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从儿童的言语思维出发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_m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是立足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手段。最近笔者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文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中发现,同样的言语实践点,由于对儿童言语思维规律的认识不同,所采用的语用训练方式存在差异,言语实践的目标达成度也就大相径庭。
  一、 给思维一个方向,进行积累性表达
  片断一:第2自然段“彩塑”。
  师:默读第2自然段,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
  生:总分总结构,作者先总写彩塑的特点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再分写菩萨、天王、力士、卧佛的个性和神态,最后总写游人的赞叹。
  师:谁来用朗读表现出这些彩塑的特点?(生读)
  师:这样的彩塑有两千多尊,同学们请看——(播放其他彩塑的图片),看了这么多的彩塑,你一定有话要说,你想说——
  生1:这些彩塑真让人留连忘返。
  生2:这些彩塑真是色彩鲜明。
  生3:这些彩塑真是鬼斧神工。
  师:鬼斧神工是形容自然环境的,可以改成栩栩如生。
  ……
  儿童的认知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概括不断发展,从感觉到知觉、表象,最后是思维活动。敦煌的彩塑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在图片中见到,要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来表达看了这些彩塑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词语积累本来就不够丰富,再用来形容不熟悉的彩塑,只能调动原有的词语储备,答了“留连忘返”“色彩鲜明”之后,再也说不下去。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用水平并没有提升。从教师的设问来看,语用训练目标也不够明确,“你一定有话要说”,如果想让学生形容彩塑的特点,那是理解性表达;如果想让学生运用这一段中学到的词语,那是积累性表达。因为指向不明确,学生理所当然地回避了不熟悉的彩塑特点,从情感的角度回答“留连忘返”,直观的感受“色彩鲜明”。当然教师也关注到了段落结构。但这是中年级的学习重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浅显了,这样的环节窄化了语用的功能、降低了语用的品质。
  同样是这一个环节,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生)啧啧赞叹。
  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呢?可以用上书上的词语。
  生:这些彩塑真是惟妙惟肖。
  师:“惟妙惟肖”还有一个近义词是?
  生1:这些彩塑真是栩栩如生、精妙绝伦。
  生2:这些彩塑真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生3:这尊菩萨真是慈眉善目,这尊天王真是威风凛凛,这尊力士真是强壮勇猛。
  师:像这样的连声称赞,就叫(引)——啧啧赞叹。作者在描写这些彩塑的时候是平均用力的吗?
  生:对菩萨、天王、力士是概括描写,对卧佛花了较多的笔墨。
  师:如果描写的对像较多,我们既要有整体的概括描写,也要对特点格外鲜明的事物具体描写,这样才能真实可感。
  这个环节中,执教者巧妙地利用“啧啧赞叹”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训练。教师的语用训练过程很清晰,学习—理解—积累—运用—进一步理解。语用训练的目标指向学会运用刚积累的词语,学生在实践中很快明白了“惟妙惟肖”“精妙绝伦”“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语可以用来形容眼前看到的彩塑。顺便拓展了“栩栩如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啧啧赞叹”的意思。在工具性方面教师则巧妙渗透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吐纳中,能够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啧啧赞叹”,这就是语言能力的增长,这段文字才真正成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点。
  二、 给思维一块搭石,进行迁移性表达
  片断二:第3自然段“壁画”。
  师:这些飞天的姿态非常优美,读一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这是用“有的……有的……有的……”组成的一组排比句。
  生2:有很多的四字词语。
  师:句式整齐,语言简洁,这也是表达方式的美!读出这种美。(生读)
  师:句子中的省略号表示(引)——还有各种姿态飞天。你还能写出一些吗?
  生3: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手拿宝剑,漫天遨游。
  生 4:壁画上的飞天,有的端着棋盘,准备约人下棋。
  ……
  寻找文中留白处进行仿写是学习规范句式,进行迁移表达的较好方式。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段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环节。但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对本段文字,首先要在脑海里想象飞天的姿态,然后用语言描述,再凝炼成两个四字词语进行规范表达。对飞天是仙女还是众天神都没有了解的五年级学生,凭空想还有哪些姿态是有难度的。要么还在原来的画面上打转(漫天遨游),要么就是句式不够整齐(准备约人下棋)。一两人回答以后,就出现冷场,只好由教师补充几个课前准备的句子匆匆收场,而学生也没有形成真正的语用技能。
  同样的环节,另一位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在仿写前,给学生一块思维的搭石,学生思考就有了方向,语言实践的目标达成度就有了质的提升。
  师:作者写了飞天的哪些姿态?
