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核心和重要范畴,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启发了历史上哲学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从根源上来说,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立有着深远的历史发展逻辑与思想渊源。学术界常对实践哲学的认识屡见不鲜,有的将实践与哲学等同化,有的还认为实踐是客观存在的,将实践理解为固定理论模式,背离了实践真正的认知含义与其发展价值。站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要想领悟实践的真知,我们必须以批判、反思的态度去深究和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下新时代发展的现实价值。这对促进人们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整体性认识和激发马克思实践哲学对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脉络;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背景
实践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在马克思实践观念形成以前,就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揭示过对实践的思考,其一,黑格尔将实践理解为观念活动的形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产生都只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实践进入了一种抽象的思维定格。其二,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则是抹杀了实践能动原则,认为实践只是卑微的犹太人活动,没有任何批判意义可言。
马克思实践观念的涌现并非论不达据,而是一个扬弃与继承的过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实践这一概念,马克思第一次将以费尔巴哈直观主义实践思想为代表的一切唯物主义旧哲学思想区别开来,而在进入《莱茵报》时期,受到了费尔巴哈主观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马克思倾向了对黑格尔纯粹理性实践观念的思考与探究。经过具体研究发现,人的自我意识只不过是空洞的白板,因此必须从感性认识出发进行探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对实践理念的片面认知,吸取辩证法的思想内涵,开辟了通往实践的道路。因此,马克思实践观念的提出真正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内涵。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含义及发展脉络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一种感性活动,强调人的主体性,把人的思想对象化在客体中。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以现实的人参与的活动,但不限于此,它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或者改造人的世界及其人自身的一切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多种规定性,例如感性、批判性、自由创造性、革命性等。理论中的对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与统一,马克思的实践指劳动,即对象性活动。但马克思的实践又包含着人类解放的维度,有目的和价值指向,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实践。而实践的特定含义又指伦理、道德。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延伸
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性活动,从本质上来讲人是一种实践的劳动者,而人与自然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哲学把对象、存在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那么改造世界就成为了实践哲学的最高目标。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提纲第十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本质是实践即劳动,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不是某种给定的东西的集合,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活动。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作者亚里士多德又将实践理解为一种快乐的活动、伦理政治、德性。其实践的最高目的就是“善”,也可以是实践本身,实践表达着逻各斯,表达着人的一种全部性质。
从根本上讲,一切生产生活都是实践的。例如进行生产、消费,分配等环节,都需要用行动即劳动形式去解决现实问题,现实世界的分裂以及劳动分工的矛盾根源是人的自我异化,只有通过批判性的,革命的实践,才能扬弃这种分裂,以致证明属人的社会以实践为根基,同时,属人的社会以实践为基础。一切认识问题,不管是感性活动还是抽象的思考,究其根源都是实践的问题。因此,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实践观念的片面认识,由于不懂实践,费尔巴哈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与历史,他不是革命的理解现实存在,而是非批判性的对待一切,青年黑格尔派的失误也是没有跳出这个误区。至此经过对实践思想的理解与剖析,使得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有了本质的认识。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关系脉络
对《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的作者来说,伦理学和政治学也是一种实践的研究,我们的实践生命的活动,在完全的意义上包括三种主要的方式即理论的、创制的、实践的活动。理论的活动最高,实践的活动最重要。理论是对固有的,定存事物或事物的本质思想的活动。它是不行动的活动。实践或制作则是人对于可因自身善变的事物的,代表一种目的性行动的活动。实践的特点即实践是一种善的自我实现,自我限定,自我圆满,自含意义的自然活动,而良好的时间就是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理解实践发展的脉络。它是一种不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关系,哲学与城邦就是例子,如果站在苏格拉底的角度以理性探索人间万物,那么实践哲学得来的就是意见,不是真理。辩证法是实践的,站在亚里士多德一边来说,人是政治的动物;而站在社会哲学家马克思的一方来讲,人又是社会的动物。理论与实践是一种不同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这两种不同的知识,不能互相引用,恒常不变的领域是理论,例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即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而偶然的领域,变化的领域则是实践,例如伦理学、政治学,家政学等。至此亚里士多德陷入了矛盾,把理论当为第一哲学,认为实践是最高的理论知识,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成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带着批判的维度,认为实践就是在生产工具理性的支配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理解为政治和伦理行为的工作与制作;从而也打破了阿多诺将实践理解为劳动—工作—行动的这一解说。使得马克思对理论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示了理论哲学的认识论根源,意图为实践哲学出场拉开序幕,因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在哲学史中产生的,不是既成的、固定的,马克思根据亚里士多德、培根、费尔巴哈、黑格尔等的实践观的研究,导出一种批判现实的实践哲学,确立了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又对理论哲学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预测,把理论过度到了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我们对当下现存世界进行革命化、创新性、前瞻性的改造与发展,让其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价值和赋予了新的意义。把握历史趋势,与时俱进,这也是一种哲学理论的创新实践思维,使得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充分体现了一种批判性、革命性与创新性的价值,用马克思实践哲学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以及弘扬新时代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余源培,吴晓明.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第一条,提纲第十一条,马克思,1845.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05.
