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美国教育家达克沃斯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教学中一切都要着眼于儿童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执教者的第一问题指向语言文字的品味。“六万”“大量”“曾”使学生对这段屈辱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资料的补充拓展,把这个问题引向了深入,学生从敦煌辉煌的历史走向了沧桑的岁月,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学生产生了愤悱之情,而补充的材料使学生的表达有了实质性的内容,语用训练有了落脚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说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自己的阅读表达,教学从“讲述”走向“探究”,知识由“传递”走向“创生”。而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面积不大的藏经洞”很自然地把情感的人文表达转向了文章的写作方法,深化了文章中心——“艺术宝库”,学生思维的交接点得到融合和延伸,语用技能得到提升,而教师则起到了“思维助产士”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