  生: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师: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飞天的画面没写出来。结合你以前看过的故事,你能由眼前的面画,想到相似的画面吗?(出示)
  [由采摘鲜花(劳作)想到 ,怀抱琵琶(乐器)想到 ,倒悬身子(方式)想到 ,由翩翩起舞(娱乐)想到 。]
  生1:我由采摘鲜花想到采摘仙桃;从怀抱琵琶想到手持竖笛;从倒悬身子想到骑着鹿儿;从翩翩起舞想到梳妆打扮。
  师:敦煌是艺术的宝库,飞天的形象很是优美,你也有着创造美的思维。   生2:我从采摘鲜花想到天女散花;从怀抱琵琶想到轻拂古琴;从倒悬身子想到飘然而起;从翩翩起舞想到追赶蝴蝶。
  生3:我从采摘鲜花想到喷洒雨露;从怀抱琵琶想到手执经书;从倒悬身子想到腾空而上;从翩翩起舞想到默默观鱼。
  ……
  师:同学们想象的画面很柔美,作者描写的句子也很美。(出示诗行排列的整齐句式)你能照着作者的样子,把你看到的画面写出来吗?
  生:有的背着篮子,采摘仙桃;有的手持竖笛,悠然吹奏;有的脚踏闲云,飘然而去,有的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语言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将仿写的语言实践变成了三级台阶,使学生的认知从内容到画面到句式,拾级而上。一个填空让学生打开了思路,从采摘鲜花想到采摘仙桃、天女散花。飞天的形象都是美的,提醒了学生要想美的画面。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后,教师又让学生把注意力从画面美转到了句式美。这一段以“有的”开头的四个排比句,每个分句都由两个四字词语构成,表达结构非常工整,而“臂挎”“怀抱”“倒悬”“轻拨”等词语的使用,贴切、生动、形象。教师捕捉到了这种用词的严谨和准确,及时提醒学生进行揣摩体会。正是有了前面画面想象的基础,学生才不用“一心二用”,注意力很自然地由“意”转向“言”。完成由积累的语用经验到真实的语用技能的转变。
  三、 给思维一个支点,进行理解性表达
  片断三:第四自然段“藏经洞”。
  师:藏经洞里更精彩,请同学们自由读藏经洞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藏经洞中有书画、刺绣等文物六万多卷。
  师:可是,这些精品不全在中国,它流失到哪去了?
  生:流失到外国了。被入侵者掠走了。
  师:入侵者掠走了我国的国宝。你什么心情?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到很生气、伤感……我想说,这些侵略者你们太可耻了。
  生2:我感到悲愤,清朝政府太无能了。
  ……
  对话是语言实践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环节,执教者意图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理解藏经洞珍品流失的悲愤之情,产生一种理解性表达,深化文章的情感。但因为缺少语言文字的品味,而所发生的事情离现在较远,学生缺少对历史背景的认知,思维很难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伤感”“悲愤”更多的是为了配合教师的回答,语言表达不是情动而辞发,表达的内容就不够丰富,情感失去了表达的凭借,显得很空乏,训练缺少了积极语用的效度。
  另一位教师在这个环节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最能震撼你心灵的词、句子说说理由;2.阅读课前发放的 “悲情藏经洞”“屈辱简史”的资料,思考:敦煌有那么多的洞窟为什么要写这面积不大的藏经洞?]
  生1:我从“六万”“大量”等词语感受到莫高窟文物的多和珍贵。
  生2:“曾”这个字让我感到非常痛心,这里原来有那么多文物,可是都被帝国主义掠走了,现在只留下一部分,清政府真的“腐败无能”。
  生3:现在我们的专家要研究本国敦煌的历史,竟然要从外国人手里买微缩胶卷,这是多么让人悲愤的事情!