[4]《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馆,2003.11.
[5]《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1845.
[6]《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1848.02.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脉络;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背景
实践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在马克思实践观念形成以前,就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揭示过对实践的思考,其一,黑格尔将实践理解为观念活动的形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产生都只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实践进入了一种抽象的思维定格。其二,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则是抹杀了实践能动原则,认为实践只是卑微的犹太人活动,没有任何批判意义可言。
马克思实践观念的涌现并非论不达据,而是一个扬弃与继承的过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实践这一概念,马克思第一次将以费尔巴哈直观主义实践思想为代表的一切唯物主义旧哲学思想区别开来,而在进入《莱茵报》时期,受到了费尔巴哈主观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马克思倾向了对黑格尔纯粹理性实践观念的思考与探究。经过具体研究发现,人的自我意识只不过是空洞的白板,因此必须从感性认识出发进行探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对实践理念的片面认知,吸取辩证法的思想内涵,开辟了通往实践的道路。因此,马克思实践观念的提出真正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内涵。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含义及发展脉络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一种感性活动,强调人的主体性,把人的思想对象化在客体中。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以现实的人参与的活动,但不限于此,它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或者改造人的世界及其人自身的一切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多种规定性,例如感性、批判性、自由创造性、革命性等。理论中的对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与统一,马克思的实践指劳动,即对象性活动。但马克思的实践又包含着人类解放的维度,有目的和价值指向,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实践。而实践的特定含义又指伦理、道德。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延伸
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性活动,从本质上来讲人是一种实践的劳动者,而人与自然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哲学把对象、存在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那么改造世界就成为了实践哲学的最高目标。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提纲第十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本质是实践即劳动,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不是某种给定的东西的集合,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活动。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作者亚里士多德又将实践理解为一种快乐的活动、伦理政治、德性。其实践的最高目的就是“善”,也可以是实践本身,实践表达着逻各斯,表达着人的一种全部性质。
从根本上讲,一切生产生活都是实践的。例如进行生产、消费,分配等环节,都需要用行动即劳动形式去解决现实问题,现实世界的分裂以及劳动分工的矛盾根源是人的自我异化,只有通过批判性的,革命的实践,才能扬弃这种分裂,以致证明属人的社会以实践为根基,同时,属人的社会以实践为基础。一切认识问题,不管是感性活动还是抽象的思考,究其根源都是实践的问题。因此,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实践观念的片面认识,由于不懂实践,费尔巴哈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与历史,他不是革命的理解现实存在,而是非批判性的对待一切,青年黑格尔派的失误也是没有跳出这个误区。至此经过对实践思想的理解与剖析,使得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有了本质的认识。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关系脉络
对《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的作者来说,伦理学和政治学也是一种实践的研究,我们的实践生命的活动,在完全的意义上包括三种主要的方式即理论的、创制的、实践的活动。理论的活动最高,实践的活动最重要。理论是对固有的,定存事物或事物的本质思想的活动。它是不行动的活动。实践或制作则是人对于可因自身善变的事物的,代表一种目的性行动的活动。实践的特点即实践是一种善的自我实现,自我限定,自我圆满,自含意义的自然活动,而良好的时间就是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理解实践发展的脉络。它是一种不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关系,哲学与城邦就是例子,如果站在苏格拉底的角度以理性探索人间万物,那么实践哲学得来的就是意见,不是真理。辩证法是实践的,站在亚里士多德一边来说,人是政治的动物;而站在社会哲学家马克思的一方来讲,人又是社会的动物。理论与实践是一种不同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这两种不同的知识,不能互相引用,恒常不变的领域是理论,例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即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而偶然的领域,变化的领域则是实践,例如伦理学、政治学,家政学等。至此亚里士多德陷入了矛盾,把理论当为第一哲学,认为实践是最高的理论知识,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成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带着批判的维度,认为实践就是在生产工具理性的支配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理解为政治和伦理行为的工作与制作;从而也打破了阿多诺将实践理解为劳动—工作—行动的这一解说。使得马克思对理论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示了理论哲学的认识论根源,意图为实践哲学出场拉开序幕,因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在哲学史中产生的,不是既成的、固定的,马克思根据亚里士多德、培根、费尔巴哈、黑格尔等的实践观的研究,导出一种批判现实的实践哲学,确立了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又对理论哲学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预测,把理论过度到了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我们对当下现存世界进行革命化、创新性、前瞻性的改造与发展,让其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价值和赋予了新的意义。把握历史趋势,与时俱进,这也是一种哲学理论的创新实践思维,使得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充分体现了一种批判性、革命性与创新性的价值,用马克思实践哲学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以及弘扬新时代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余源培,吴晓明.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第一条,提纲第十一条,马克思,1845.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05.
[4]《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馆,2003.11.
[5]《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1845.
[6]《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1848.02.