  生4:“屈辱简史”列出的一组组数据,让人心痛。帝国主义分子轻而易举地以很低的价格换取了那么珍贵的文物。
  ……
  师:作者想表达的是“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为什么要写珍品已经大量流失的藏经洞呢?
  生1:正是因为这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才引来帝国主义者不远万里的疯狂掠夺。
  生2:作者想让我们记住如果自己不强大就不能保护“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美国教育家达克沃斯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教学中一切都要着眼于儿童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执教者的第一问题指向语言文字的品味。“六万”“大量”“曾”使学生对这段屈辱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资料的补充拓展,把这个问题引向了深入,学生从敦煌辉煌的历史走向了沧桑的岁月,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学生产生了愤悱之情,而补充的材料使学生的表达有了实质性的内容,语用训练有了落脚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说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自己的阅读表达,教学从“讲述”走向“探究”,知识由“传递”走向“创生”。而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面积不大的藏经洞”很自然地把情感的人文表达转向了文章的写作方法,深化了文章中心——“艺术宝库”,学生思维的交接点得到融合和延伸,语用技能得到提升,而教师则起到了“思维助产士”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童玩”,是一种基于儿童立场的快乐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学的起始点,也是学的最佳点。玩中启智,玩中正本,玩出灵动,在玩中健康快乐地享受成长。  “童玩”,让儿童作为教与学的主角,关注于成长的快乐与体验,关注于校园生活的全面参与,变化而又平易,自然不加雕琢,使教育和被教育色调统一,更加切近灵魂。玩的直接内涵是学,有趣地学,巧妙地学,聪明地学。  童玩,就是倡导保护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然而当有人把“语文”与“言语行为”[1]划上等号时,我认为这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害,从而把语文教学从过去重知识学习的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对思维的拓展与磨砺,对运用的转化与提升。  “言语行为”其实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动态结合,“言语的本质在语言与思维的组合;既不在语言也不在思想,而在二者的组合上”。[2]所以,语言是思维着的语言,思维是
现象描述  这是一节小学的科学课,内容为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前,教师已经在学生的课桌上摆放了实验材料:两杯水,一堆食盐,一堆沙子。课始,教师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在有水的两个杯子里,观察杯中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  教师则作巡视。当看到一些小组完成了记录,提出了第二个任务:如果你们组记录好
教案是教师备课结果的文本呈现,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的蓝本,它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然而,目前教案出现了种种有悖于新课标的理念,如编写僵化、重备教材轻备学生等现象。教案所存在的弊端是教师教学实践中急需正视和解决的具体、重要问题,对它的审视和重新定位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点。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它却是被忽视的部分。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把教育和教学理念整合到教学实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第84—85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使学生感
学校层面的中小学优秀学生评选、表彰(以下简称“学生评优”)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了独特作用,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尽管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一些瓶颈。既然现有的学生评优探索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那就非常有必要建构新的学生评优范式,以期科学地打破学生评优的僵局。  一、 问题:差额式学生评优遵循的是甄别性管理范式  目前,大多数学校仍把优秀生名额分配到年级、班级,由教师(更多
某杂志2006年第12期曾摘录美国《中小学生守则》,将其与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进行了对比,读后让人感慨万分: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美国社会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和实施,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仍然任重道远。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简单而又实在:说它简单,总共有12条209字;实在,表现为用有限的篇幅涵盖课堂内外的所有要求;再者,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性化的色彩。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具有很强
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刚刚步入写作,在这阶段,对写作意义的认识高于写作知识的传授,对写作兴趣的培养重于写作技能的训练;这个阶段,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个阶段,更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的写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作为范例供学生学习的,其中肯定有值得学习模仿的写作训练点,作为一名语文教
《教学与管理》2017年1月刊发《小学教学大循环的利与弊》一文,作者认为小学教学大循环的弊大于利。纵观全文,作者的观点倾向于教师以小循环的方式教学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而笔者以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有一次教学大循环的机会。  从培养孩子的教学体系角度来说,小学教师应该带大循环。一个一直带低年级学生而没有带过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老师,如果仅仅是钻研教材,上几堂公开课、示范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突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当今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和一线教学实践领域,“问题解决”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联想思维作为沟通数学对象和有关知识间相互联系的载体,在学生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应用联想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所谓联想,是指通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